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191172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社会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的社会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的社会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印度狼孩(1920),一个儿童的极度社会隔绝戴维思(美),1938年2月6日,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宾州一座农庄里一个六岁半女童的故事。这个女孩叫安娜,是个私生女,出生后,母亲由于害怕社会的压力,将孩子关在了二楼的储藏室,不让她与任何人接触,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人类不具备其它动物的生物性本能,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角色技能以及人格都是从哪里来的呢?,社会化,本章教学内容,WHAT什么是社会化WHY为什么要社会化HOW如何进行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三节社会化的原理第四节人的社会化过程,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观点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广义社会化观点,不仅仅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的继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把社会化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人格发展的角度从人格发展的角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个人的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社会结构的角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我们给出的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两个任务: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逆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一)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二)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三)发展社会化,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四)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四、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2.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语言能力3.人有思维能力4.人有学习能力,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的途径,人的社会化是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的教化,便谈不上个体内化;没有个体的内化,社会教化就不可能。社会教化更多地是从社会环境因素论及社会化,而个体内化较多地是从个体能动作用方面探讨社会化。,一、社会教化,在社会教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往往是作为宏观社会环境对人发生作用的,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与人有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来实现的。,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这个过程称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是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以及自我奖赏,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互为关联又相对区分,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外部现实的内部化。,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观察学习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模仿包括直接的模仿和直接的反模仿。观察学习并非简单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但仅仅通过观察学习是不够的,观察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直接学习的过程,而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东西,还需要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充。,认知加工,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像、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现实世界内部化的过程。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机械。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也不一样,因而进入人脑的现实世界也不一样。个体认知加工的意义,就在于对现实世界有选择,而在内部改造个体的知识经验。,角色扮演,角色是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期望。个体在社会中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行动。因为期望不是单一的,因而个体在不断地扮演各种角色。在家里可能是父亲或儿子,在单位可能是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角色扮演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是在人际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主观认同,主观认同是个体把自己类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自居。认同的个体称为“重要他人”。以父母自居,那么父母便是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这个重要他人便成为个体效仿的榜样。与父母认同是婴幼儿的一种主要的内化方式,但当年龄稍长,个体就与他的同伴、好朋友相认同。个体与群体认同,那么,这个群体称为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行为标准与价值观念,一般会自觉地为个体所内化。,自我奖赏,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时,便是自我奖赏。这种报酬可能是满意的评价,或是一定的享受。自我奖赏也是自我内化的一种方式。,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对社会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来说,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情感(感觉与感情)。“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如何认识自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它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库利:镜中我2.米德:角色借用3.弗洛伊德:无意识4.埃里克森:认同危机5.皮亚杰:认知发展对以上理论的简短的总结,二、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实践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度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历程理论的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第四节人的社会化过程,一、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二、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有两个特点:1)从社会化的主体来看,表现为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2)从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来看,表现为社会化的执行者的多样性。,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3.代差,所谓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