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修订)(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31894 上传时间:2017-09-28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382 设项 目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规程(修订) (征求意见稿) 2017布 2017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382 目 次 前 言 . 言 .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3 5 地质环境调查 . 6 6 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 8 7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13 8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15 9 提交成果 . 16 附录 A . 18 附录 B . 19 附录 C . 20 附录 D . 21 附录 E . 28 附录 F 30 附录 G 33 附录 H 34 附录 I 38 38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代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382 2006),与 382 2006相比,除编辑性的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 2)、术语和定义(见 3),总则改为基本规定,减少评估灾种(增加了引言; b)增加了评估工作程序的内容(见 c)修改了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见附录表 d)修改了评估技术要求(见 4和 5); e)弃除原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表 4、增加了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分级表(见附录 D); 修改了危害程度分级表,增加了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类表(见表 2); f)细化了地质环境调查内容 (见 5); g)细化和修改了地质灾害调查及危 险性现状评估(见 6); h)修改了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见 工程建设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见 i)修改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见 8); j)增加了评估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 H); k)删除原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I,修改了附录 A、附录 E、附录 F、附录 G,增加了附录 B(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级表)、附录 C(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附录 D(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表)和附录 H(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原附录 。 本标准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 国土资源厅提出。 本标准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 国土资源厅归口。 本 标准起草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 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 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本 标准 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 2006年 11月 20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382 言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382 2006)规范和技术指导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382 2006 自 2006 年 12 月 01 月发布实施以来,标准使用者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地质灾害主管部门也曾于 2012 年通过部门文件的方式对 382 2006 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些修改,标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此外,作为 382 2006 起草基础的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 200469 号),于 2015 年 12 月 01 月发布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0286 新版 , 382 2006 与 0286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有较大出入,为了适应我区标准化工作发展需要,进一步与 0286 准相协调,促进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必要对 382 2006 进行修订。 本标准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国务院关于印发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6 29 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的通知(桂政发 2016 60 号)规定涉及安全的强制性评估。 本标准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 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1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规定、工作程序、评估内容、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和应提交的评估成果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各类建设工程、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2864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1250 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0097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25000 1:50000)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022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 1: 50000)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规范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 386 广西壮族自治区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建市 2007 86 号 工程 设计 资 质 标 准 国家煤炭工业局 建筑物 、 水体 、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国土资源部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 3 术语和定义 028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0286 中的 某些术语和定义。 质 灾 害 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现象。 质 环 境 条 件 2 与人 类 生 存 、 生 活 和 工 程 设施 依 存 有 关 的 地 质 要 素 , 包 括自 然 地 理 、 区 域 地 质 、 地 层 岩 性 、 地质构造、 岩 土 类 型 及 其 工 程 地 质性 质 、 水 文 地 质 以 及 人 类活 动 的 影 响 等。 质 灾 害 危 险性 of 定 发 育 程 度 的 地 质 体 在 诱发 因 素 作 用 下 发 生 灾 害 的可 能 性 及危 害程度。 质 灾 害 危 险 性 评估 of 查 明 各 种 致 灾 地 质 作 用 的性 质 、 规 模 和 承 灾 对 象 社会 经 济 属 性的 基 础 上 , 从 致灾 体 稳 定 性和致灾体与 承 灾 对 象 遭 遇 的 概 率 上分 析 入 手 , 对 其 潜 在 的危 险性 进 行 客 观 评 价 , 开 展包 括现 状 评 估 、预 测 评 估、 综合 评 估 、 建 设 用 地 适 宜 性评 价 及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措 施建 议 等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技 术工 作 。 育 程 度 质 体 在 地 质 作 用 下 变 形 和发 展 的 状 态 及 空 间 分 布 特征。 害 程 度 质 灾 害 造 成 或 可 能 造 成 的人 员 伤 亡 、 经 济 损 失 与 生态 环 境 破 坏 的 程 度。 发因素 起地质体发生变化的自然和人为活动要素。 坡 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塌 峻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突然脱离母体,失稳坠落或倾倒的现象。 石流 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 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 混合颗粒。 溶 塌 陷 覆盖型 的岩溶 发育 区, 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因素影响 下 ,岩面上的土体遭到流失迁移而形成土洞和洞内塌落堆积物,以致 顶板 土体 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 变形 的统称 。 空塌陷 下 矿体采 空 后 ,采空区上部覆岩及边邦形成自由面,在 上部岩土层重 力 作用下 形成垮落带、 3 导水裂隙带和弯曲带的 变 形 破 坏,并 导致地 面出现 塌陷、 地裂、地面沉陷等 现象。 岩 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 可能以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的岩体。 稳定斜坡 备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条件或已发生变形迹象,未来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斜坡。 4 基本规定 估要求及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在总体规划阶段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 危岩、 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等 。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充分搜集和分析利用已有工程设计、规划、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气象、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井探、槽探、坑探、钻探和取样测试。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的主要内容:阐明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的工程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灾害发育条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 措施与建议。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经专家审查通过后,方可供建设单位使用。 估工作结束后超过 2 年仍未未进行工程建设的,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或工程建设方案有重大变化的,应重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关地震安全性,高坝和地基稳定性,隧道和地下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安全方面灾害(岩爆、热害、冒顶、片帮、鼓胀、突水、突泥、流砂、管涌、渗漏、瓦斯突出等),矿山生产中排土场、矸石山、矿渣堆、尾矿库产生的各种生产安全方面灾害,水土流失,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可在评估报告的地质环境条件中,对其进行适当论述,并建议由具有相关勘察、评估(价)资质单位按有关行业要求、专业标准进行评估(价)。 估工作程序 受评估委托后,进行建设项目初步分析,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和现场踏勘,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做初步分析。 定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一步搜集已有资料和进行现场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调查现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影响到建设工程或规划的现有和潜在地质灾害发育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 制评估成果,经专家审查通过后,提交评估成果(报告或说明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按附录 A 的规定执行。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按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和建设用地或规划用地范围确定,若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建设用地或规划用地面积内的,应按用地范围作为评估范围。 质灾害影响范围,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予以 确定: a)滑坡、崩塌、危岩和不稳定斜坡,在山区的影响范围一般为第一斜坡带,但初步分析灾体影响超出斜坡时应包括其影响范围,在平坦区边坡的影响范围一般为坡外 2 倍坡高的范围; b)泥石流的影响范围为完整的沟道流域边界; c)岩溶塌陷的的影响范围为影响半径内范围; d)采空塌陷的影响范围为包含地表移动盆地和矿坑排水的影响半径范围; e)重要的铁路、公路、输油(气、水)管、输变电线等线状工程的影响范围一般为向线路两侧扩展 5001000m 范围,其他线状工程和城镇区的线状工程的影响范围一般为向线路两侧扩展 100m 范围 ; f)重要的水库工程的影响范围应包括库区一级分岭、和坝下、库尾 2范围;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 1。 表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重要性 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按附录 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按附录 集资料 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工作,应搜集涉及评估区及周边的下列资料: a) 建设或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和生产资料; b) 气象和水文资料; c)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地形地貌和遥感影像资料; d)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地质调查资料; e)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详细调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f) 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和施工资料,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资料; g) 地下水源地开采井及开采情况资料; 5 h) 地质灾害和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 制评估工作大纲 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 础上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评估工作大纲应包含下列内容: a) 评估工作任务; b) 建设工程概况; c) 评估范围和级别; d) 工作部署和工作量; e) 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 f) 质量监控措施; g) 预期成果。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的论证,包括: a)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详细调查和掌握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对于 道路、管线、水利水电和其他范围较大的工 程或规划区的调查精度不应小于 1 50000,每一公里或一平方公里不少于 1个调查控制点;一般 工业与民用建筑、矿山、港口码头和其他范围较小的工程或规划区调查精度不应小于1 10000;每个评估区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 5个,对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密调查控制点; c)评估区至应少有 1 条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应有地质地貌剖面控制,每条剖面不能少于 3 个控制点,应实测露头剖面,必要时补充物探、井探、槽探、坑探、钻探和取样测; d)对评估区分布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 状调查和评估; e)对建设工程或规划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的和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各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f)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划分出危 险性等级,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g)采用地质分析法(成因历史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 类比法、 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包括: a)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调查和基本掌握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精度不应小于 1 50000;每个评估区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 4个,对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密调查控制点; 6 c)应尽量利用 评估区、或相邻同类区现有地质地貌资料,和实测露头剖面,建立评估区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和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地质地貌剖面; d)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 查和初步现状评 估; e)对建设工程或规划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的和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f)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划分出危 险性等级,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g)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定 性、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概略分析,包括: a)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 b) 调查和概略了解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每个评估区地质环境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 3个;对 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 宜适当加密调查点; c)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 和概略现状评估; d)对建设工程或规划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的和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分别进行概略预测评估; e)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 等级,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f)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等定性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与分析 域地质背景 集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遥感和物探等 资料。 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背景应作为搜集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搜集评估区及周边活动断裂资料,分析判断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b) 搜集区域地 震历史资料和地震动参数,分析判断地 震 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及地壳稳定性,地壳稳定性的分级和判定应符合 02的要求。 气象水文 集评估区的气象,地表水的流域特征与水文要素资料。 重 点 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气象、地表水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气候类型特征、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时最大降水量、 灾害 7 性天气等 ; b) 河流名称、长度、流域面积、河床宽度、河流坡降、 流量、 水深、最高和最低水位标高、历史洪水及洪涝灾情等;海岸带区还应 搜集 台风、潮水位、风暴潮和及海浪资料; c)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分析判断气象水 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 地形地 貌 集评 估 区及周边 地 形地 貌类 型资料 ,确 定 评 估 区所 处 的 地 形 地 貌 位 置。 重 点 调 查分析评估区 与 地 质灾 害相 关 的 地 貌 特 征 , 主 要 包括 以 下 内 容: a) 山体和谷地形态规模,海拔标高,地形相对高差,切割程度,地形起伏和地面坡度; b) 自然斜坡 的 形 态 、 类 型 、 结 构 、坡 度 、 高 度、变形迹象及稳定状态 ; c) 沟 谷 、 河 谷、 河 漫 滩 、 阶 地 、 冲 洪 积扇、盆地、洼地、平原 及其他 微地 貌 的分布和 组 合 特 征 、 相 对 年代 及 其 演 化 历 史 ; d) 平整场地、基坑 、 露 天 采 矿 场 、路堤路 堑和弃 渣 堆等 所形成的 人工边坡及库 坝、堤防 等 的 分 布 、 形 态 、 规 模、加固防护方式 及稳 定 状 态 。 地层岩性 查 评 估 区 地 层的 地质 年 代 、 成 因 、 岩 性 、 产状 、 厚 度 、 分 布 及 接 触 关系 ; 岩 浆岩 的分 布 、岩 性 、 形 成 年 代 及与 围 岩 接 触 关 系 等。 重 点 调 查分析 与 地 质灾 害相 关 的地层岩性 , 主 要 包括 以 下 内 容: a) 斜坡上覆残坡积土的分布、岩性、厚度和岩土接触面的形态与产状,以及下伏岩体的软弱 夹层的岩性和产状; b) 可溶岩上覆土体的性质、厚度、结构和状态,可溶岩的分布、岩性和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发育程度以收集的前人资料所定的等级 为主,场地有勘探资料的宜按 45的要求重新评定; c) 膨胀岩土的类型、分布、岩性、膨胀等级、大气影响深度,膨胀等级划分和大气影响深度 应符合 386的要求; d)其他不良岩土的分布、岩性、工程地质性质。 质构造 查评估区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分布、形态、规模、性质及组合特点。 重 点 调查 分析 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褶皱和断裂构造的特征与分布,分析其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b)结构面的类型、性质、产状、形态、规模 、延展程度、粗造程度、闭合程度、密度、 充填情况以及相互关系,分析结构面对地质体成灾作用的影响。 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8 查评估区岩土体的分布、岩性、成因、类型、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岩土体分类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应符合 0021的要求。 地质灾害相关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应作为调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新近堆积土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 b)膨胀岩土、软土等不良土体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 c) 岩体中软弱夹层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 文地质条件 查 评 估 区 地 下 水 类 型、 含 水层 的分 布 、 含水介质特征 、富 水 性 、 透水 性、水质和水温 , 隔水 层 的 岩 性 、 厚度 和 分 布 。 重 点 调 查 与 地 质灾 害相 关 的水文地质条件 , 主 要 包括 以 下 内 容: a) 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主要含水层地下 水水 位 与动态 特 征,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其与软弱夹层、岩土接触面和滑坡面等的关系 ; b) 井和泉水量及其动态特征。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查 评 估 区 人 类活 动的 类 型 、 强 度 、 规 模 、 分布 及 其 对 地 质 环 境 的 影 响,诱 发 或 加 剧 的 地 质灾 害 发生 的 状 况 。 重 点 调 查 评 估 区与 地 质灾 害相 关 的人 类活 动 , 主 要 包括 以 下 内 容: a)挖填边坡的坡度、高度、边坡的岩土体类型和边坡结构,加固防护方式及变形破坏迹象; b)地下采空区的范围及变形破坏迹象; c) 基坑降水、矿坑排水、开采地下水 的水量和水位及动态情况; d) 评 估 区以往 人 类活 动产生的 各种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 6 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般规定 调查评估区及周边已发生(或潜在)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对其稳定性(发育 程度)进行初步评价。 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程度(包括现状灾情和隐患的现状险情)。 对地质灾害体的重点部位和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等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搜集和调查评估区或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类型、效果和经验。 在现场调查时填写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见附录 G。 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实地踏勘基础上,加强重点区段的调查,主要包括: a)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种类的易发区; b) 构造发育、碎裂和散体结构岩体、软 弱夹层和土体松散区; 9 c) 坡度大、坡高大和外倾结构面的斜坡、工程设计挖方、填方区; d) 潜在泥石流的冲沟; e) 可能发生的岩溶塌陷范围; f) 采空区及其塌陷范围区。 地质灾害种类确定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稳定性)和危害程度,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坡 坡 调 查 宜 包 括下 列内 容 : a) 搜集 评 估 区 及 周 边 滑 坡 史 、易 滑 地 层 分 布 、 水 文 气 象、 工 程 地 质和 地 质 构 造 等 资 料 ; b) 滑 坡 体 上 微 地 貌 形 态 及其 演 变 过 程 , 如滑坡发生地形部位、 滑 坡 周 界 、 滑 坡壁 、 滑 坡 平 台 、 滑坡舌 、 滑 坡 裂 缝 、滑坡 鼓 丘 等 , 滑 动 带 部位及物质组 成 和物理力学特征 , 滑 痕 指 向 和 倾 角; c) 滑坡 裂 缝 的 位 置 、 产状、 深度 、 宽 度 、 产 生 时 间 、 切割 关 系 和 力 学 属 性 ; d) 分析 滑 坡 的类型, 主 滑 方 向 , 主 滑段 , 抗 滑 段 及 其 变 化; e) 滑 坡 体 地 下 水 和 地 表 水的 情 况 、 泉 水 出 露 地 点 及流 量 、 地 表 水 体 、 湿 地 分布 及变迁情况 ; f) 滑 坡 上及邻近周边的建筑 物 、 树木 等 的 变 形 、 位 移 及 其 破坏 的 时 间 和 过 程; g)滑坡灾情,滑坡与建设工程的位置关系; h)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防治滑坡情况及其效果。 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附录 D 表 定滑坡发育程度; b) 按表 2 分析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据滑坡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 3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 d) 按表 4 对滑坡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表 2 地 质 灾 害 诱 发 因 素分 类 表 地质灾害种类 类型 滑坡 崩塌(危岩) 泥石流 岩溶塌陷 采空塌陷 自然 因素 地震、降水、融雪、融冰、地下水位上升、河流侵蚀、新构造运动 地震、降水、融 雪、融冰、温差 变化、河流侵蚀、树木根劈 降水、融雪、融冰、堰塞湖溢流、地震 地下水位变化、地震、降水 地下水位变化、地震 人为 因素 挖 填扰动、震动、加载、抽灌浆水、采矿 挖填扰动、震动、加载、抽灌浆水、采矿 水库溢流或垮坝、弃渣、植被破坏 挖填扰动、震动、加载、抽灌浆水、采矿、水库浸没 开挖扰动、震动、加载、抽灌浆水、采矿 注:不稳定斜坡可参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种类分析。 10 表 3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危害程度 灾 情 险 情 死亡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受威胁人数(人) 可能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大 10 500 100 500 中等 4 9 100 30m)、民用建筑(高度 50m)。 较重要建设项目 村 庄规划与 建 设、城市次干路、独立互通立交、长度 5点 /估区 或周边同类 滑坡发育3 5点 /估区 或周边同类 滑坡发育 5点 / 评估区 或周边同类崩塌 , 发育密度 3 5点 / 评估区 或周边同类崩塌 发育密度 5点 / 评估区 或周边同类崩塌( 危岩 ) 发育密度 3 5点 / 评估区 或周边同类崩塌( 危岩 ) 发育密度 5点 / 中等 1) 塌坑部分充填、植被较发育(岩溶中等发育,有小型溶洞、土洞); 2) 塌坑堆积物或坑壁土松散 稍密,或软 可朔状(上覆土层厚度 10 m 20m); 3) 有地下水通道和流动迹象(邻近影响塌陷区内抽灌浆水、地下水位在岩体中波动、加载、震动); 4) (地面塌陷发育 密 度 2 5个 / 弱 (小) 1) 塌坑全充填、植被发育(岩溶弱发育,溶洞和土洞不 发育); 2) 塌坑堆积物中密 密实或可朔状以上(上覆土层厚度大于 20 m); 3) 无地下水流动迹象(影响塌陷区外抽灌浆水、地下水位在土体中波动、加载、震动); 4) (地面塌陷发育 密 度 6 4 0 地表无变形 及 地裂缝 ;地 表 建(构)筑物无开裂现象。 注: 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 有 一项 指标符合该级别则判为该级别。 表 能性)分级表 判别指标 岩土体类型 强(大) 中等 弱(小) 坡高 H(m) 欠固结堆积土、膨胀岩土、软土 5 3 5 3 其他堆积土 15 5 10 5 新近系软质岩体,碎裂或散体结构岩体 15 5 15 5 层状软质泥、页、片岩 20 10 20 10 层状次硬坚硬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 30 15 30 15 块状坚硬岩类 40 20 40 20 稳定系数 欠稳定、 不稳定状态 基本稳定 稳定 注: 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 有一项指符合该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 ; s 和稳定状态判定,稳定系数和稳定状态根据 0218 确定; 向坡岩体按滑坡、崩塌评价; : 1 坡率,岩质边坡按 1:1:率考虑;填方边坡按设计坡率,超过的则就高一级别评定。 29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采空区垮落带、裂隙带高度计算方 法 地下 煤层采 空 后 ,当采空区 上部岩土层 在 重 力 作用下 形成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弯曲带的 变形 破 坏时,采空 区 垮落带、导水裂隙带 高度 的预计及参数求取方法 可按国 家煤炭工业局 建筑物 、水体 、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为便于使用,以下列出部分内容 (其他有相似开采条件的矿山可参照): 落带高度计算 果煤层顶板覆岩内有极坚硬岩层,采后可能形成悬顶时,其下方的垮落带高度按式( 算: c ( K MH m ( 式中:垮落带高度( m); M 煤层厚度( m); K 垮落岩石碎胀系数; 煤层倾角();。 煤层顶板覆岩中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开采单一煤层的垮落带高度按式( 算: c ( K m ( 式中:垮落带高度( m); M 煤层厚度( m); W 垮落过程中顶板的下沉值(由实测取得)( m); K 垮落岩石碎胀系数; 煤层倾角()。 倾斜( 10)风化泥岩、粘性土 00 M M: M 累计厚度; 垮落带高度。公式应用范围:单层采厚 1 3 m。累计采厚不超过 15 m;计算公式中 号项为中误差。表 表 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岩 性 计算公式一( m) 计算公式二( m) 坚硬 0 30 10 M 中硬 0 20 10 M 软弱 10 5M 极软弱 注: 导水裂隙 带高度 陷法开采时的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急倾斜煤层( 55 90)顶底板为坚硬、中硬、软弱岩层,用全陷法开采时的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按表 的公式计算。 表 急倾斜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覆岩岩性 导水裂隙带高度( m) 垮落带高度( m) 坚硬 00 h ( 中硬、软弱 00 h ( 注: 导水裂隙带高度; 垮落带高度; h 回采阶段高度; M 煤层法线厚度 31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矿山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的预计及参数求取方法 地下 煤层采 空 后 ,当采空区在 上部岩土层 在 重 力 作用下 形成时,采空区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的预计及参数求取方法 可按国 家煤炭工业局 建筑物 、 水体 、 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为便于使用,以下列出部分内容( 其他有相似开采条件的矿山可参照): 采区尺寸大小与充分采动程度 分采动程度用采区宽深比(0表示: 01 3 地表为超充分采动; 式中: 1D 、3D 采空区沿倾斜方向和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 0H 平均采深 分采动程度用采动系数 1n 、 2n 表示,分别按式( 式( 计算: 011 ( 032 ( 式中: 1n 倾斜方向采动系数; 2n 走向方向采动系数; 采空区沿倾斜方向和走向方向的实际长度( m); 平均采深( m) ; 当 n 值 1 时取 1。 表移动与变形值预计的计算公式 最大下沉值 ( (充分采动) 21c o s ( (非充分采动) 最大倾斜值 (mm/m) 最大曲率值 252.1 (mm/最大水平移动值 b ( 32 最大水平变形值 mm/m) 式中: M 煤层厚度( m); q 下沉系数 ; 煤层倾角(); r 采空区边界影响半径( m),按式( 计算: . ( 式中: r 采空区边界影响半径( m); H 采区边界开采深度( m); 主要影响角正切; b 水平移动系数。 计算参数求取方法 表移动计算参数与覆岩岩性及开采技术条件有关。在缺少实际观测资料的矿山,可采用覆岩综合评价系数( P ) 及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确定计算参数。 P 系数取决于覆岩岩性及厚度,按式 ( 计算表示: ( 式中: P 覆岩综合评价系数 覆岩 i 分层的法线厚度( m) ; 覆岩 i 分层的岩性评价系数,由表 得。 沉系数 q = ) 角影响角正切 (D () 式中: D 岩石影响 系数,其值与综合评价系数 P 的关系见表 平移动系数 b :开采水平煤层时,系数 b 变化较小,一般可取值 采倾斜煤层时,水平移动系数 b 按式 ( 计算: )b ( 式中: b 水平移动系数; 煤层倾角()。 33 表 分层岩性评价系数 岩性 单向抗压强度( 岩石名称 初次采动 复采动 2 坚硬 60 很硬的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石英脉、致密的岩浆岩 0 0 0 硬 50 较硬的石灰岩、砂岩、大理岩石及泥质灰岩、硬的片岩、板岩、砾岩 硬的石灰岩、硬砂岩、硬大理岩石及硬的岩浆岩 0 0 0 10 弱 10 泥页岩、泥灰岩、粘土岩、半胶结状粉细砂岩、粘土、粉质粘土 p 系数与 D 系数的对应关系 坚硬 P 硬 P 弱 P 34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 地质 灾 害 评 估 调 查 宜 按 表 表 地 质 灾 害 评 估调 查表 编 号 灾害(隐患) 名 称 位置 地 质 环 境 要 素 地表 形态及 变形 特征 结构及 体 积 特 征 发 育 程 度 危 害 程 度 诱 发 因 素 防 治 建 议 平面 和剖面 示意图 (或照片)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35 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地质 灾 害 危 险 性 评 估 报告(说明书)提纲 评 估 报 告(说明书)提纲 评估报告(说明书)提纲可按下列章节进行编制: 前 言 评估任务由来,主要任务和要求,评估工作的依据 。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用地范围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工程概况(建设工程类型、建设规模、用 地 面积、主要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基本情况,各项建设工程与具体技术经济指标、建 筑地基与基础、挖填方情况)。 (插或附评估区地理位置图,拟建工程设计或方案平剖面图) 二、以往工作程度 搜集到与评估项目有关的各项资料名称(插搜集资料表)。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评估工作程序(插程序图)、评估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 插 工作量 表 )。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的确定与依据。 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据搜集已有资料、现状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调查,和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确定评估地质灾害种类(包括现有和潜在地质灾害,并按重要程度顺序排列)。 第二章 地 质环境条件 一、区域地质背景 评估区在区域地质构造成中的位置,区域断裂、褶皱构造特征,活动断裂的分布和特征,地震情况和地震动参数,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 二、气象、水文 主要包括历年平均降水量 、年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和时最大降水量;地表水系的名称、长度、流域面积、河床宽度、水深、最高和最低水位标高、历史洪水及洪涝灾情(海岸区要包括海潮、海浪情况)。 三、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地貌特征,海拔标高,地形相对高差,地形起伏,地面坡度;以及微地貌特征。 四、地层岩性 36 评估区地 层名称、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岩浆岩的岩类、分布、岩性、形成年代及与围岩接触关系。 五、地质构造 (一)评估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名称、分布、形态、规模、性质及组合特点。 (二)结构面特征的类型、性质、产状、形态、规模、延展程度、粗造程度、闭合程度、密度、充填情况以及相互关系。 六、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岩组名称、分布,岩组内各岩性层的名称、成因、结构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注意未固结土、膨胀岩土、软土、填土,和岩体中软弱夹层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与命名, 参照国土资源部 2006年 4月发布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附件 2)。 七、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名称、分布、富水性);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各含水层水位、水量及其动态特征,地下水水力坡度、强径流带的分布,地下水开采与补径排条件)。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及周边人类活动的类型、强度、规模、分布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发生的状况。特别是挖填边坡的坡度、高度、边坡的岩土体类型、边坡结构,及变形 破坏迹象,地下采空区的范围,及变形破坏迹象,及其他重要工程建设与各种灾害和问题。 九、其他地质环境问题 分类列出已存在和可能存在的 地震安全性、高坝和地基稳定性、地下开挖和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灾害(岩爆、热害、冒顶、片帮、鼓胀、突水、突泥、流砂、管涌、渗漏、瓦斯突出等),和排土场、矸石山、矿渣堆、尾矿库产生的各种灾害,水土污染、基坑崩塌滑坡、地(路)基不均匀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对其进行适当论述,并提出建议由具有相关评估(价)资质单位按有关行业要求、专业标准进行评估(价)。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 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根据搜集评估区及周边资料、现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调查结果,分析确定评估区已 发生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种类,并按重要程度为顺序 逐一论述各灾种灾害名称、 分布、 形成条件、规模、变形特征、诱发因素。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已发生或潜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宜插有关图表。 三、现状评估结论 总结评估区各地质灾害类型的危险性评估结论。 37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 、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确定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因工程建设的改变,分析预测评估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宜插附有关图表。 二、工程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确定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因工程建设后的改变,分析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后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