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8276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背下来只能保证60+填空自求多福吧)第二章第1节 公共部门主体多中心趋势一、传统社会中,政府是公共经济唯一天然的主体1.公共经济活动,尤其是普适性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且不易将免费搭便车者排除在外。因此私人没有能力或没有激励来投身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某种公共产品。2.政府通常拥有巨大的“暴力潜能”和动员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所以,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盈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 二、现代社会中,公共经济主体呈现多中心趋势1.公共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政府失败”现象。 存在效率低下现象。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效率和效益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因而,现实中普遍存在政府公共部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现象。 存在“寻租”现象。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经济活动中也会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这使得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昂贵。 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得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进而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不断下降。 2.人们对公共经济尤其是公共产品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上一般认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故只能由政府提供才合适。现在看来,公共产品是可以分类的,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和公共池塘资源型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理论的这种发展为其它主体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它主体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4.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某种基于公正原则的超国家机制以联合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公共经济问题的治理已是必然趋势。总之,当今公共经济的主体已呈现多中心趋势,政府已不再是公共经济活动的唯一主体,私人企业、社区、社会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业已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之中。第二节 公共经济主体之一:政府三、DIM方法分析政府的特征1.决策政府决策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政府具有以下优势: 课税优势;禁止或允许的优势;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遏制搭便车的优势;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实力,可以承担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承担的巨额债务和沉淀资本;政府拥有独特的财政货币权力。 (3-4个即可)政府拥有如此多的决策优势使得政府的作用很大,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2. 信息在市场组织中,信息的传递是横向的。即,市场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信息的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可根据价格,相互达成一致和均衡。市场主体对信息的反应是敏感的、快速的。而政府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以“纵向信息流”为主。政府机构的人员是遵循官僚制的规则办事,而不是依市场信息办事,他们对市场价格、市场均衡和效率不敏感。3.动力市场的动力机制在于企业根据价格信号,通过技术进步和节约组织管理费用等途径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 政府动力机制的特殊性是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方面。 总之,政府是连接公民和国家的中间体,其最大特征是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政府在决策、信息、动力方面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在决策上,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在信息上主要是纵向信息流,在动力机制上,对价格和利润不敏感,而对选票和升迁敏感。四、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如何提供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就是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介入公共产品生产。政府介入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使得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与政府融资特征、政府组织和管理特征、政府产权特征相互一致的属性。政府直接生产1.中央政府直接生产国防、基础设施、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大江大河的开发和利用、气象消防环境等。2.地方政府直接生产医疗保健、自然资源保护、城市设施、消防、煤气、电力、图书馆、中小学等。政府间接生产1.政府与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发达国家采用与私人公司签订协议或合同来经营公共产品是使用最普遍、范围最大的一种形式。适用于采取这一形式的公共产品主要是具有规模经济性的自然垄断型产品,即大部分为基础设施,还包括一部分公共服务。2.授予经营权“BOT(BuiltOperateTransfer)投融资方式”也可以称为“特许权投融资方式”。BOT主要是指国家或地方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外商投资企业或是国内民间资本来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经营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融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届满,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简答)3.政府参股主要是为了向私人企业提供资本和分散私人投资风险。可以分为政府控股和政府入股两种形式。4.经济资助对难于盈利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通过补贴、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形式鼓励企业生产。常见的主要有:教育、住宅、科技。第3节 公共经济主体之二:私人企业五、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条件 应属于准公共产品1.这类产品具有规模小、成本低的特点,私人企业一般具备提供此类公共产品的能力。 2.准公共产品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 而纯公共产品由于具有规模大、成本高的特点,私人提供纯公共产品不是交易成本太大就是不可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私人不能涉足该领域。可以采用私人生产、政府采购这种公私混合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消费上必须具备排他性技术俱乐部产品由于存在排他性技术(选择式进入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因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私人提供产品的交易成本,激励私人提供某些公共产品。 而纯公共产品和共同资源产品,由于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很难解决免费搭车等问题。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条件来保障,尤其是产权界定只有界定私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产权,且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保护产权的行使,私人才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第五节 公共经济主体之四:第三部门 六、第三部门的定义及特征:(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定义: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公共组织(NGO),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不考)正规性必须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同时,还要具有法人资格,即民事责任能力。 民间性从组织机构上与政府分离。 非营利性不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他在一定时期内积累的赢余,不得在组织缔造者之间分配,必须投入组织的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中。 自治性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志愿性在其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志愿参加成分。形成由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 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为公众奉献。第六节 公共经济主体之五:国际组织七、国际公共产品的分类:1.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依附于贸易行为的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 2.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法准则和协调国家和地区之间利益冲突的机制。如世贸组织的裁决和国际维和行动。 3.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集体行为。这类国际公共产品又可细分为两类: 一是政府间的协调行为,通过政府的部分财政支出,或者共同行动减少污染,或者共同研究开发防止环境恶化的方法和手段;一是民间通过国际捐赠而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行为。 4.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国际间的普遍救护和联合国难民署等提供的一些救助。 5.国际间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邮政、电讯等方面的标准。国际互联网也是一种典型的国际公共产品。它被全世界的网络开发商所提供,但作为整体的国际互联网,不属于任何一个开发商,也更不属于某个消费者。 第三章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定义八、公共产品的特征(与私人产品对比):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私人产品的特征其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通过收费能够阻止他人消费的特征;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产品会减少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 它包含两层含义: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技术上不可能,或不易于排斥众多的受益者。 第二,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太高,不可接受。也就是说 ,排他的成本通常要大于排他后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 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人不愿意,也无法对它加以拒绝。非竞争性对于纯粹私人产品来说,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由此产生私人产品消费的竞争性。 而公共产品,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被提供出来,任何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含义: 新增他人消费,或使用这一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其他特征(没划) 1.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指的是它要么向集体内所有的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大。规模经济往往是公共产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初始投资特别大,以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如电信光缆。4.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如,铁路交通。 5.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 6.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如,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第三节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九、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均衡分析庇古均衡:(要画图)1.庇古的基本观点 从基数效用论出发,认为每个人都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而获得正效用;同时,又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支付价格(税收),从而导致了负效用。 缴纳税收产生的负效用,就是为享有公共产品而放弃的私人产品消费的机会成本。 对每个人来说,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将发生在这样一点上:即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纳税(税收)的边际负效用。第三节 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10、 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1、 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担在成员人数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产品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2、 强制性融资解决搭便车问题林达尔均衡表明: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产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水平。这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第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的边际效益的可能。但是,在一个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能对其他所有成员的情况无所不知,因此也会出现隐瞒真实的边际效益和真实边际成本的可能,这时就会出现“搭便车”的人。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摊的合作性融资方式,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如政府以征税手段取得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十一、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率(图示)私人提供公共产品会导致低效率的原因:当多一人使用一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时,就不应该对该产品实行配给。表明它无消费上的竞争性。有公共产品性质。如果它是由私人企业提供时,私人企业必然会对使用该产品进行收费。而对使用该产品的任何收费将会阻止人们充分购买这种产品。从而导致公共产品的部分闲置现象。 图示不拥挤的桥梁DD为社会需求曲线,MR为私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R在DD的下方。不拥挤时,通过量为Q1时社会福利最大。如果私人提供,他将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即利润最大化原则收取费用,这时的通过量为Q0,这一通过量与社会需求曲线的对应点为B,由B决定的价格为P0。通过量减少为Q1-Q0。福利净损失为BQ0Q1的面积。十二、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图示)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0的产品不拥挤的桥梁上图表示一座不拥挤的桥梁的需求情况。用通过人数代表对这座桥的需求,它是价格即过桥费的函数。DD是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表示价格的降低会带来需求(通过量)的增加。QC为通过能力线,在通过量小于QC的情况下,边际生产成本为零;QY为拥挤线,在通过量小于QY的情况下,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QY与DD不相交表明这座桥不拥挤。此时,边际成本线MC与横轴重合,是一致的。 由于边际成本为零,按照效率准则,价格也应为零,这时,桥的通过量达到Q1显然,这座桥的运营效益也将是零。考虑到桥的固定成本无法弥补,所以,此时桥的经营者不但得不到利润,还会受到损失。排除是可能的,私人公司有可能造这座桥并按其愿望收费。一座桥的供应方必然是一个垄断厂商,MR是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它在DD线的下方。为了使利润达到极大,厂商将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故相应的价格则为P0,这时的通过量为Q0。 可以看到,由于收费,桥的通过量由Q1减至Q0。消费者剩余从三角形OAQ1减到ABP0,梯形OQ1BP0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其中,OQ0BP0被垄断者得到,而三角形BQ0Q1为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福利净损失,此类产品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用统一征税的办法筹集资金,以弥补造桥的直接固定成本。 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拥挤的桥梁图中表明一座拥挤的桥梁的需求情况,其中DD,MR,MC,QC,QY的含义与前面相同。需求线与拥挤线相交,表明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可能产生拥挤现象。 当价格为零时,通过量将达到Q1,EQ1B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不足以补偿他的消费带来的成本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避免过度消费,当供给量短期内无法增加时,就只有收费。 但是,拥挤成本是由消费者,而不是由生产者承担的,所以,不应由生产者来收费,而应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这类产品,按照边际拥挤成本收费。即均衡价格和均衡通过量是由MC和DD的交点E所确定的P*和Q*。 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 ,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利益的外溢性现象,这类产品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图a,在市场机制下,利益的外溢会带来效率损失。dd线是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需求曲线),DD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该产品的边际外部收益,供给曲线(边际成本线)为SS。该产品符合效率准则的产出水平是DD线和SS线的交点E0所决定的Q0。但在市场机制下,人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购买量,该产品的产出水平只能达到dd线和SS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Q1,这就会导致效率损失。政府提供的混合产品的供给曲线应下移至SST,应向受益人收取的价格为0如果完全免费供应,其结果必然是过度消费,也会带来福利损失(图b )。第四章十三、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最优过半数原则(图示说明)1.当人们对某一项议案进行决策时,成本包括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 决策成本包括解释待通过的议案、讨价还价、修改议案、协商、议案表决等花费的资源和时间成本。这种成本随着通过议案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图中C1)。 外部成本是指集体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对那些没有参与决策的人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效用损失。这种成本随着决策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减(图中C2)。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决策规则就是上述两种成本之和(图中D)最小的规则。这也是在“全体一致”规则和“简单多数”规则之间的一个“最优过半数”(图中K点)规则。十四、政府规模理论政府行为自我扩张(简述)第一,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外部不经济的消除者和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者,这几方面职能的行使都导致政府扩张。第二,国家机关和利益团体的存在及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政府扩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不论是官僚个人还是整个官僚机构,都天生地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官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张体现在:(简化) 首先,政府通过隐瞒真实成本来追求预算的最大化,而正规的政府预算又鼓励政府浪费金钱。 其次,官僚追求权力的扩张,让权力延伸到所能到达的每一角落。 再次,帕金森定律揭示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其一是,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是,当官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利益集团的压力也导致政府规模增长,官僚机构、利益集团和立法机构的“铁三角”关系导致政府扩张。 在预算过程中,发生以立法机构为一方和以官僚机构为另一方的关于预算的讨价还价官僚们总是要从立法机构中获得更多的预算收入;而在官僚背后的是各种特殊的利益集团,它们是各种官僚机构的服务对象,希望官僚机构争取更多的预算收入,以获得各种好处。而立法官员不是中立的,他们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支持或赞助下当选的,当选后也必须为充当赞助者的特殊利益集团服务。正是这种“铁三角”的作用,使得政府预算总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第三,财政幻觉也导致政府扩张。(至少四个) 课税中的财政幻觉是通过以下方式产生的: 实际上用来生产或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总额与个人在这个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之间的联系对纳税人来说也许是模糊的。 把纳税义务同纳税人可能认为“有利的”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联系起来的支付制度。 对在发生值得纪念的事情或愉快事情时所提供的名义服务所收取的直接费用。统治阶级会利用公众对社会问题态度的变化来作为课税的基础。 统治阶级为了使人们普遍接受某种税,往往会以如果这种税不被批准而可能出现的最可怕后果来威胁纳税人。 如果可以分解一个人的总纳税负担,使他面对无数小税而不是若干大税,就会产生幻觉。 在个人不能实际了解谁最后支付的情况下课税,即在不知道税收归宿的情况下课税。十五、寻租理论寻租的社会成本(简述)1. 寻租是一种创造垄断的活动,而垄断会导致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2. 为获得垄断地位,寻租者(包括个人和企业)向政府进行各种游说活动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财富的净损失,完全的资源浪费。3. 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一方面,想利用政治权利捞好处的人,会主动寻找能够带来租金的人。为此,需付出一定的精力,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政治权利的亵渎和扭曲。另一方面,假如政府及其官员都很廉洁,但对寻租者的反游说说,反行贿也要花费一定的精力。4. 寻租结果所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因为,寻租的企业会把寻租成本计入到产品成本中,转嫁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剩余减少。而其他企业为了从政府政策中也能得到好处,必然会进行寻租竞争,从而引发第三方的资源配置扭曲。总之,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使集团的福利提高了,但对整个社会来说,福利降低了。十六、政府规模理论政府规模的合理标准和有效控制(论述)1.考察政府规模的数量指标 公务人员的数量。政府规模与公务人员的数量成正比,即政府工作人员数量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一般采用政府工作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比或者占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来比较政府规模。 政府机构的数量。政府机构的数量也是与一国政府规模大小密切相关的,事实上,政府内部所设的机构越多,政府相应的规模也就越大。 财政支出的数量。财政支出数量,尤其是财政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如今西方国家衡量政府规模最常用的标准之一。一般认为,政府总支出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政府总支出越小,政府规模也就越小。 公务指标。即政府日常活动所处理的公务数量。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审批的企业营业执照的数量。2.考察政府规模的规范指标 从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干预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在市场能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就不要介入;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替代市场;等等。政府的规模大小与政府本身的能力密切相联。一般认为,政府的能力越大,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相应地,边际收益也就大于边际成本,而此时,政府的规模也就可以增大。3.如何控制政府规模(1) 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数量,节约开支,尤其是行政费用开支。(2) 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界限,把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事权确定下来,发挥其有限的效能作用。(3) 在官僚机构中引入竞争因素,打破劳务供给垄断与生产成本信息垄断等。第五章十七、公共支出方式: 公共支出的方式 公共安全 国防、公检法、武装警察等 公共机构 国家行政机关、外交等; 公共服务 教育、卫生、文化、科学、社保、社区服务等 公共工程 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公共设施等公益企业水暖电气、公共交通、城市卫生、城市绿化等 十八、公共支出增长状况分析公共支出的增长状况1.绝对数量的极大膨胀从西方财政发展的状况来看,公共支出绝对数量的膨胀是和政府职能的扩张紧密联系的。原因在于:进入垄断阶段后,“小政府”和“小财政”的政策已不再坚持;社会经济总规模和国民收入的绝对数量迅速增长。2.相对数量的大幅度上升由于价格统计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具有比较意义的相对数量受到重视。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上升,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不断加深。3.公共支出的内容和范围大幅度扩张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西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集中在消耗性支出上,或者说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行政职责的履行上,如政府的军事支出、行政支出、警察和司法支出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公众也对政府服务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增加其转移性支出,大规模地介入社会公平和宏观经济稳定等领域。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公共支出的增长呈现如下特点:各国的公共支出绝对量都随GDP或GN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大多数国家公共支出比率呈提高趋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公共支出比率保持在大体稳定状态;有一部分国家的公共支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经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支出比重高。公共支出的增长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十九、论述皮考克和韦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简述)该理论认为,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正常时期的内在原因,即在社会的正常发展时期,政府支出增加与GDP增长呈一种线性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在非正常时期的外在原因,例如政府在遇到战争、自然灾害与其他社会灾难时,私人投资和消费能力下降,为了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政府不得不急剧增加支出。 当社会恢复正常后,宏观税负水平和财政开支都难以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政府公共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他们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公民不愿意多交税,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就是对政府开支水平的约束条件。 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 第一,在正常情况下,公民对“可忍受”的税收负担是十分稳定的,即“租税容忍水平”是稳定的。政府的公共支出是比较稳定的。 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以不变税率征收的平均税收往往也会随之而提高,公共支出的绝对规模是增加的,但是相对规模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三,考虑到在税收中累进的所得税占整个税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公共支出的增长既有绝对规模的增长,又有相对规模的增长。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 是指社会动荡对公共支出造成的压力,它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当社会出现较大的动荡时,如出现战争、经济危机时,处理这些突发性事件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因此公共支出需要大幅提升。由于在特别时期,纳税人有可能接受更高水平的税收负担,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支出水平的愿望得以实现,当这种社会激变过去之后,由于政府不会轻易容许已经上升的“租税容忍水平”下降到原有的水平,政府公共支出下降后的水平依然会比激变前高,在此基础上公共支出继续以稳定的方式向前发展。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出现,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按照梯度渐进的情形发生。二十、公共支出增长的效应:第一,替代效应。皮考克和韦斯曼认为,在战争等突发性事件出现时,社会公众能够忍受比平时更高的租税水平,当税收大量增加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时,相应地整个社会的私人支出就减少了,这种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的现象被称为“替代效应”。 在社会动荡结束之后,公共支出并不会相应减少至动荡前的水平,原因是:由于社会动荡造成的后果还需要政府去处理,这种如重建、抚恤、债息处理等事务需要大量的开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当战争结束之后,政府往往会有大量的债务,从而负担沉重的还本付息的任务。因而,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不会因战争结束而大幅度回调。第二,审查效应。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暴露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就会同意增加税收,以满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财政资金需求。 第三,集中效应。在正常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相对而言是固定的,中央政府想提高自己在财政权力方面的控制,从而削减地方政府自主权,集中更多的财政资金,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反对。但在社会动荡时期,中央政府的这种做法却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同,中央政府职能的扩大增大了公共财政收支的规模。这时,集中效应就出现了,由于集中效应的出现,使得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趋向于进一步增长。二十一、公共支出的增长规律鲍莫尔法则鲍莫尔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既定数量的公共产品相对于既定数量的私人产品其价格会上升,如果对于公共部门活动的需要是无弹性的,就必然会形成公共支出增长的趋势。这一法则有时被称为“相对价格效应”。鲍莫尔把国民经济分成两个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进步部门)与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部门(非进步部门),前者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及规模经济造成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部门,如制造业;后者是指和进步部门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如服务业与政府部门。 在进步部门中,劳动只是一种基本手段,它被用来生产最终产品,因而劳动可以由资本来替代,如以机器代替劳动力,而不影响产品的性能。在非进步部门中,劳动本身就是最终产品,因而劳动投入的减少就可能引起产品性能的改变,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服务、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可以称为非进步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是没有可能提高,而是以很低的速度提高。进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假定这种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同步的。为了防止劳动力从非进步部门流向进步部门,非进步部门的工资率也必须相应提高,其增长率与进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保持一致。考虑到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缓慢,因而其单位成本会上升。它意味着相对于进步部门而言,非进步部门下一时期的生产成本是要增加的。于是,鲍莫尔认为: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比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低,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保持同步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支出将会增加。附:填空题:影子价格,是指对那些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和劳务所规定的一个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影子价格并非真正存在于市场上的社会价格,而是反映社会边际成本的价格。内含报酬率是一种特殊的贴现率。寻租是一些人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谋求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