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创造教育情况汇报:创新育人培栋梁.doc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37416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学校创造教育情况汇报:创新育人培栋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特色学校创造教育情况汇报:创新育人培栋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汇报体会/汇报材料 特色学校创造教育情况汇报:创新育人培栋梁 有着近两百年办学史的xx县xx镇小学创办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历史底蕴深厚,建校伊始,就树立了创造性培育学生的办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双重培育,着力造就创新型人才。建校以来,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位蜚声海内外参天栋梁。XX年,沐浴着“课改再启航”的春风,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该校传承悠久的办学理念,推陈出新,着力打造百年老校的品牌特色,将特色创建主题定位为创造教育,确立了“创新育人,育创新之人”办学理念,以解放学生自我为抓手,将创造教育与学科教学、“3n”活动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全方位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短短两年时间,数以百计的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在县市省国家级大赛上脱颖而出,载誉而归。XX年7月,该校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选为“全国特色学校”。追溯该校创造教育的历史渊源和探索历程,看百年老校人才辈出,今朝更风流。百年老校,创造理念培育参天栋梁时间定格在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据xx县教育志记载,时任知县车神田倡捐,开始为学校议定学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以供学生课外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生产生活技能,到民国十六年,学田已达80亩,学校一直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xx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该校建立,书记吴开杨把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入学校,带领全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破旧立新,进行早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嘴、手等感官,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育人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为此,全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历经世纪耕耘,育得桃李芬芳。正是由于学校历届领导和教师的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该校迄今已为上一级学校培养数以万计优秀人才。如国家驻外大使陆文开,解放初曾任海军部队教官(副军级)李康志,原吉林军区作战参谋(正师级)李坤润,成都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张开芳,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学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祯孝,重庆大学教授谭红,西南大学音乐系主任胡忠刚,原四川省财政厅人事科科长蒋绍科,原重庆市白市驿机场空军部队大队长邓久成,原广安市农业银行行长、省农行后勤处处长李嘉陵,四川省安监局局长彭福才,留美博士后,从事航天航空研究的科学家李新宇,清华大学研究生黄吉奇,冰点水企业老总周志,原美国协亨集团董事长漆良铭他们都启蒙于xx小学,从小得益于创造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后来迅速成长为参天栋梁,而蜚声海内外,在各条战线上大展雄风。与时俱进,创造教育造就创新人才XX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再度启航。xx小学凭借得天独厚办学传统,传承其办学的历史渊源,并不断改革创新,将特色创建主题正式定位为“创造教育”,并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确立了“创新育人,育创新之人”新时代办学理念,提出了“解放自我,创造未来”的校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迅速展开。制约创造教育的瓶颈在教师,唯有教师创造性的教,才会有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性的人才也才会脱颖而出。为此,首先必须解放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打造一支具有创造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把他们培养成为实施创造教育的研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程全员进行创造教育工作研究,充分挖掘创造教育因素。影响创造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此,广大教师十分注重将创造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创造性学习深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倡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寻找适合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善于捕捉机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少教师还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创造教育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创造教育的着力点。如语文学科教师经常针对科普*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发散思维的训练;数学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时常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数学家小故事,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吸取爱科学,学科学的力量,从小树立崇尚科学的理想和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