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调节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363305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5.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学案2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础回顾,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_,具有_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3神经元结构。,反射,规律性应答,神经系统,轴突,细胞体,树突,轴突末梢,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基础回顾,4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_。,反射弧,感受器,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基础回顾,1传导形式:以_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_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冲动),内负外正,K,内正外负,Na,电位差,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4(1)传导方向:_。 (2)传导特点: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_,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_。,基础回顾,双向传导,一致,相反,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基础回顾,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_,_,_,_,_,_。,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 A:轴突细胞体型; B:_。 3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释放,作用于_。,基础回顾,轴突树突型,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基础回顾,1识图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体温调节,水盐平衡,最高级中枢,身体平衡,呼吸中枢,低级中枢,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高级功能。(连线) 解惑:(1)V区和视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看不见。 (2)H区与听觉中枢的区别在于后者发生障碍后听不见。,基础回顾,答案:c b d a f e,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3学习和记忆。 短期记忆主要与_和_有关。长期记忆与_有关。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要进行_。,基础回顾,神经元的活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新突触的建立,重复,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考点1 反射和反射弧,要点探究,1反射弧的结构。,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特别提醒 (1)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例】 (2014四川卷)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要点探究,(1)图示反射弧中,a是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直接促进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解析:(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1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要点探究,跟踪训练,C,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A刺激a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图中D代表的结构为传入神经 C若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E被破坏 D刺激b点后,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解析: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C、D、E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被破坏,不一定就是破坏的E,也可能是D、C、B、A。刺激b点后,兴奋会传递到甲、乙,所以会有电位的变化。,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名师点睛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考点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点探究,1兴奋产生机制。 (1)传导过程。,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过程说明。,要点探究,2兴奋的传导。,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要点探究,(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4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图乙),在箭头处给一适宜的刺激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5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要点探究,(1)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右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解读: a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考命题角度 (1)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膜电位的变化。 (2)刺激反射弧中某一点,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和次数。,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例】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 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解析: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大,会导致Na内流,膜电位由静息时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正确。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看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局部电流方向是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局部电流,即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答案:C,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要点探究,2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图中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细胞E能产生反应 C刺激皮肤细胞A一次,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D兴奋从B传到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跟踪训练,A,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解析:神经元在受到适宜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在静息时通透性降低,A错误。切断a处,刺激b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递到细胞E,B正确;刺激感受器,产生的电位变化先后经过电流表两极,导致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变化,C正确。兴奋从B传到D,中间要经过突触结构,因此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名师点睛 (1)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外流有关,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单向传递,信号的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电流计摆动方向与电荷移动方向一致。 (4)当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接触的电位一致时,指针在正中央不会发生摆动。,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考点3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要点探究,1突触的结构(如图)。 (1)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2)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类型:轴突胞体型(如图1中的甲);轴突树突型(如图1中的乙)。,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只能从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4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所以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突触中兴奋传递图解读。 (1)图示。,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2)解读。 图示中有3个神经元。 箭头处给予刺激,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但a处不能检测到。,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此图示考查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3)电位测量。 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6联系实际。 (1)药物影响: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无法在细胞间传递,导致肌肉松弛;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导致肌肉僵直、震颤。 (2)药物止痛机理:与神经递质争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阻碍兴奋的传递;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特别提醒 (1)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2)神经递质的类型: 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 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Cl进入细胞内,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使得神经难以产生兴奋。,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例】 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A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释放的多巴胺与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解析: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吞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由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C正确。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D错误。 答案:D,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要点探究,3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跟踪训练,C,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错误;过程表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避免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正确。,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名师点睛 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递的比较,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网络概览,要点探究,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实验答题模板系列(十二) 设计实验方案生理类,【答题模板】 1题型特点:此类题目通常给出实验材料(生理类)和必要的方法提示,要求考生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模板呈现:,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典例】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_;_。,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模板套用】 【第一步】明确实验目的 关键信息: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推断结论:实验目的为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第二步】确定实验方法 关键信息:暴露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推断结论:刺激有关神经,可以产生兴奋。,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第三步】观测实验结果 关键信息: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推断结论:兴奋传导的结果可用电位计a和b显示电位变化,通过骨骼肌的屈反射检测。 【第四步】设计实验方案 关键信息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刺激的两侧均能测到兴奋。,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推断结论1: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关键信息2: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推断结论2:刺激传出神经,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综合推断结论1、2可知,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可同时实现这两个目的。,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审题】抓准信息,快速判断,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答题】警示误区,规范答案 (1)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出现屈反射,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错答:刺激传出神经,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刺激传入神经,电位计a和电位计b均有电位波动。 错因:不能综合两个实验目的,用一个简便的实验进行验证。,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错答:该药物阻断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错因:不能根据所给出的实验及结果判断该药物只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产生影响。,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跟踪训练,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已知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背根与腹根合并成脊神经。,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请根据上述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自选)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1)实验步骤。 在背根_,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和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在腹根_,分别电刺激腹根_,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2)预测结果。 电刺激背根_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向中段和外周段,向中段,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电刺激背根_不发生反应,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电刺激腹根_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电刺激腹根_不发生反应,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外周段,外周段,向中段,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解析:(1)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完整背根和腹根均不能证明是传入功能还是传出功能,因此实验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切断。将背根与腹根中央处剪断,再分别用电刺激向中段与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在背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证明背根含有传入神经。在腹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证明腹根含有传出神经。,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实验导航,(2)验证性实验的结果预测是实验前就已知的,将背根或腹根剪断后,电刺激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说明该神经具有传入功能(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反应);电刺激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说明该神经具有传出功能(通过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反应)。,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提能演练,1(2014安徽卷)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C,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解析: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A错误;因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低级神经中枢)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可知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D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C正确。,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2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D,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A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提能演练,3(2014重庆卷)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外正内负,感受器,频率,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神经冲动,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解析:(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4(2014广东卷)(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 图中传出神经元是_。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_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_中枢以及言语区的_参与调节。,c1和c2,神经递质,感觉,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下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提能演练,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注:D为儿童血清经倍比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 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_。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98.8%,答案:差异:再次免疫阳性率为100%,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 原因:初次免疫时产生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脊灰病毒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高分秘笈,解析:(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是c1和c2;由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知,b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小红清晰描述症状,与言语区的S区有关。(2)由题干可知,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4占1.2%,所以阳性率为98.8%;由表可知,再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要明显高于初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直接识别抗原并迅速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产生较强的免疫效果。,基础回顾 要点探究 实验导航 提能演练,栏目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