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课后习题解析.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8141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写作课后习题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闻采访写作课后习题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闻采访写作课后习题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 2 版)课后习题详解目 录上 编第 1 章 绪论第 2 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第 3 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第 4 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中 编第 5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第 6 章 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第 7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下 编第 8 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第 9 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第 10 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第 11 章 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第 12 章 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第 13 章 其他类新闻的采访 上 编第 1 章 绪论思考题1什么叫新闻采访?答: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它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主要着眼于迅速及时的采集、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它主要通过观察和访问获得新闻事实。新闻采访可以分为个别采访、现场观察采访、蹲点采访、交叉采访、巡回采访。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答: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了。(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3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答:新闻采访因为具有特殊性,因此,其活动实施方式也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1)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具体有以下十种:个别访问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是指记者就某个调查专题,邀请有关人员座谈。这种采访方式一般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参加会议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所有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的。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方式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这些资料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改写工作不仅能辅助采访的不足,甚至常常代替采访,记者一般通过电话获取新鲜材料,然后改写新闻。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这种形式有成本低廉,具有匿名性及便于受访者思考等优点。电话采访这种采访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特别是很多重大的新闻,更是用电话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的。网络采访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有以下六种: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强的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与单打一的采访形式相比,交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有利于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4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答:与调查研究相比,新闻采访的特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1)目的的差异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如司法人员审核案情是为了正确判案,机关干部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促进、推动下阶段工作。(2)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易腐物”,时过境迁,过时不候。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3)项目的突发性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如一场地震的到来、火车相撞、飞机失事等,皆属此列。(4)需要的广泛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需要获得新闻欲、信息欲的满足。然而,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又可能因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人们对新闻的这种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就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5)知识的全面性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加上新闻采访学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这就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6)活动的艰辛性记者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的对象性格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就高。5新闻采访中有哪两条认识路线?答:新闻采访中有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另一条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持唯物论者尊重客观的事实,从事实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采集事实。持唯心论者则往往喜欢预先设想好一套框框,去硬套人家的话语,从而印证自己的想法,走的是先验论的路线,往往导致失实。采访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采访者的立场、思想路线问题。一个真正的记者应走一条艰辛而又实在的采访路线,即以唯物论的反映论主导自己的采访。相反,投机取巧,走捷径,搞先验论,往往会走向死胡同。6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电话采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要充分电话采访时准备要充分,问题要事先拟好,要有个较为详细的纲目,不至于在几分钟的短促采访中,搞得手忙脚乱、丢三落四。(2)提问要凝练电话采访中提问是门艺术,它比起平时从容不迫的交谈,来得更为急迫、凝练,有时甚至需要一点机智,因此更显示出“问”的难度。(3)记录要及时电话采访还要做好记录,尽量避免在忙乱中漏记一些重要的事实。重大题材的电话采访, 记者不妨在话机旁放个录音机,以确保材料和新闻报道的真实。7网络采访有哪些具体特点?答:网络采访相比较传统媒体采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信息的广泛性;(2)采集形式的多样性;(3)新闻采写的即时性;(4)信息容量的无限性;(5)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8易地采访有哪些作用和注意事项?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记者长期在一个地方采访产生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同时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1)易地采访的作用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易地采访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要自视高明,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要利用易地采访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 2 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思考题1增强记者修养有何现实意义?答:在我国,新闻工作是宣传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精神劳动。新闻工作者成天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因此,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作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养,就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新闻战线的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同志,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的基础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2思想作风修养与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思想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心理学角度讲,新闻采访作为一项意志活动,必须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品质来,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采访写作的技巧可以放在其次,而事业心、责任感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2)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工作作风修养是作风修养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不息的“特殊流浪汉”,新闻是“跑”出来的。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新闻事业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可以说,吃苦耐劳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勤奋、顽强、扎实的工作作风,是每个记者所必备的。3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是什么?答: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有如下几点:(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应当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当“风派”记者,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采访中,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心求教。(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应当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即使要展开竞争,也应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5)摆正位置,不牟私利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利去牟取私利。(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指导通讯员采访,帮助他们修改稿件,这是每一个记者、编辑职责范围内的事。 4怎样认识“有偿新闻”?答: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有偿新闻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其实质是把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搞权钱交易。(1)有偿新闻的具体表现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2)有偿新闻的危害破坏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以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不少有偿新闻为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不惜夸大,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大众传媒信息取舍的标准在于新闻价值。有偿新闻选择标准是其服务对象需要的宣传效益,用一些毫无新闻价值或者新闻价值不高的东西充塞版面和节目,挤占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有偿新闻使一些新闻工作者腐化堕落,蜕化变质,既是个人的沦丧,也使所在媒体的公信力遭到破坏。5怎样认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答:在当前,记者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1)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若是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就便于同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交谈,有利于采访活动效率的提高。若是知识贫乏,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专业的“ABC”知识及基本情况也全然不知,那么,对方心理上就会出现轻视记者的反映,就会削弱接触、交谈兴趣与热情,采访活动效率就会受挫。(2)能满足受众求知心理相比较以往年代的受众,如今的读者看报纸、听众听广播、观众看电视,不仅要满足新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是党和人民聘请的“教师”,因此,要较好地输出“一滴水”,理应先得积累“一桶水”。(3)能加强采访写作综合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与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并能促使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一定的知识修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采访中对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修养。6联系采访实际,简述技能修养有哪些重要性?答:搞好各方面的修养,只可能是一个学者、贤者,如果缺乏技能修养,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记者在其他修养完成后,技能修养的好坏往往就是决定一切的了。采访活动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主要依照记者对实现这些动作的方式掌握到何种程度为转移,动作方式完善化了,技能修养搞好了,则活动进行得就顺利,就有效率。联系记者必须的六项技能修养: (1)熟悉和掌握方言和土话的技能增强此种技能修养,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十分有利。(2)熟悉和掌握至少一门主要外语的技能熟悉和掌握至少一门主要外语,尤其是英语。并能直接与采访对象交谈,势必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并常常能捕捉到独家新闻。(3)熟悉和掌握摄影技能读者越来越要求版面上出现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图片,以求图文并茂,满足对美、对艺术的需求,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抓拍有价值、有意义的“瞬间”,让报纸版面呈现更多的可视镜头。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新闻队伍的青黄不接,迫使每个记者必须一专多能,都要成为“多面手”。(4)熟悉和掌握电脑操作技能随着现代化传播通讯设备的日益更新,为了建立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热线”联系,要求记者、编辑必须掌握电脑操作等技能,并熟悉修理这些机件的技能。(5)熟悉和掌握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是基于两方面的需要:凡是有人群或是人烟稀少的地方,都会有新闻发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时效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熟练使用,是争取时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6)掌握辨向、测时技能采访中,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可能出现,甚至使记者陷入困境。譬如,在深山老林里行进,突然发现指南针丢了;在偏僻地区采访,手表突然停了、坏了。记者如能根据树叶的朝向、星星的位置等辨方向,依据太阳下木棍、身体等物体影子的折射角度测时间,就可能迅速走出困境,如期完成采访任务。7怎样看待记者的情感修养?答: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具备及思想深度、生活宽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加强情感修养对搞好采访写作工作有着十分直接、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心理成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关系双方的情感共鸣的两心相倾。绝大多数的采访对象是可以接近、交往的,关键是看记者能否主动接近和接近是否得法。人要有乐群性,因为工作的需要,记者平时更得注意培养自己的乐群性。(2)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采访中,谈话提问的构成是需要情感的。欲使许多采访对象启开话匣子,是需要记者投入相当情感的,有时一般提问手段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激问式,即在谈话提问中穿插一定强度的刺激,调动对方的情感,强行撞开缺口后,探得事实的真相。(3)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动力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情感,每采访一个人、一件事,也离不开情感的驱使。要反映群众疾苦,要有同情感,要采写批评揭露性稿件,得有正义感。(4)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新闻写作是要动感情的,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时,提起笔来便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心绪烦闷、萎靡不振时,往往就文思迟钝、生拼硬凑。只有人心与人心的交流,笔下的人物才有血有肉。(5)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重要的成分和内容:就题材而言,人情味、情趣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之一;就表现手法而言,新闻报道的四大表现手法中的抒情、议论、描写离不开情感,即使是叙述也要“寓情”。8健康对记者工作有何意义?答:在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条件中,强健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具有基础性质的。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加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是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现代新闻事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对记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躺在病床上,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再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施展。9记者在同各界朋友的交往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答:记者在同各界朋友的交往中,欲取得对方的信任,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不要轻易失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守信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记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更应讲究信誉。信任产生于友谊之中,但其价值则高于友谊。(2)不要忽冷忽热只要对方真心诚意地帮助记者并确实对新闻报道及新闻事业负责,那么,记者则应主动积极地与对方交往,不断增进友谊,甚至在对方工作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想方设法给以关心和帮助,千万不能时冷时热,搞“有事是朋友、无事不相识”一套。(3)不要夹杂私利记者与被采访和报道对象交朋友,纯粹是为了新闻工作,为了共同挚爱的新闻事业。在这一珍贵、纯洁的友谊中,容不得半点庸俗的交易成分,就好比眼睛里容不得一粒灰沙一样,否则,对方就会看轻甚至讨厌记者。 第 3 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思考题1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答:真实性,通常也称为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在实际工作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因为这是新闻赖以成立的起码因素,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人们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所以必须保证它们的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即使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时要调动些文学艺术手段,也必须绝对服从、忠实于事实的真实,基本事实不能变动,否则,就不称其为新闻报道。(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一般包括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采访中一定要注意反复、多方核实,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找到原始材料,并请权威人士或当事人、知情人核实,若引用已经转手、加工过的资料,应当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不用。(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在以往报道中不时出现“此时,他脑中闪现雷锋、王杰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表述,据查多半不是当事人所述,而是记者在代想、代说,甚至在当事人已去世或客观实际不可能允许当事人“闪现”、“默念”太多东西时,有些记者还在津津乐道地塞上大段这类东西。(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该要求有两层含义:要求新闻报道既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实的事实,也会令人生疑。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一个具体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将该事实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考察,就很难说是真实的了。2增强可读性的业务手段主要有哪些?答:增强可读性在业务处理上的核心问题是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可读性,即通俗易懂有趣味。要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统一,业务手段上应注意以下三点:(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这里既包含态度问题,即尊重受众,相信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又有艺术要求,即新闻的思想观点在文字上不直接显露,而是将其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以及对事实艺术的叙述之中,让读者、观众、听众看完、听完新闻报道后自己去想,自己去得出结论;他自己下了结论或悟出道理,自然就会心悦诚服,衷心接受指导了。(2)借用知识,纠正偏见为了适应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和新知识、新问题不断出现的形势,人们渴望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新信息、新知识充实自己,以便在摸索前进中能有方向,少走弯路。记者若能明确受众的这一心理变化与需求,自觉地、艺术地将知识性与思想性熔于一炉,则新闻报道在思想性、指导性上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既用新信息和知识满足了受众的求新欲和求知欲,又矫正原来的错误认识或是畸形歪曲的言行。(3)增强趣味,寓教于乐人们均有讲究情趣的心理特征。如果记者能改变过去那种呆板、乏味的说教形式,而在新闻报道中增强健康向上的情趣,将思想性、指导性寓在趣味性之中,那么,新闻报道则会备受欢迎,思想性、指导性也一定会较好地得以体现。3欲增强我国新闻时效应当抓住哪些环节? 答:新闻时效要求迅速及时地把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报道出去,最大程度地缩减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增强我国新闻时效应当抓住以下七个环节:(1)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亟需信息,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就是富民政策的桥梁,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新时期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个观念若不强化,新闻从业人员就可能落伍,对工作就意味着一种渎职。(2)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记者一旦获取某个新闻线索后,就迅速占有理想的交通工具,在赶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后,尽快占有通讯工具,一旦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后,立即通报编辑部;编辑要“热件热处理”,不能慢条斯理;新闻单位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要采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将有价值的最新事实传播、发送到受众那里。(3)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我国新闻单位现有体制对采编人员的分工过于细致,应当迅速改变。原则是应适应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适当的分工是可以的,也是需要的,但过细、过死,人为的画地为牢、囿于一隅,无疑是一种作茧自缚。(4)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面对一个新闻事实,特别是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为了赢得时间,记者可先就新闻的结果发一个简讯,然后再通过深入采访,就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起因、发展情况、影响范围及各界的评述等,作深度、连续的报道。(5)简化审稿制度新闻的特性要求人们,稿件除了在写作、修改、排版、印刷等必要环节上停留一些时间外,不应当在任何人的桌面上耽搁。新闻稿件无须篇篇送审,可审可不审的就不审。西方通讯社及新闻媒介新闻时效之所以快,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记者采写稿件到报道出去,中间没有太多的环节,稿件到了编辑手中,只消几分钟时间就可发出,最快的仅一二分钟。(6)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发达国家通讯技术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新闻从采写到传播,基本自动化。我国的报业采写编排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有的地方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一下改变我国物质基础薄弱的现状不切实际,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通讯设备和配备交通工具,还是可望可即的。(7)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影响新闻时效的主要症结是发行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行制度若能改革,其意义决不仅限于增强新闻时效,实在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建立强有力的发行制度,相信我国的新闻时效会不断地跨上新台阶。4应当怎样全面、正确看待抢新闻?答:抢新闻,即抢时间,是为最大程度地缩减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距离。(1)西方新闻学一般认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最早刊出最后消息是任何报馆所奉行不悖的原则,为了抢到新闻,抢到独家新闻,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同行之间大打出手。这种做法固然不足取,但争分夺秒抢新闻的观念与作风,我们可以也应当借鉴和学习。(2)我们不能笼统、偏激地把抢新闻指责为西方资产阶级记者的工作作风抢新闻,即为抢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什么阶级性。西方新闻学对时间性及抢新闻原则的阐述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其立论是基本正确的,观点是鲜明的,与我们没有本质区别。(3)“抢”即竞争,竞争能使事业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业前进。正是靠着这个竞争,我国的新闻事业这些年来才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和发展。 (4)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经常抢到独家新闻,是报纸、电台、电视台有无力量、有无特色、有无水准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名记者的具体标志独家新闻是指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特别是在同一地区有众多新闻媒介并存的情况下,抢新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5)作为中国记者,还需顾及中国的国情,在这个问题上还应注意两点:注意抢和压的辩证统一,即抢新闻要考虑政治和社会效果,应当在准确、无副作用的基础上抢,而该压的则压,要服从一定的组织纪律和遵守相关的新闻政策。但对于突发性事件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和报道,通过 2003 年的“非典”事件,新闻界获得了共识:一定要遵循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工作路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剔除和排斥西方资产阶级记者那种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抢新闻的做法概言之,我们对抢新闻的态度和原则是:一是不失时机地迅速采写新闻,争分夺秒;二是根据时机有效及时地发布新闻,不一味图快。5怎样较好地用事实说话?答:用事实说话,即指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事实能说话,但怎么把话说好,说得感人,就有艺术上的讲究。从采访角度讲,用事实说话应注意以下四点:(1)精选事实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面对众多事实,记者不能不分主次、事无巨细地端出事实的全过程,而应当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精选出最为典型的事例。(2)多细节,少议论要较好地用事实说话,应当精心采集细节,细节能传神。用事实说话并不排斥议论,但是,这种议论必须依托于事实。要为事实服务,即通常讲的要成为点睛之笔。要做到这些,议论时就应当注意:一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二不能俗,俗了就为败笔。(3)多解释,少晦涩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事实就没有很好地说话。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报道就通俗易懂,事实就“说话”了。(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这种做法,旨在增强新闻形象性和感染力。新闻真实性应当包括两个含义:事实真实,即“五个 W”和引用的全部材料要准确无误。形象真实,即对所报道的人物风貌和现场情景等,能有合乎事物本来面目的艺术写照。使新闻做到有神、有形。应当说,事实不真实,新闻无生命;形象不真实,则生命就干枯,没有活力,不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6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答:通俗化亦即平民化,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读者的平民视角和具体形象的新闻表述使新闻真正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增强新闻通俗化具有时代意义:(1)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懂。 (2)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3)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 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化的问题必须重视。 第 4 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思考题1新闻敏感是一种什么能力?它有哪些具体内容?答:(1)新闻敏感的定义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2)新闻敏感的具体内容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这通常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叫政治洞察力。即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重要意义。这是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即指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新闻敏感首要、主要之点,乃指记者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西方记者和新闻学者很重视这一点。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如何凭借锐利的新闻眼,着力挖掘出这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敏感的又一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有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应具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新闻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新闻追踪能力。同时,较好地发挥逆向思维也十分重要。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能否从几个属同一性质、题材且都有价值的事实中判别、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构成报道考验记者这方面新闻敏感的强弱。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这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本质作出科学分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2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答:从总体上说,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1)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鼻”、“新闻眼”之类,恰恰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呼吸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因而对党和人民的利益、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新闻工作抱“守株待兔”的态度。(2)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像潜水员一样,长期活跃在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觉得有写不完的题材,觅不尽的“宝”。责任感强了,有才华的记者才不至于因仰仗自己聪明,而忽略学习理论、政策及各类知识,不注重艰辛的新闻采访,以致弄得“双耳失灵,双目失明”。责任感强了,才思不怎么敏捷的记者,才可能不断增强顽强学习与积极思考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细致的新闻采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收取勤能补拙之效。总之,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发现新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即便“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 3新闻价值有哪些具体因素?答: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一般说来,新闻价值含有以下五个要素:(1)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等要求和内容。(2)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这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非同寻常之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比一般人要高。(3)时新型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新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4)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性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所要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4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答:新闻政策是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1)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我国自 1949 年以来,至今还没有制定新闻法,也缺乏完整的新闻政策条文,但是,有关的新闻政策规定、原则等还是有的。在新中国的新闻法规尚未制定之前,这些新闻政策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均起了积极的作用。(2)记者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不意味着都能报道,还得靠新闻政策予以判别,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只有即具备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才能报道。(3)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随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5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答: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是: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1)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闻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新闻政策;如果新闻政策有缺陷,则通过一切可行办法,力促有关部门进行修订。总之,服从科学,又服从纪律,两者辨证统一。(2)新闻价值的理论反映的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且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国家皆可通用,但在选择和判断上却为阶级性所左右。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 新闻政策也因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6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答: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所不同:(1)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2)我们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也日见增多,但我们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中 编第 5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思考题1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渠道有哪些?答:(1)新闻线索的定义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它比较简略,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2)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这些方面一般都概括和预示着当前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情况和问题;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等。这些都直接预示着一个时期内即将发生的重要事情,是记者采写新闻的重要、可靠依据。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大凡会议,一般是与会者汇总各方面的情况、问题、建议等而聚在一起讨论;简报,一般都是基层单位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会议和简报里含有大量重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只要留意,是会如愿以偿的。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记者看东西,听东西,都应当与一般人不同,无论到哪里,不管接触什么人和事,都必须从“能否出新闻”这一角度,去认真看一看、听一听。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记者日常所接触的有些材料,常常看上去小而零碎,暂时派不上用场,但如果把他们悉心存放和积累起来,并密切注意事物的发展,随着刺激物强度的不断增加,说不定到了某个时候,便能触发记者产生感觉,从这些积累的材料中提取新闻线索。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且永不枯竭的源泉。一个记者接触社会的面总是有限的,而受众、亲友则遍布或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记者若是密切同他们的交往与联系,那么,触角就多,感受新闻线索的机会就多,感觉能力也就越强。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各有哪些主要内容?答:(1)平时准备的内容理论的准备即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政策的准备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人,因此,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记者理应比一般人学习得好一些,理解得透一些。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除了熟悉党和政府的总方针、总政策外,对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自己分工负责报道的所在战线、行业的具体政策,更应学习、领会和掌握。否则,采访中就没有依据,容易失去方向,不但宣传不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可能采写出违反方针政策的报道,造成不良影响。情况的准备记者工作不能单打一,要搞“立体作业”。记者要留意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完整的,零碎的;正面的,反面的;上面的,下面的;本地的,外地的;自己经历的,别人介绍的;已经做了的,计划实行的等等。积累、熟悉这些情况,采写新闻时能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将来,使新闻报道有新意、见深度、上水平。 知识的准备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准备对采访的功效有:a.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b.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c.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2)临时准备的内容临时准备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具体方面有: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再艰巨的采访任务,精心准备了,相关材料收集了,便可完成得很好。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通常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经历、学历、特长、兴趣及有关各类文字材料等。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采访计划指大体的活动方式,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写多少字,采写周期等。调查纲目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有关物质的准备俗称“硬件准备”,通常包括行装、笔墨纸张等方面的准备。若是到偏僻的地区采访,还有带上雨具、常用药物、干点心等。若果随声带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应先试一试机件是否完好,录音磁带、胶卷、电池等带足了没有,备用灯管带上没有。3怎样认识知识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答: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具体而言,平时注重知识积累与准备,在采访时会直接产生如下功效:(1)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记者与采访对象若要迅速有效地谈到一块,恐怕并不完全取决于采访的经验、方法之类,常常起关键作用的,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所涉及的知识有否积累和准备。(2)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者若是知识功底扎实或准备充分,那么,采访对象所述的材料,哪些有价值,哪些无价值,就不难作出判断。否则,就容易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要么搞拣到篮里都是菜,要么与有价值的材料失之交臂。(3)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欲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刻揭示,方法固然不少,但记者知识准备充分,看问题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则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就显得更为有效。4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答: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以从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1)从性质内容上看,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分为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先期性心理先期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先期性心理通常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尊重、爱戴和对记者职业的神秘感、好奇心等所具体组成。临访性心理临访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即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内人物、局外人物、新闻素材提供人物、新闻素材佐证人物等)和 临访心境组成。(2)从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访问心理可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和蓄意应付型。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蓄意应付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5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答:(1)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活动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人们常讲新闻采访有相当的“难度”,而这个难度则主要表现在访问上。因为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然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心理反应又各不相同。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2)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内容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欲使采访对象接待并配合记者采访,就得先使其对采访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性,这常常与活动时机选择得适宜与否有直接联系。因此,要使采访对象有兴趣和热情接待记者采访,关键在于记者对访问时机的选定。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对美的追求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素。一般说来,记者的服饰打扮有个原则,即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在采访中,记者稍有不慎,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便可能导致双方正常交流受阻。这通常是因为这句话或动作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使采访对象感到受信任程度突然削弱,以致作出改变交往方式和信息编码的反应。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拆掉堵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情感上的“墙”,沉闷的采访气氛就会变得融洽,调节应遵循原则与步骤有序地进行。原则是先避开正题,拣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易回答的事物和问题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采访中,记者应当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记者处理自己的态度和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不卑不亢,谦虚庄重,对任何采访对象都应扫除等级观念,除少数敌对者外,均应以礼相见,以诚相处。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时,除了言语形式的交流,还有一种形态语言手段,通常也叫做“非言语手段”。实践证明,在采访所获得的信息中,有二三成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