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3184599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九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实验中学周桂霞,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从文中找出或提炼出论点,准确把握论点。区分观点与材料,弄清两者的联系,能对作者的论述作出自己的判断。理清课文论证思路,能分析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积累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反复阅读文本,启发学生思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主动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二、课文简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在论证过程,作者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事例与观点之间衔接自然,论述充分有力,分析时,还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重点: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和信心。难点:本文论证的思路。教学突破:一是泛读提炼观点二是细读理解创造要素.探究的内容应该有:1、创造思维的要素有哪些?关键、重要的又是哪一点?2、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注意文中设问句的作用)3、论证方法有哪些?三是联读培养创新意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重点:联系实际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难点:本文的论证思路。教学突破:由教师出示问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解决,其问题设计可以有:1、本文论述的思路?2、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而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要谈到王阳明“格物看竹”的例子?4、怎样理解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5、联系自身实际,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后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人们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最后归纳结论。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全文运用排比、比喻、对比说理,名言警句比比皆是。,重点:积累文中名句,理解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认识读书的重要性。难点:对文中精炼语句的理解和体会。教学突破:第一步通读理解第二步诵读摘抄,不求甚解,这是一篇驳论。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一戒“自负”,二戒“固执”。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最后进一步强调不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领会读书的方法。难点:本文批驳的思路和方法。教学突破:一是采取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的方式。二是采取与前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式。在比较阅读中可着重在论证思路上、论证方法上、论述语言上、论述对象的角度上进行比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是驳论。重点:作者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三、单元教学提示,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提问要精粹,品读要细腻,积累要丰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了解时代背景.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过程与方法:学习并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作者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教学时间:两课时,一、导入新课,新世纪,中国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与自豪;甚至在大灾大难面前,也没有动摇过中国人民的意志.正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二、预习展示,1.简介作者.2.简介时代背景.3.读准生字的音,积累词语.4.引号的表示意义、借喻与借代修辞。5.文中”中国人“的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补充。要求学生把握以下内容。,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读准红色字的音,理解并积累词语:,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哄骗。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简介驳论知识,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直接批驳:直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批驳;间接批驳是证明与对方论点相矛盾或相反的论点的正确性,间接地批驳对方的论点。,指名学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提出观点是什么?,三、整体感知,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它是错误的?2.作者正面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点拨、指导。,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讨论,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他信力,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讨论,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第35段: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性。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这是直接反驳。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实事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这是间接反驳。,这篇驳论在写法上的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五、品析语言,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2、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明确:,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明确: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2、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明确: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课堂小结:,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七、拓展引伸,同学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今天的我们还会更坚定地说:中国人从来都是有自信力的.请以“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