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热点预测实验与探究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331782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热点预测实验与探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生物高考热点预测实验与探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生物高考热点预测实验与探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七 实验与探究,【权威预测】 1.考点预测 (1)(必考点)观察、鉴定实验。 (2)(常考点)实验原理、假设与预期、实验步骤、结果与结论的综合分析。 (3)(常考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4)(常考点)实验方案的评价与修订。,2.能力预测 (1)以观察、鉴定实验组合、迁移的形式,考查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理解能力和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以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以课题探究的形式考查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4)给出一定的实验方案,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订能力。,3.题型、赋分推测(以近三年高考江苏卷为例),【体系构建】,【基础回顾】 一、生物经典实验材料的选择 1.经典实验的选材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选材要求: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 常用材料:_。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常用材料:_。,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 常用材料:新鲜的_或者菠菜叶、黑藻叶。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 选材要求:_、大液泡、液泡中含有_; 常用材料:洋葱鳞片叶_。 (5)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选材要求:选用新鲜的含_丰富的嫩叶; 常用材料:新鲜的绿叶,如_。,藓类的叶,活细胞,色素,外表皮细胞,叶绿素,菠菜的绿叶,(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选材要求:选用的材料应具有很高的_能力; 常用材料:洋葱的_。 (7)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选材要求:能够进行_; 常用材料:洋葱_。,分裂增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根尖细胞,2.经典实验取材的原因分析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 细胞。 原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_,也就几乎不含DNA、 RNA。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_会掩盖_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无细胞核,色素颜色,健那绿,原因:正方形的根尖_细胞处于_状态,长方形的细胞 可能是根尖的_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 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_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_,更容易观察到减数 分裂的细胞。,分生区,分裂,伸长区或成熟区,雄配子,雌配子,(5)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 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_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 原因: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_。,叶绿体,大的液泡,二、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_,_,使细胞分离,层析液,三、探究实验对照组的设置 以下对照设置,哪三组是正确的:_ 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氧浓度条件下进 行。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 分。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就是将 FeCl3溶液与肝脏研磨液作对照。 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需设置不同 浓度生长素与清水组作对照。,用实验动物小鼠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时,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蒸馏水。 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Ca2+浓度。 研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可用两组实验相互对照:一组玻璃罩内放入植物,并加入低浓度二氧化硫气体,另一组玻璃罩内放入相同的植物,并加入高浓度二氧化硫气体。,四、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 1.玻片标本的制作技术 (1)应用: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制作成 临时装片、切片或涂片。 (2)举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要制作洋葱外表皮细胞 的临时装片,脂肪鉴定中要制作切片。 (3)步骤:制作方法很多,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 丝分裂”压片法:取材_漂洗_制片观察。,解离,染色,2.解离技术和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技术 前者用于植物,后者用于动物,目的都是_。 3.纸层析技术 (1)方法:制样液制备_点样液_观察实验 结果。 (2)举例: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4.比色法 (1)举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 定;DNA鉴定;淀粉、尿糖鉴定等。,使细胞分散开,滤纸条,层析,(2)原理: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 能产生颜色反应,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 物的存在。 5.恒温技术 (1)举例:如探究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受温度影响的实验 以及细菌培养实验。 (2)实验室常用的恒温技术: _; 恒温箱。,水浴,6.研磨、过滤技术 (1)举例: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2)材料作用:研磨过程中加入SiO2是为了_,色素 提取时加CaCO3是为了_。,研磨充分,避免色素被破坏,【易错判断】 1.(2012江苏T15A)“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 裂”的实验中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 ) 【提示】解离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使细 胞分散开。 2.(2008江苏T4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 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 【提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紫色,发生质壁 分离和复原过程在低倍镜下完全可以看清楚。,3.(2012福建T2B)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 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生长素具有 极性运输的特点。( ) 【提示】本实验可以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4.(2011江苏T10B)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橘黄 色脂肪颗粒。( ) 【提示】脂肪未被染色,看不到橘黄色脂肪颗粒。,5.(2011新课标全国卷T1D)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 蒸馏水 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 性增大。( ) 【提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可通过渗透作 用吸水或失水。将人的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尽管温度较低但 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吸水过多而涨破。 6.(2011海南T2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 呈“J”型增长。( ) 【提示】早期培养,营养充裕,因而在培养初期呈“J”型增 长。,7.(2011北京T2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 度。( ) 【提示】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而非丰(富)度。丰(富)度是一定面积上的物种数目。 8.(2009江苏T21A)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 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 【提示】能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糖 是还原(性)糖,有果糖、麦芽糖、葡萄糖,而蔗糖不是还原 (性)糖。,【核心自查】 一、教材基础实验 1.观察类实验,说明:(1)以上实验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可以使用低倍镜外,其余均需使用高倍镜。 (2)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2.鉴定类实验,注意:(1)实验材料应注意选择无色或颜色浅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本身的颜色掩盖反应产生的物质的颜色,如鉴定还原(性)糖一般不用有色的材料,鉴定蛋白质一般不用血红蛋白等。 (2)注意试剂的使用方法不同。如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方可使用,且现配现用,还需水浴加热条件;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不需加热。,(3)其他常用试剂的作用:,3.探究类实验,4.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注意:(1)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可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对象应用不同的取样方法。 (2)调查选材:为使实验获得成功,常选用一些容易调查的内容,如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选择容易辨别个体的双子叶植物;遗传病的调查选择发病率高的遗传病等。 (3)随机调查:调查的随机性决定了调查的准确性,所以应做到无区别对待调查对象,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二、实验设计与分析 1.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验变量操纵: 实验变量(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操纵实验变量的重要方法是设置对照。,无关变量控制: 无关变量并不是与实验结果无关,而是指除了自变量外影响实验效果的变量,只是这些变量并不是本实验所要探究、关心的自变量。要考察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就要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a.消除法:排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例如在验证“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有一组要求无生长素,需开花前,用纸袋将雌花套住,隔离外来花粉的干扰。,b.恒定法:在整个实验中,尽量使所有的实验条件、实验处理、实验对象等都恒定不变。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中,始终将试管处于恒温水浴中,以消除温度这一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c.平衡法:设立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无关变量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影响都是均等的。从而可不计无关变量的影响,得到实验变量的效果。 实验变量检测: 有些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有些则不能。对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实验,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实验结果转变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变化。,(2)实验步骤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一步:取材、分组和编号 取材:探究实验中一般提供实验的材料,但在设计实验步骤时需注意常用的关键词,如“取相同的(或生理状态相同的)若干只(或株、个等)”。如此设置是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分组:要体现随机性、均衡性或者合理的梯度性。常用的关键词为:“随机(或平均)分为若干组”。 编号:根据实验分组情况而编号,如分为甲组、乙组等,或组、组、组,第二步: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设置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外,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常用的模式为:组施加实验变量,组作为对照不施加实验变量。常用的关键词:组加入适量的组加入等量的(如蒸馏水、生理盐水等),将两组放入相同的适宜环境中(如设置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时间等)。,第三步:观察、记录 实验的因变量可能有多种具体的指标,因此观察和记录因变量时应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要求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与实验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易于实验人员观察和测定。常用的关键词:一段时间后观察(测定)做好记录等。,2.实验分析 (1)实验对照分析: 对于不同对照类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方法。 空白对照实验中的判定: 被实验研究因素所处理的对象组称为实验组,未被实验研究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有时,依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下进行判断,通常将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称为对照组。,自身对照实验中的判定: 自身对照实验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是实验前后之间的对照。自身对照的关键是看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其中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相互对照实验中的判定: 相互对照实验是指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对象组之间的相互对照,一般表现出实验因素在量上的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的对照组。,条件对照实验中的判定: 条件对照实验是指虽给对照组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以突出实施的非实验研究因素与实验所研究因素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衬托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其中非实验研究因素所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 (2)实验变量分析: 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于单一变量原则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因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因变量;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3)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的结果,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原因是常见的实验题型之一。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其知识的落脚点一般是基本知识。在复习时,一要掌握基本知识,为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分析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掌握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性原则在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中的运用。,(4)实验方案的“五看评价法”:,【热点考向1】 经典基础实验 高考频次3年6考 预测指数 【典题训练1】(2012苏中三市联考)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测组织样液中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时,用固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的效果最佳 D.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需控制解离、漂洗和染色的时间 【解题指导】此类题目的各选项之间无关联,需熟练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步骤、实验现象、结论等。基本解题思路:获取信息新知构建分析判断做出筛选。,【解析】选B、D。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是先加A液,振荡均匀,再加B液,摇匀,观察现象;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且扩散的距离远,反之速度慢,距离近,最远的色素带是胡萝卜素,最近的是叶绿素b;酵母菌的培养可用固体培养基,也可用液体培养基,用固体培养基培养时,对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易掌握,而液体培养基可通过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有利于统计;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需控制解离、漂洗和染色的时间,控制解离时间是为了防止解离过度,造成细胞结构损坏,或解离不彻底,使细胞不能分散开,控制染色时间则是为了防止染色过深影响观察。,【思维拓展】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如何对酵母菌计数? 提示:宜采用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什么? 提示: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热点考向2】 实验设计与分析 高考频次3年6考 预测指数 角度一:探究实验设计 【典题训练2】(2012江苏高考)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温室盆栽水稻,1 mmol/L NaHSO3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_。,(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_,进而加快对图2中_(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 mol/L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 mmol/L NaHSO3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用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 000 molm-2s-1)。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突破以下两点: (1)明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aHSO3溶液的有无,且添加NaHSO3溶液的为实验组。 (2)明确题干信息“效应相同,且无累加效应、无抑制效应”,由此推出需设置三组实验组,且三组的结果相同。,【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净光合速率,其他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等量的1 mmol/L低浓度NaHSO3溶液;根据图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喷洒低浓度NaHSO3溶液的植株光合速率均高于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说明低浓度NaHSO3溶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能提高水稻光合速率。,(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中A表示CO2,B表示C3,C表示光合作用产物糖类,D表示C5,光反应增强,ATP和H增多,可促进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进而促进CO2的固定和C5的利用。 (3)根据题中信息,0.2 mol/L硫酸甲酯吩嗪和1 mmol/L 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柱形图。,答案:(1)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 mmol/L NaHSO3 溶液 不同光照强度下低浓度NaHSO3溶液均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类囊体A、B、D (3)如图:,【方法技巧】 解答实验设计题要做好四项检查 (1)检查原则原理:是否遵循实验原理,检查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看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2)检查实验过程:有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一定要避免方言俗语在答案中出现。,(3)检查实验器材:是否“物尽其用”,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器材都有用,除特殊说明外不许额外添加实验器材,有的同学疏忽容易误把生理盐水换成蒸馏水,这样一来就额外为实验添加材料了,不符合实验要求而不得分。 (4)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验证性实验一般只有一种或两种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都需要与实验目的相对应。,角度二:实验分析评价 【典题训练3】(2012福建高考)回答下列问题。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 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 18 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 18 之间。他们设置15 、16 、17 、18 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可用_试剂鉴定。 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 为了控制实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理由是:_。,(3)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通过分析图1明确各种酶的最适pH; (2)酶的活性代表酶的催化效率; (3)图2中各种酶的催化效率并未达到峰值。,【解析】(1)由坐标图中三种酶的活性可知,在最适pH时,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幽门盲囊蛋白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2)本实验探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因此实验需要的底物为蛋白质,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该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测定酶的最适温度时,应提供最适的外界环境,即给各种酶提供最适的pH,由图1可知,胃蛋白酶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是2和8。,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此各组实验的温度应在预设的温度下保持恒定,保持恒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水浴加热;通过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消耗量可测定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15 18 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 18 。 (3)大菱鲆消化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说明大菱鲆几乎不分解淀粉和脂肪,因此饲料中不要添加过多的淀粉和脂肪。,答案:(1)幽门盲囊蛋白酶 (2)蛋白质 双缩脲 2和8 水浴 底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 不能 在15 18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一直在增强,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所以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 (3)淀粉和脂肪,【思维拓展】 如何区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提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探究性实验的预期结果是在假设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的,是假定性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验证性实验的预期结果是根据实验原理推导出来的,用于支持和验证实验目的,因此结果是科学的、惟一的。,【方法技巧】 实验分析型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 (1)从实验目的出发,分析实验步骤和结果,明确实验中的变量。 (2)分析因变量如何检测。有些实验现象可以直接观察,有些实验的结果是“隐藏”的,就需要利用题目中提供的试剂或生物材料的特性,使“隐藏”的物质或反应,显现为可见的现象。 (3)分析自变量如何引起因变量。联想所学的知识,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关联。,(4)因变量的变化如何证明实验目的。 (5)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正确地解释实验现象及原因。现象、原因的解释通常是一些结论性的语句,切忌就事论事,要体现出实验现象的本质。,1.(经典实验再现型)(2012蚌埠模拟)下列相关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观察有丝分裂: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B.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C.蛋白质鉴定: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滴加到豆浆样液中观察 D.观察植物细胞失水:撕取洋葱鳞片的叶肉细胞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题型分析】经典实验是高考实验考查命题的依据,其命题角度是对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和器材、实验步骤和现象等识记层面的考查,体现了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特点。例如,2012 安徽T1、2012江苏T15、2012山东T4、2012海南T22、2012福建T2等。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是:联想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根据经典实验步骤逐项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解析】选B。A错误,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盐酸(解离液),便于染色,故漂洗应在染色之前,正确的操作顺序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C错误,使用双缩脲试剂时要先加双缩脲试剂A,创设碱性环境。摇匀后再加双缩脲试剂B,在碱性条件下,Cu2+与蛋白质发生络合反应产生紫色;D错误,观察植物细胞失水应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2.(实验信息给予题)(2012南京二模)鱼被宰杀后,鱼体内的ATP会生成具有鲜味的肌苷酸,但酸性磷酸酶(ACP)会催化肌苷酸分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草鱼、鱼回鱼和鳝鱼中分离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浓度金属离子溶液中ACP的相对活性,A.Zn2+能使这三种鱼的鲜味下降速度都减慢 B.不同鱼类的ACP活性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C.将宰杀后的鱼回鱼放到37 环境中能较好地保持其鲜味 D.将宰杀后的草鱼放到适宜浓度的Ca2+溶液中鲜味下降的速度会减慢 【题型分析】以一定的实验过程或结果为信息载体,创设新的情境,考查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常考题型之一。例如,2012新课标全国卷T5、2011新课标全国卷T1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实验的本质,结合相关知识综合作答。,【解析】选D。从温度对ACP活性的影响来看,三者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ACP的活性升高,超过一定温度,随温度的升高,ACP活性随之降低,B错。从曲线上看鱼回鱼体内ACP的最适温度约为37 ,在此温度下鱼肉鲜味下降最快,C错。从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中ACP相对活性表格可知:Zn2+溶液中,无论何种鱼中ACP活性最强,Ca2+溶液中三种鱼中ACP活性均减弱,其中草鱼中ACP活性最弱,故Zn2+使三种鱼的鲜味下降速度最快,适宜浓度的Ca2+可使宰杀后草鱼鲜味下降速度减慢,A错D对。,3.(实验分析型)(2012广州模拟)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清除过氧化产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1)低温迫使植物产生大量MDA,这些MDA会破坏细胞的脂质,由此可知低温伤害的细胞结构主要是_。 (2)表中是_,是_。 (3)实验中挑选的种子要用70%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几次,目的是_ 。在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含量迅速下降的激素是_。 (4)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 _。(至少写2点)。 (5)请根据5 条件下实验结果画出SOD活性与水杨酸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图。 (6)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存在“两重性”的效应。,【题型分析】近年来实验分析比重加大,主要考查对实验设计方案中的操作、现象、原因进行剖析,要求依据一定的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其中原因或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也就是要能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理解所考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考查能力和考查主干知识点这两方面着手,综合性强,难度适中,设问具有梯度性,学生作答基本容易着手,但不会轻易得高分。例如,2012广东T29、2012福建T26 I、2012江苏T26、2012江苏T29、2012北京T29、2012北京T31等。,【解析】(1)题干提到两个问题:“一是低温迫使植物产生大量MDA,二是MDA会破坏细胞的脂质”。脂质是细胞膜或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因此被破坏的结构是生物膜。 (2)这个实验分为两个小实验:一是不同温度SOD对MDA的影响。二是不同浓度水杨酸溶液对低温抗冷的作用。所以1和2组形成对照,28组形成对照。,(3)题干提到“70%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几次”。其目的是希望种子表面的微生物减少干扰,也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最好的答案应该在对“用无菌水冲洗几次”进行作答,都是为了排除干扰。但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题目具体回答。种子的形成应该是植物的成熟和衰老过程。应该从“乙烯”和“脱落酸”这两个激素入手。而种子中存在的主要是脱落酸,它能抑制种子的萌发。这也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以免在秋天萌发,很难度过寒冷的冬天。 (4)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后,任意选取两个自己常见的培养植物的相关变量作答。,(5)根据题目要求,以水杨酸浓度为横坐标,SOD活性为纵坐标,写清楚对应的名称、单位,根据答卷的坐标图的大小合理确定刻度最小值、最大值及刻度间隔,然后根据表格数据,表示清楚各点,尤其是横坐标0点对应点,然后用折线或平滑曲线连接各点或描画数据变化趋势。 (6)迁移“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路以及“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的思路,根据题目要求描述出自变量(水杨酸浓度)和因变量(水稻幼苗抗冷性)的使用效果和浓度,但必须避开结论2中对两重性的描述,于是能定为在最适浓度的决定上。,答案:(1)生物膜(细胞膜) (2)5 的蒸馏水浇灌+5 5 的2.5 mmol/L (3)避免种子表面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脱落酸 (4)蒸馏水和水杨酸的浇灌量、光照强度、培养时间、幼苗的发育情况等,(5) (正确标注横纵坐标1分,描点与曲线走势1分),(6)浓度为1.5 mmol/L左右的水杨酸溶液增强水稻幼苗抗冷性的效果最好(或一定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可增强水稻幼苗的抗冷性),4.(实验设计题型)(2012湛江模拟)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1)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离体的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2)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的叶片随机分成A、B两大组,每大组再分别平分为三小组,分别标记为A1、A2、A3和B1、B2、B3; 第二步:在A大组叶片上涂满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在B大组叶片上涂满_。 第三步:_。 (3)请设计记录结果的表格。 (4)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_ _。,(5)对“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进一步探究: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如下处理,甲:摘除顶芽;乙:保留顶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浸泡;丙:保留顶芽,不做处理。 每隔两天测量侧芽长度。如图为研究小组记录的甲、乙、丙侧芽的长度(单位:mm),根据以上研究内容,请为此项探究拟订一课题名称:_。 实验结论:_。 【题型分析】生物实验设计题是高考的热点,重点考查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以及灵活运用实验原理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试题思维量大,信息和情境新颖,设问角度多样,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大多是条件限制类实验设计,实验的材料、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步骤都框定在一定范围内。例如,2012全国卷T33、2011浙江T31等。,【解析】本题(1)(4)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实验,实验目的是通过离体叶片失绿变黄的时间长短来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细胞分裂素处理,因变量是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叶片失绿变黄时间来判断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设计实验时除保持单一变量外,还需注意设置多组实验,防止误差的出现。(5)则是对上述实验的延伸,通过分析实验处理,明确因变量:乙和丙相对照有无细胞分裂素处理,甲和丙对照有无顶芽。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丙保持顶端优势,甲、乙打破顶端优势。,答案:(2) 第一步:同种植物、同一部位和同样大小 第二步:等量蒸馏水 第三步:记录A、B两大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3)“A、B两大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记录表,(4)A大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时间比B大组时间长;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5)探究细胞分裂素对植物顶端优势的影响(合理即可)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以消除顶端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