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标准材料》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190918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4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标准材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两个标准材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两个标准材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B24155-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讲解人:赵静炜022-84771510fax:02224375353zhaojingwei,电动摩托车标准宣贯会,主要介绍内容,一、标准制定目的及工作背景介绍二、标准起草制定总体情况说明1、标准起草制定过程2、标准制定的总体原则3、标准的主体框架三、标准内容总体说明四、标准主要条款理解,一、标准制定目的及工作背景介绍,能源危机及环境恶化的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车辆电动技术的发展随着电池、电驱动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以及社会对能源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在各类车辆产品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样这些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摩托车上,成为电驱动的电动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不消耗燃油,不存在排放、运行噪音低,成为摩托车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类电动摩托车较之电动车更便于产业化,随着电动摩托车产品的研究开发不断深入,就需要相应的标准来规范和引导,同时车辆产品管理对标准提出需求为使标准制定的合理既便于操作,电动车辆分委会与摩托车分委会联合相关单位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工作组共同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工作组成员由电动车辆和摩托车两个专业的人员组成,标准制定内容即要针对电驱动的特性提出要求,还要符合摩托车生产企业以及产品的应用,工作组单位名单,工作组单位名单,二、标准起草制定总体情况,1、标准起草制定过程2007年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下达,计划号为:20070715-Q-303,该标准制定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6年6月29日-30日工作组在天津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构成,开始标准的制定工作。2006年9月8日-9日在上海召开第二次标准讨论会,对形成的标准草案进行讨论,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领导出席会议并作指示2006年10月8日-9日在无锡召开第三次会议,召开电动摩托车标准研讨会及标准讨论会2007年1月30-31日,对整车的5项标准进行统稿,确定了最后的征求意见稿,发工作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标准起草期间针对标准关键内容以及标准的可操纵性等分别进行试验验证。,2007年5月,工作组及相关领导在北京召开工作组会议,对标准征求意见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统一意见,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2007年6月,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标准的汇报预审会,沟通各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2007年7月23日-24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电动车辆分委会、摩托车分技术委员会的部分委员组成标准审查组,审查通过该标准。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工业司和国家标准委工业一部等主管部门领导以及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出席会议。标准起草组根据审查会确定的修改原则,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报批标准报批后,国家标准委组织了标准的沟通会和相应的试验工作,该标准于2009年6月25日批准发布,2010年1月1日实施。,2、标准制定的总体原则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看,属于强制性标准范畴。但标准最初考虑以推荐性国家标准制定。但从车辆使用的安全性考虑,国家标准委以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下达,因此该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针对电动摩托车动力电池、高电压系统等特点,确定标准内容,对国内电动摩托车产品提出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要求。标准中高电压系统的安全要求,考虑成本节约,针对高电压部件提出不同的安全设计要求,保证用户使用安全。保证电动摩托车与传统燃油摩托车不同的特殊功能方面的操作安全要求,3、标准的主体框架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一般要求电器要求机械安全要求标志和警示语试验方法说明书要求,三、标准内容总体说明,标准主要针对驱动源不同,从安全方面考虑规定标准的内容。例如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因此在其电动摩托车的整车结构上要考虑高压电安全的设计、以及防护措施、同时考虑蓄电池安全、充电安全等;同时因驱动方式不同还要考虑与传统燃油摩托车不同的机械安全要求、使用安全要求。电安全要求1、电动摩托车是靠大电流支持其正常工作,电子电路是大功率电器,当其发生故障(短路或过载)时,可能使电器成为潜在危险(发热、燃烧),或在其发生故障的瞬间,本身就可能是危险源(电火花引爆电池箱中积存的氢氧等气体)。因此标准中对电池箱的散热通风;防止气体聚集;设计上应有断路器,保证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断开电路连接提出要求。,2、触电防护要求:虽然上面对车辆电安全设计上保证要求。但标准中同时规定如果车辆出现故障,防止触电的措施。本标准规定了带电部件以及外露可导电部件的触电防护要求。3、因车辆需要外接充电,本标准规定了车辆与充电电源连接时的安全要求。机械安全对区别于传统燃油摩托车的机械安全方面规定了要求。例如:“可行驶状态”提示信号。因电驱动车辆没有发动机怠速,即没有声音提示。只要电源接通,踩到加速踏板,车辆就起动,很容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造成误操作,因此必须有提醒装置。提示驾驶员或相关人员在这种情况车辆可以运行。另外电动摩托车电量完全消耗掉后,车辆会立即停止行驶,这样在路上行驶时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因此标准必须规定,车辆设计上要保证有最低电量显示,以提示驾驶员,保证车辆驶离道路危险区域。,试验方法对应要求提出了试验一般条件、绝缘电阻、耐电压试验、耐水测试的试验方法。说明书本标准为安全标准,该章节的说明书规定的并不是说明书怎么编写,而是针对电动摩托车的使用特性,特别是安全要求,强调在说明书中必须要有的规定。说明在使用该类产品时使用者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以保证车辆安全及使用者的安全。,四、标准主要条款说明,标准名称:按照摩托车标准体系标准名称定为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驱动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特殊的安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包括两轮和三轮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定义,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本标准没有定义,而是直接引用GB/T24158-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定义,规范引用文件与已有标准规定内容一致的直接引用该标准,本标准中不再重复叙述。不带年代号的引用标准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主要采用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T5359.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车辆类型标准规定的术语。本标准的专用术语只列出一条“电器”电器electricalappliance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组件、动力蓄电池组件和充电组件等的统称。条文理解:该术语不是指通用的“电器”概念,统指整个电系统。是为了本标准整体结构简洁,叙述方便,特意规定的术语,该术语和定义只适用于本标准。,要求(本标准的主体内容)4.1一般要求4.1.14.1.4,共4条条文说明:本章节条款主要是对车辆设计时,提出的一些定性的规定4.1.1条:强调电动摩托车区别于传统摩托车,需要满足本标准规定的特殊要求;但电动摩托车首先是摩托车产品,要满足摩托车相关的安全标准要求,缺一不可,而不单纯满足本标准就可以了。4.1.24.1.4条:定性规定了保证车辆设计时避免高电压电器、动力电池安装等可能引起的火灾、触电的安全要求。,4.2电器要求4.2.14.2.6,共6条4.2.1动力蓄电池4.2.2带电部分的触电防护4.2.3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触电保护4.2.4与充电电源连接要求4.2.5过流保护装置4.2.6电动机过载保护条文理解:本章节为主要内容,规定了整车结构中所有的与电相关的安全要求。,4.2.1动力蓄电池4.2.1.1条:首先对动力电池自身安全提出要求;同时对电池在整车上的安装位置提出要求,但标准中并未对车辆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制。4.2.1.2条:规定动力电池以及整个动力电路系统要设有保护装置,保证车辆在出现过流、欠压、过充电、短路等故障情况下,该装置能够自动断开连接电路,起到保护作用。该保护装置的响应时间根据制造厂对不同车辆设计的自身参数确定安全的响应时间,标准中未作统一规定,避免限制车辆的设计。,4.2.2带电部分的触电防护带电部分定义:正常使用时被通电的导体和导电部分。本标准为了避免过度防护造成的车辆成本提高,又能够保证必要的触电安全防护,本部分将标称电压划分为36V(DC)和12V(AC)。该值为我们国家的安全电压,低于安全电压的按照安全电压的有关规定执行,该标准不做要求。对于标称电压高于36V(DC)和12V(AC)的应有基本绝缘或加以隔离密封以防止直接接触。同时本章对绝缘材料、绝缘保护、密封形式和强度等作了规定;并规定了所有电器的设计、安装应避免相互摩擦等、防止绝缘失效等。本章节共6条规定。直接接触定义:人或动物与带电部分的接触。基本绝缘定义:带电部分上对触电(在没有故障的状态下)起基本防护作用的绝缘,4.2.3外露可导电部分触电防护外露可导电部分定义:按照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码)规定,可以通过IPXXB试指触及的可导电部分。(本标准只对触电方面的防护规定了B级)(B级表示手指接近,试验用直径12mm,长80mm的铰接试指与危险部件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隙,试验用力为101N)本节将标称电压分为36V(DC)和25V(AC)。对于低于上述数值的本标准中不做要求。因外露可导电部分正常情况下不带电,故障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带电体,因此,电压值相应提高,可降低产品成本,其值的设定主要参考电动汽车标准及台湾电动摩托车标准规定。本节共6条,也是本标准重要内容。重点条款说明:4.2.3.3条:绝缘电阻值说明:电动摩托车属于露天运转电器,雨淋和受潮都会造成电器的不安全,必须保证绝缘电阻值在安全范围内。标准最初制定时考虑不同车辆采用的电压不同,绝缘电阻值采用1k/标称电压计算总的绝缘电阻值,但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最终采用固定值2M,既可满足要求。实际测量中确实是如果绝缘效果好,绝缘电阻值均很大,超过2M;如果绝缘有问题肯定低于2M。4.2.3.4条:规定了电器电路耐压要求4.2.3.5条:规定了防水要求同时标准第5章规定了相应的测试方法,4.2.4电动摩托车与充电电源连接要求4.2.4.1条:强调设计上保证,车辆在与充电器连接充电时,按照正常的启动程序车辆不能够启动行驶。4.2.4.2条:与充电电源连接的系统中可能带电的部件,在任何操作情况下均应有适当的防护装置,以防止直接接触。4.2.5过流保护装置4.2.6电动机过载保护4.2.54.2.6主要是对车辆出现故障,对车辆自身的保护,防止车辆损坏。4.3机械安全要求主要规定了车辆起动以及行驶和停车的要求。重点说明:4.3.2.14.3.2.4条均强调信号装置的重要性4.3.2.14.3.2.2条:主要强调“可行使状态”信号装置的重要性。因电动摩托车为纯电动启动,没有发动机启动和怠速声,只要接通电源,踩加速踏板就可以行驶且速度快,很容易发生误操作。因此标准规定要有明显的光或声信号提示车辆处于“可行驶状态”,4.3.2.3条:强调了动力蓄电池的剩余电量信号装置(声或光信号)的重要性,且要满足标准中规定的要求。(剩余电量值由制造厂规定)a)能够使电动摩托车通过其自身的驱动系统使其行驶至少3km;b)如果动力蓄电池作为辅助电路的直接电源时,其最小的剩余电量应能为照明系统提供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所需的电量(例如:转向、晚间必要的照明)。条款说明:电动摩托车电量消耗完后,车辆会立即停止。因此必须规定,车辆设计上要保证有最低电量显示,以提示驾驶员,保证车辆能够驶离道路危险区域。标准讨论过程中代表一致认为电动摩托车重量较大,如果没电,推到能够充电的地方,难度较大,因此,希望规定的车辆设计的最低电量提示时车辆至少能够行驶3km。4.3.2.4如果电动摩托车装有在紧急情况时(例如:某部件过热)可限制其性能的装置,其动作时应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通知电动摩托车使用者。该条目的也是提前提示驾驶员车辆出现问题,为保证安全车辆可能断电,提示驾驶员将车辆驶入安全区域。,4.4标志和警示语标志主要规定了两种:一种是高压警告/电击危险标志(底色为黄色,边框和符号为黑色),第二是要求清晰可见地注明动力蓄电池的化学类型、标称电压、额定容量以便识别。目的:车辆出现危险时,能够马上知道电池类型,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警示语主要起提示作用。,试验方法重点规定了绝缘电阻、耐电压试验、耐水测试的试验方法。验方法与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标准的试验方法基本一致。重点条款说明:5.1一般试验要求的c)条试验前,电动摩托车进行3km5km的行驶试验,检查电动摩托车的工作状况。原则上不应使用试验车辆的电池,但为了方便试验标准规定不更换电池,仅行驶3km5km。5.2绝缘电阻的测量相对电动汽车的测试方法简单5.3耐电压试验与电动汽车的测试方法基本一致,工作电压值根据电动摩托车的实际情况降低。5.4防水试验试验方法规定了模拟洗车、雨淋和涉水要求,与电动汽车方法基本一致,只是根据摩托车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防水试验后需要进行绝缘电阻和耐击穿电压测试。检查受否有漏电发生。,用户使用说明书本标准特别强调电动摩托车必须配备详尽的用户使用说明书,并在标准中强调出说明书必须注明的内容:例如:应在说明书首页注明“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未了解电动摩托车的特性前,请不要使用”;特别说明“如果电源损坏或充电系统出故障,应到制造厂指定的维修店更换和维修”;电动机、控制器、动力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保养方法;充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驾驶人员的要求。等其他事项由制造厂自行决定。,谢谢,电动摩托车标准宣贯会,GB/T24156-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讲解人:赵静炜,主要介绍内容,标准制定目的及工作背景介绍(略)标准起草制定总体情况说明标准起草制定过程(略)标准制定的总体原则标准的主体框架标准主要内容说明,标准起草制定总体情况说明,标准制定原则该标准制定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以指导和规范电动摩托车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评价电动车辆产品的性能;统一的试验方法,能够使得同类产品具有可比性。标准针对电动摩托车的特点规定了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方法尽量与传统燃油摩托车试验标准贴近。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日期该标准于2009年6月25日有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2010年1月1日实施。,标准主体框架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试验通则4.1试验车辆准备4.2试验仪器4.3试验场所4.4驾驶员4.5试验要求试验方法5.1试验程序5.2最高车速试验5.3加速性能试验5.4爬坡能力试验附录(规范性附录)底盘测功机的基本设定和当量惯量的设定附录(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标准主要内容说明,条款说明:标准名称:标准计划为2001年下达,项目名称为两轮摩托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随着产品技术不断发展,电动三轮车产品不断推出,因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起草组及标准讨论会一致认为将三轮摩托车包含进来,同时按照摩托车标准体系将标准名称修改为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仅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规范性引用文件GB/T5359.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车辆类型GB/T5378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试验总则GB/T18385-2005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T24158-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术语和定义:本标准直接引用GB/T5359.1和GB/T19596的术语和定义。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引用GB/T24158-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定义,本标准未规定新的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主要规定了: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能力(包括定速爬坡,定坡度爬坡,斜坡爬坡)试验方法试验通则4.1试验车辆准备(共8条)4.1.1试验车辆应按照使用维护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在进行试验前走合100km。4.1.5试验车辆用动力蓄电池为出厂一年内,充、放电次数在50次以内的完全充电电池;使用全新动力蓄电池时,按照制造厂提供的充电程序进行完全充电。如果制造厂未规定充电程序,则按GB/T18385-2005中5.1的规定进行。4.1.7试验开始前电池在(255)的温度下静置8h。上述3条针对电动车规定的试验条件,其他条款与传统燃油摩托车基本相同。因电动摩托车的动力源为储能蓄电池,与传统燃油摩托车在车辆准备上有很大的区别,试验前要对车辆进行磨合行驶,目的是激活蓄电池,使试验车辆达到最佳状态。另外,规定电池的充电状态,以及温度要求,保证车辆在相同的荷电状态,最佳温度下进行试验。,4.2试验仪器4.3试验场所说明:整车性能试验,按照各试验项目的需求,可在道路上或底盘测功机上进行。4.4驾驶员要求4.24.4条与传统摩托车的要求基本相同。4.5试验要求4.5.1试验时,室内温度应在(255)以内,室外温度应在(2510)以内,平均风速在3m/s以下,室外试验不能在雨天或雾天进行。说明:因蓄电池在不同的温度下,所发挥的性能差别较大,因此,电动摩托车的试验温度非常重要。其他条款为试验的常规要求。,试验方法5.1试验程序如果各项试验连续进行,按下列顺序安排试验:试验车辆准备(见4.1);最高车速试验(见5.2);加速性能试验(见5.3);爬坡能力试验(见5.4)。以上每项试验开始时,动力蓄电池的充电状态是前一个试验后的状态(更换试验场地过中,避免消耗动力蓄电池电量),最高车速试验开始时动力蓄电池处于完全充电状态。如果各项试验都分别单独进行,各项试验的试验条件按照第4章的规定,并按5.2.2.3的规定对车辆进行预热。各项试验开始时,动力蓄电池处于完全充电状态。说明:电动车特有的规定。因电动摩托车的特殊性,电量耗尽后,需要长时间充电,才能进行下一项试验,且根据试验的项目,结合实际状态规定荷电状态。如果试验顺序安排的不合理会延长试验的时间,因此,标准中按照每项试验时所规定的的荷电状态,规定了所有试验项目的试验的顺序。另外,这种顺序的安排也避免因SOC状态的差异,造成试验误差。同时考虑到可能进行单项试验,因此对进行单项试验时进行了规定。但原则上不推荐单独试验,如单独进行的某项试验,必须在报告中注明试验是在完全充电状态下进行的。另外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持续行驶最高车速”试验方法本标准未作规定,今后有可能修订补充,最高车速试验最高车速是评价电动摩托车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同时最高车速也是判断车辆为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指标,因此试验方法的制定尤为重要。试验方法与传统摩托车相比简化,只规定了一种道路试验方法。加速性能试验只规定了起步加速的试验方法,标准制定时尽量保持与传统摩托车的方法一致。爬坡能力试验a)最大爬坡度试验:可以决定车辆最大的爬坡坡度。b)定速爬坡试验:可以决定车辆在一定车速下,最大的爬坡坡度c)定坡度爬坡试验:可以决定车辆在定坡度爬坡时的稳定车速。说明:电动摩托车通常用于城市道路,需要经过的高架路,因此爬坡能力也是1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其中b)c)寻找相应的坡度难度较大,所以试验一般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标准中给出了两个附录:附录(规范性附录)底盘测功机的基本设定和当量惯量的设定因标准规定试验可以在道路上进行,也可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因此本标准以附录形式给出了底盘测功机的设定方法附录(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谢谢!赵静炜联系方式:022-84771510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