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语文 25《荆轲刺秦王》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391626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语文 25《荆轲刺秦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语文 25《荆轲刺秦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语文 25《荆轲刺秦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野有麦场B既已,无可奈何 既克,公问其故C轲自知是不就 瞬息可就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5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基础积累】7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樊於期(w)骨髓(su) 揕胸(zhn) 淬火(c)B濡缕(r) 忤视(w) 变徵(zh) 瞋目(chn)C厚遗(wi) 拊心(f) 创伤(chun) 箕踞(q)D戮没(l) 卒起(z) 陛下(b) 拜谒(y)8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AB C D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秦兵旦暮渡易水B进兵北略地C太子迟之 D发尽上指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11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丹不忍以己之私A/ B/C/ D/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厉:通“疠”,一种毒疮。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虽死不恨恨:仇恨。 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C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顾不易邪 顾:难道。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居顷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其妻不识也 拔其剑以击荆轲C以子之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去而事智伯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去而事智伯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我故国士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B C D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17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语言表达】18请体味下面对某些称谓的另类创意,在横线上补写出你对相应称谓的创意。文人首先应是“文明的人”,商人是“可以商量的人”,生意人则是“_”。与之相反,总裁并不意味着“总是裁人”,老板当然不能“老板着脸”,而经理更不可以“_”。19. (2009广东广州高三期末,22)下面是某校高一级新生江小华向学校递交的一份住宿申请书,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只填序号)并改正。学校宿舍管理办公室:因本人家庭地址离学校很远,上学、放学途中均需转乘两趟公交车,耗时大约2小时左右,十分不方便。为能将精力投入更好地学习,在此特向学校申请住宿。我保证遵守学校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的住宿生。请务必批准我的申请。申请人:江小华20089.1【类文欣赏】咏荆轲(见课本)赏析:这首诗吟咏了荆轲刺秦的英雄豪气。最突出的特点是详略得当。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浩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而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彩而又有分量的结尾。【轻松练笔】20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轲是盛赞的态度。在今天,很多人对荆轲有不同看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答案1C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2D解析:A中,“说”通“悦”;B中,“卒”通“猝”;C中,“还”通“环”。3A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D解析: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B项两个“既”都当“已经”讲。C项两个“就”都当“完成”讲。D前一个“见”为“被”,后一个“见”为“出现”。5B(B与例句均为修饰关系;A为承接关系;C为并列关系;D为转折关系)6B解析:句是定语后置;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不是被动句;句中,“见”是被动句的标志。7.B(A项“淬”应读“cu”;C项“箕”应读“j”;D项,“卒”应读“c”)8B解析:句“说”通“悦”,句“反”通“返”,句“振”通“震”,句“共”通“供”,句“还”通“环”,“卒”通“猝”。9C解析:C“迟”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10B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德行高的人”;今义“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11B解析:是介词,因为;是连词,表目的,来;是介词,用;介词,凭;是介词,按照。12D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13.A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14C(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15D解析: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是襄子劝豫让的话。16C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17(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18.参考答案:可以生出主意的人经常不讲理19第句,改为“本人住处离校很远”;第句,删除“大约”(或“左右”);第句,把“更好地”调到“投入”之前;第句,删除“务必”。轻松练笔写作提示:对荆轲可以从两方面评价:结合历史,否定荆轲的作法;从人格、勇气、智慧等方面看,也可以赞扬荆轲的行为。20示例一:古时,荆轲因勇刺秦王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示例二: 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但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他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荆轲,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识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