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6:必修2第3单元检测(2)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35485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6:必修2第3单元检测(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6:必修2第3单元检测(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6:必修2第3单元检测(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二)(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此余之所得也B不能喻之于怀C亦将有感于斯文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C临文嗟悼。 临:面对。D录其所述。 录:记下。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放浪形骸之外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C夫人之相与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引以为流觞曲水。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伸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答:观点是: 根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注 桡:弱。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政廷:执法官。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今诚利,将军何死夫子何哂由也D.以父行法,不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正法枉必死B.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C.遂伏剑而死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D.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复于王而遁。(3分)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译文: 四、(50分)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参考答案:一、1C(C都读“m”;A“蚯”“秋”读“qi”,“裘”“遒”读“qi”;B“佝”“勾”读“gu”,“狗”“苟”读“gu”;D“踟”读“ch”,“脂”“知”读“zh”,“执”读“zh”。)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D没有通假字。)3D(适:享用。)4C(A十分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5.A(判断句,其它状语后置)二、6A(依靠,凭借。)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8D(之:往,到达;代词。因为;把,将,介词。)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10D(“旷达”之说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从说起。)三、(一)11D(刊:修订)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13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14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二)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18.C(A 是作者的观点。BD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19.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四、参考200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求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那么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用剑自杀。荆王说:“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一柄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自建国已经有四十二世了,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执法官。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罪犯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