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192230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0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修辞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修辞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代汉语修辞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修辞,在语言运用中,影响表达效果的主要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自身的诸要素语音、词汇、结构关系等;二是运用语言要素的客观环境,即所谓的“语境”。我们从语音的调配、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修辞的规律和特点予以简要阐述,另外,把修辞格也一并归入其中予以分析介绍。,一、语音的调配,(一)连类而及,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1)二国治戎,臣实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宣公十二年(2)宋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韩非子外出说上)(3)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二)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只有一个词表义,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2.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战国策魏策)(休,吉兆;祲,妖气。)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三)同义连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并列组合,以满足音节、意义、功能等方面需要的修辞方式称作同义连文。(1)秦国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转襄公十四年)(2)老聃新沐,方将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四)运用虚词与衬字,1.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在组词成句中被广泛运用。然而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的运用、取舍是为了满足偶数音节的需要。(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滕文公下)(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2.衬字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起调节音节、和谐节奏作用的词,他只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添衬”。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看,是一种“羡余”成分。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五)重言叠字,重言是同一个字的重复、接连使用,故又称叠字。由于汉字语音节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重言表现在语音形式上是两个相同的音节并列组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4)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二、词语的选择,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饰、并提、共用、互文等。,(一)譬喻,1.喻词的变化常用的比喻词是“如”、“若”、“犹”、“似”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孤儿泪下如雨。(汉乐府诗孤儿行)2.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特殊的明喻,一种叫较喻,另一种叫对喻。(1)较喻,是一种有比较性质的明喻,它的结构形式不是“甲似乙”,而是“甲比乙怎么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词醉花阴),(2)对喻,可以说是一般明喻的省略形式,它的特点是省去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喻体一般不是一个)配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式。它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3.博喻: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手如柔荑(t),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q),齿如瓠(h)犀,螓(q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B、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清玉案(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想念),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博喻在古代的诗、文、词、曲中经常使用,相对来说,现代汉语中不大使用。,(二)代称(教材p354)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常见的代称分为两大类:1.用人或事物各个侧面的特征代称该人和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1)用性状、特征代本体(2)用功能、工具代本体(3)用数量、原料特征代本体(4)用地域特征相代(5)用官职、职业特征相代(6)局部、整体互代2.用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名称代称该事物专名通名互代、具体抽象互代、以古代今、以实数代虚数、以结果代原因、以古书中相邻的词语相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刘备做过豫州刺史)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着,其为厉农夫哉?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割裂(藏词、歇后)所谓割裂,是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分割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鲔喋血于友于。(丘迟与陈伯之书)()愿言之怀,良不可任。(曹丕与吴质书)()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其四)()烈宗知其抗直,而恶逆耳。(晋书孝武帝纪)()以彼行媒,同之抱布。(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抱布”见于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摘取“抱布”实际上只表示“贸”的意思。沈约弹劾王源。列举罪状不少,其中有一条是指控他用嫁女儿所得的财礼来为自己纳妾。“同之抱布”,意思是说王源嫁女儿就跟做买卖一样。,(三)用典,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可以分为三大类:引言格言、俗语、谚语、歌谣引文见之于典籍的语句引事历史故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这最后两句诗,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四)委婉,1.避讳语对于一些不吉利、不光彩或不雅观的事情,古人常常用避讳语来表达。所谓避讳,就是对所要说的事情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A避粗俗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B避忌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C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这种避讳已经不属于修辞的范畴,发展到后来,对以前的古籍中触犯君主之名的字也要更改,或者采用空字、缺笔字等形式来避讳,那就更是走到极端的做法了。,2.谦敬语,古人很讲究谦敬,所以人称代词常用谦称、敬称替代。如:第二人称代词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等替代;第一人称代词用“仆”、“愚”、“妾”、“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替代。另外,使用“请”、“幸”、“谨”、“敬”、“惠”、“辱”等表敬副词和“窃”、“忝”、“猥”、“伏”等表谦副词也是古人委婉修辞的常见方式。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称自己为“仆”,说自己曾听过长者的遗训是“侧闻”,称自己材质“罢驽”,这些都是谦退之辞。,3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迂回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如:1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2“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鞌之战,(五)双关,即一个语言单位关联着两重意思,且这两重意义一明一暗,寓意的重点不在明而在暗。常见的双关可分为三种类型:1.谐音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问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2.多义双关3.语境双关竖子不足与谋。(六)夸饰(夸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三、结构的安排,(一)分承并提又叫分承或合叙,是指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修辞方式。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汉书晁错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江水),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意实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这种句式一般称之为“双提分承”。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即“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麋鹿”。,(二)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1)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共用往往与“分承”和用。(3)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可以汝为见?,(三)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互见”(也称互言互备互体参互)。指上下文义相互呼应、互相补充的修辞方式。也就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互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中常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歌夜弦(阿房宫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小结,一、语音的调配(一)连类而及(二)复合偏义(三)同义连文(四)运用虚词与衬字(五)重言叠字二、词语的选择(一)譬喻(较喻、对喻、博喻)(二)代称(三)用典(四)委婉(五)双关三、结构安排(一)分承(二)共用(三)互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