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5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返回 举报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5张CAD图纸+毕业论文】.rar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5张CAD图纸+毕业论文】.rar
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doc---(点击预览)
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doc---(点击预览)
液压原理图1A1.dwg
液压原理图A1.dwg
液压原理图A3.dwg
液压站.dwg
液压缸.dwg
液压原理图1A1.dwg
液压原理图A1.dwg
液压原理图A3.dwg
液压站.dwg
液压缸.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前20页/共31页)
资源描述

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

31页 17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5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液压原理图1A1.dwg

液压原理图A1.dwg

液压原理图A3.dwg

液压站.dwg

液压缸.dwg

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论文.doc

18吨液压绞车液压系统设计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5

1.1液压传动的发展概况 5

1.2液压传动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 5

1.3 液压机的发展及工艺特点 6

1.4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 7

第二章  液压绞车的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8

2.1液压绞车的基本结构 8

2.2 工况分析 9

2.2.1负载循环图和速度循环图的绘制 10

2.3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10

2.3.1确定供油方式 10

2.3.2自动补油保压回路的设计 10

2.3.3 释压回路的设计 11

2.4液压系统图的总体设计 12

2.4.1主缸运动工作循环 12

2.4.2顶出缸运动工作循环 13

第三章    液压系统的计算和元件选型 14

 3.1液压元件的选择 15

3.2.确定液压泵规格和驱动电机功率 15

3.3阀类元件及辅助元件的选择 16

3.4管道尺寸的确定 18

 3.5液压系统的验算 20

3.6系统温升的验算 20

第四章   液压马达的结构设计 22

4.1 液压马达主要尺寸的确定 22

4.2 液压马达的结构设计 24

第五章   液压集成油路的设计 26

5.1液压油路板的结构设计 26

5.2液压集成块结构与设计 27

5.2.1液压集成回路设计 27

5.2.2液压集成块及其设计 27

第六章   液压站结构设计 29

6.1 液压站的结构型式 29

6.2 液压泵的安装方式 29

6.3液压油箱的设计 29

6.3.1 液压油箱有效容积的确定 29

6.3.2  液压油箱的外形尺寸设计 30

6.3.3  液压油箱的结构设计 30

6.4液压站的结构设计 32

6.4.1  电动机与液压泵的联接方式 32

6.4.2 液压泵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33

6.4.3  电动机的选择 33

第七章  总结 34

参 考 文 献 35                                               

第一章   前言

1.1液压传动的发展概况

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工农业生产中广为应用的一门技术。如今,流体传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一个使用液压原理的是1795年英国约瑟夫?布拉曼(Joseph  Braman,1749-1814),在伦敦用水作为工作介质,以水压机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工业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1905年他又将工作介质水改为油,进一步得到改善。 

    我国的液压工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液压元件最初应用于机床和锻压设备。6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已渗透到各个工业部门,在机床、工程机械、冶金、农业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石油以及军工等工业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当前液压技术正向高压、高速、大功率、高效率、低噪声、低能耗、长寿命、高度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同时,新元件的应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和优化、微机控制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我国的液压件已从低压到高压形成系列,并生产出许多新型元件,如插装式锥阀、电液比例阀、电液伺服阀、电业数字控制阀等。我国机械工业在认真消化、推广国外引进的先进液压技术的同时,大力研制、开发国产液压件新产品,加强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对一些性能差而且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液压件产品,采用逐步淘汰的措施。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液压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在各种机械设备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1.2液压传动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

机床工业——磨床、铣床、刨床、拉床、绞车、自动机床、组合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

工程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

汽车工业——自卸式汽车、平板车、高空作业车等

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的控制系统、拖拉机的悬挂装置等

轻工机械——打包机、注塑机、校直机、橡胶硫化机、造纸机等

冶金机械——电炉控制系统、轧钢机控制系统等

起重运输机械——起重机、叉车、装卸机械、液压千斤顶等

矿山机械——开采机、提升机、液压支架等

建筑机械——打桩机、平地机等

船舶港口机械——起货机、锚机、舵机等

铸造机械——砂型压实机、加料机、压铸机等

本机器适用于可塑性材料的压制工艺。如冲压、弯曲、翻边、薄板拉伸等。也可以从事校正、压装、砂轮成型、冷挤金属零件成型、塑料制品及粉末制品的压制成型。本机器具有独立的动力机构和电气系统。采用按钮集中控制,可实现调整、手动及半自动三种操作方式。本机器的工作压力、压制速度、空载快速下行和减速的行程范围均可根据工艺需要进行调整,并能完成一般压制工艺。此工艺又分定压、定程两种工艺动作供选择。定压成型之工艺动作在压制后具有保压、延时、自动回程、延时自动退回等动作。 本机器主机呈长方形,外形新颖美观,动力系统采用液压系统,结构简单、紧凑、动作灵敏可靠。该机并设有脚踏开关,可实现半自动工艺动作的循环。

1.3 液压机的发展及工艺特点 

液压机是制品成型生产中应用最广的设备之一,自19世纪问世以来发展很快,液压机在工作中的广泛适应性,使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液压机的液压系统和整机结构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国内外液压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控制系统方面,也主要表现在高速化、高效化、低能耗;机电液一体化,以充分合理利用机械和电子的先进技术促进整个液压系统的完善;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诊断和调整,具有故障预处理功能;液压元件集成化、标准化,以有效防止泄露和污染等四个方面。

作为液压机两大组成部分的主机和液压系统,由于技术发展趋于成熟,国内外机型无较大差距,主要差别在于加工工艺和安装方面。良好的工艺使机器在过滤、冷却及防止冲击和振动方面,有较明显改善。在油路结构设计方面,国内外液压机都趋向于集成化、封闭式设计,插装阀、叠加阀和复合化元件及系统在液压系统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集成块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其质量好、性能可靠而且设计的周期也比较短。

近年来在集成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液压元件组成的回路也有其独特的优点,它不需要另外的连接件其结构更为紧凑,体积也相对更小,重量也更轻无需管件连接,从而消除了因油管、接头引起的泄漏、振动和噪声。逻辑插装阀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密封性能好、功率损失小、动作速度快、易于集成的特点,从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至今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我国从1970年开始对这种阀进行研究和生产,并已将其广泛的应用于冶金、锻压等设备上,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液压机工艺用途广泛,适用于弯曲、翻边、拉伸、成型和冷挤压等冲压工艺,绞车是一种用静压来加工产品。适用于金属粉末制品的压制成型工艺和非金属材料,如塑料、玻璃钢、绝缘材料和磨料制品的压制成型工艺,也可适用于校正和压装等工艺。

 由于需要进行多种工艺,液压机具有如下的特点:

(1) 工作台较大,滑块行程较长,以满足多种工艺的要求;

(2) 有顶出装置,以便于顶出工件;

(3) 液压机具有点动、手动和半自动等工作方式,操作方便;

(4) 液压机具有保压、延时和自动回程的功能,并能进行定压成型和定程成型的操作,特别适合于金属粉末和非金属粉末的压制;

(5) 液压机的工作压力、压制速度和行程范围可随意调节,灵活性大。

1.4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 

1)能源装置——液压泵。它将动力部分(电动机或其它远动机)所输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给系统提供压力油液。

2)执行装置——液压机(液压马达、液压马达)。通过它将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推动负载做功。

3)控制装置——液压阀。通过它们的控制和调节,使液流的压力、流速和方向得以改变,从而改变执行元件的力(或力矩)、速度和方向,根据控制功能的不同,液压阀可分为村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又分为益流阀(安全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等;流量控制阀包括节流阀、调整阀、分流集流阀等;方向控制阀包括单向阀、液控单向阀、梭阀、换向阀等。根据控制方式不同,液压阀可分为开关式控制阀、定值控制阀和比例控制阀。

4)辅助装置——油箱、管路、蓄能器、滤油器、管接头、压力表开关等.通过这些元件把系统联接起来,以实现各种工作循环。

5)工作介质——液压油。绝大多数液压油采用矿物油,系统用它来传递能量或信息。


3.  法兰支架式  电动机与液压泵先以法兰联接,法兰再与支架联接,最后支架再装在底板上。它的优点是大底板不用加工,安装方便,电动机与液压泵的同轴度靠法兰盘上的止口来保证。

本设计采用法兰支架式联接。同时考虑本设计中的电动机与液压泵的联接在安装时产生同轴度误差带来的不良影响,常用带有弹性的联轴器。为了增加电动机与液压泵的联接刚性,避免产生共振,本设计把液压泵和电动机先装在刚性较好的底板上使其成为一体,然后底板加垫再装到液压油箱盖上。

6.4.2 液压泵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1.  液压装置中各部件、元件的布置要均匀、便于装配、调整、维修和使用,并且要适当地注意外观的整齐和美观。

2.  考虑液压油箱的大小与刚度,液压泵与电动机装在液压油箱的盖子上或装在液压油箱之外。

3.  在阀类元件的布置中,行程阀的安放位置必须靠近运动部件。手动换向阀的位置必须靠近操作部位。换向阀之间应留有一定的轴向距离,以便进行手动调整或装拆电磁铁。压力表及其开关应布置在便于观察和调整的地方。

4.  压泵与机床相联的管道一般都先集中接到机床的中间接头上,然后再分别通向不同部件

的各个执行机构中去,这样做有利于搬运、装拆和维修。

 5.   硬管应贴地或沿着机床外形壁面敷设。相互平行的管道应保持一定的间隔,并用管夹固定。随工作部件运动的管道可采用软管、伸缩管或弹性管。软管安装时应避免发生扭转,影响使用寿命。

6.4.3  电动机的选择

电动机的选择范围包括:电动机的种类、类型,容量、额定电压、额定转速及其各项经济指标等。而且对这些参数要综合进行考虑。

选择电动机的容量是电力传动系统能否经济和可靠运行的重要问题。如果电动机容量大小,长期处于过载运行。造成电动机绝缘过早地损坏;如果容量过大,不仅造成设备上的浪费,而且运行效率低,对电能的利用不经济。因此,选择电动机时,首先应是在各种工作方式下选择电动机的容量。

参考文献

[1] 杨培元,朱福元.液压系统设计简明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191. 

[2] 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60.

[3] 汪恺.机械设计标准应用手册.第2卷.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213-226.

[4] 汪恺.机械设计标准应用手册.第3卷.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22-3-22-182

[5] 毛谦德,李振清.机械设计师手册.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

[6] JB3915-85.液压机安全技术条件.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85~02~08发布

[7] GB9166-88.液压机精度.北京:国家标准局,1988~05~05发布

[8]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 单行本 机械传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 单行本 常用设计资料.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 单行本 联接与紧固.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1] 李爱华.工程制图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12] 王建中,李洪.公差与制图手册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13] 王运炎,叶尚川.机械工程材料 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4]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 第七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 许福玲,陈尧明.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90.

[16] 章宏甲,黄宜,王积伟.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356.

[17] 刘鸿文.材料力学(Ⅰ).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66.

[18] 高安邦,张海根.机电传动控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15.

[19] 陈立定,吴玉香,苏开才.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5-148.

[20] 陈立定,吴玉香,苏开才.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5-148.

[21] 陈远龄、黎亚元、傅国强.机床电气的自动控制  重庆大学出版社

[22] 秦曾煌.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3] 李发海、王岩.电机与拖动基础.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4] 赵程、杨建民.机械工程材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

[25] 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2

[26] 朱理.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7] 李爱华等.工程制图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8] 李建兴.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7

致  谢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本次设计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没有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本组人员的支持,恐怕设计不会这样顺利完成。自开题以来,设计的每个环节罗老师都认真指导,从资料的查阅到具体方案的修改,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除此之外,老师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更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对罗教授及本组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曾教导过和给我帮助的老师!是你们曾经辛勤的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知识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