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 岳麓版选修1 .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3207941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 岳麓版选修1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 岳麓版选修1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 岳麓版选修1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C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产生的结果有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BCD,下列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施的是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铲除井田疆界,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ABCD,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封建经济的发展D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A保证战争的兵源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C奖励军功D建立县制,商鞅,朱镕基,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为什么还说是改革而不是革命呢?商鞅的遭遇说明了什么?,商鞅变法是统治阶层自上而下进行的,其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虽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用了暴力手段,但仍然是改革的范围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东汉,羌,匈奴,鲜卑,羯,氐,晋武帝司马炎,五胡乱中原(羌、氐、羯、匈奴、鲜卑),十六国名称,刘宋,北魏,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东床袒腹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江郎才尽皮里阳秋中流砥柱闻鸡起舞东山再起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南柯一梦步步莲花黄粱一梦骑虎难下,以下是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你知道吗?,你对这个时代还知道些什么?,花木兰孔雀东南飞梁祝驸马门神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九品中正制淝水之战北府兵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少林寺齐民要术说文解字文心雕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南北朝武士复原图,莫高窟251窟(北魏),导言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基础)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目的:p27,1、前期,实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便于赋税和徭役的执行,B概况:C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A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A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B影响:p28,影响:P28,2、中后期,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A原因:a.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b.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c.地理上:地处塞北d.军事上:“柔然”威胁B目的:p29C影响:p30,制定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作用: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1-5,三、改革的影响,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3、加快了民族交流与融合,四、成功的基本原因,1、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2、深入到文化习俗方面,比较配套全面,3、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1、忽视了北部边境,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4、后继乏人,3、全盘吸收汉文化,五、不足之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皇后冯润,文成帝后冯太后的侄女冯润也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在孝文帝出征打仗时,她逼迫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彭城公主一怒之下,赶到前线,把冯润的丑事告诉了孝文帝。,冯润见事情败露,干脆想杀死孝文帝,不料事情又败露了。即便如此,孝文帝仍然没有杀她。直到孝文帝病死在回军途中,才留下遗诏,赐死冯润。孝文帝死时,才33岁。,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变得温和可亲。,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雕像,请思考: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为新的统一开辟道路。,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各有哪些内容?,内容: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受爵,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规定政府把所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生产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发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完全可能,废除井田制,按新的方式组织生产,可以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收入,同时,按军功受爵可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实力;北魏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很多人流离失所,存在大量的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了农耕生活,政府按一定方式分配给农民耕种,可以使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稳定统治,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引自魏书高帝纪下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回答:(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回答:(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答:迁都洛阳,改姓氏,用汉姓;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话。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答: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同时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467-499)出行。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之子,冯太后之孙。,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认识北魏均田制,发展: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核心内容:P27意义:1,P27,2.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原因,1、借鉴历史上的井田制且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2、地广人稀,战争使大量土地抛荒。3、皇权的巩固使改革能不断排除阻力。4、均田制规定奴婢和耕牛都可授田,贵族和大族收益最多。,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友好交往,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三国至南北朝2、五代十国3、元朝,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