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80446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1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n 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性质和特征;n 了解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模型。n 重点、难点: 1、公共政策学的性质 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2.“政策”的内涵: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 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3.公共政策的性质l)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2)公共管理的手段导向和控制3)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1、政策制定: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5、政策监督: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5.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政治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限制政府权力以维护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利益的政府行为。 “社会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旨在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福利政策。“经济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政府行为以获取公私利益最大化、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体系。“管理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某种“均势”“均衡”以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政府行为。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第二章掌握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构成因素、基本步骤。熟悉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政策分析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及技术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过程框架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一、 全面理性模式理性指人类所具有的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相区别的逻辑推断性的认知能力。决策分析中的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主要观点:A.公共政策应该实现价值最大化,即决策最优。问题既定、目标及其排列优先顺序清楚、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B.理性人的特性目标导向、所有选择皆为已知、偏好明确、偏好一致、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最好的选择可使报偿价值最大化对全面理性模型的评价: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2、人是感性动物,存在理性缺陷,行为受到个人偏好和性格等非理性因素影响;3、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信息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的有限性);4、决策常面临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5、决策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限制。二、有限理性模式“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可能行为的范围“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原则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 这一模型主要为学术研究而非政策分析服务。三、 渐进模式主要观点: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渐进程序考虑的要素:以前政策的合法性;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大幅度的政策改变不现实;政治上,任何妥协的方案往往是争议幅度甚小时完成,并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四、 混合扫描模式观点:决策的范围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该模式考虑到决策者能力的差别而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但混合扫描模式仅建立在理论推导基础上,其实际应用并不清楚。五、 最优化模式四种基本假设:(1) 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直觉、判断、总体印象等)(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分析:强调政策分析中理性和超理性手段的结合,属于折中模式,但其具体的目标、标准不明确2.政策分析的七要素:1、 问题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2、 目标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时候是晦涩的,抽象的。3、 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如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可以使一开始就知道的,也可以是后来补充的。4、 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如:利益、成本、外部性等。5、 标准选择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 提供一种将目标、备选方案和效果联系起来的方法,可以“衡量各种备选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6、 模型在具体行动之前能够知晓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完成目标的程度,以方便实施。起到预测备选方案结果及问题界定的作用。7、 政治可行性指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限度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政治可行性分为三个方面政治资源限制政治支持度,政治和行政技术;分配限制政治是整个社会对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分配的差距有一定限度;制度的限制政策分析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一定的制度限制之内进行。 3.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1、问题界定2、标准设立3、方案搜寻4、结果预测5、方案抉择6、政策执行与监测7、结果评估8、政策变迁4.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数学最优化计量经济学准试验方法过程分析方法多元标准决策方法第三章 掌握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邓恩的政策问题分类; 熟悉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的关系、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 了解问题界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1.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重点):(1)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2)它是被感知的(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4)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5)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6)团体活动过程(7)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并能加以解决的问题2.政策问题的特征(重点)1. 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2. 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人工性3. 政策问题的历史性和动态性3.邓恩政策问题分类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要素:1、决策者的数量( D ) 2、备选方案的数量( P ) 3、后果的风险性( R ) 4、或然率的可计算性( C ) 5、对政策目标的共识性( V )S f ( D , P , R , C , V )按照问题构造的复杂性分为:1结构良好的问题: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或少数备选方案的问题。2结构适中的问题: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但政策后果具有不确定性。囚徒困境:不同的理性的个人选择可以促使小群体、政府机构和作为整体的社会的集体选择行为的非理性。3结构不良的问题:包含了许多不同决策者,其效用或者未知或不可能一致地加以排列的问题。 4.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的关系(1)政策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的方法优先于问题的解决方法。(2)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3)成功地界定问题的标准不同于成功地解决问题的标准。界定问题是在模糊中寻求解决办法,创造性行为多见;解决问题要求分析者为一个清楚的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要求较为明确。5.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1、邓恩的观点问题界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问题探索(构造“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具体化(正式问题)、问题感知2. 韦默和维宁的观点评估客户的情况、将他们界定为市场或者政府的失灵、模拟所关注的情况与那些能够有公共政策操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四章 掌握基本的政策目标;主要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熟悉澄清目标的重要性与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确定评估标准的活动及其困难 了解评估标准的基本类型1.基本的政策目标1、增长包括两种实现方式:外延型经济增长:外延型经济增长是在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由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是经济增长初始的和基本的增长方式。内涵型经济增长:内涵型经济增长是由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而引起的经济增长。实现方式:技术进步、高质素的劳动力、高质量的原材料、高性能的机器设备等外延型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就要适时地转向内涵型经济增长。内涵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起飞期和成熟期后所常用的。2、效率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最高效率状态:帕累托最优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4、公平是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平等问题,涉及个人、团体的经济利益调整。三种不同的公平标准:贡献标准:按每个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所作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分配。需求标准:根据生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分配,并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来实现。机会均等标准:公平的确立分配方式。政策指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如果冲突,取舍理论和协调理论两种观点。2.经济指标1、经济增长的指标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2. 经济稳定的指标维持物价稳定的指标:国民收入指数等维持对外经济稳定的指标:国际贸易、资本的输入输出、外汇等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的指标:国民生产指数、总供给指数、总需求指数等充分就业的指标:失业率非自愿失业3. 分配公平指标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的重要意义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 一般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是像图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算法:基尼系数G=A/(A+B)A:“不平等面积”(O1LO3面积)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B:“完全不平等面积” (O1O2O3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1O2O3,O1O2O3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称为完全不平等面积。2.社会指标(社会生活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我国的社会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共分为十几大类。3.政治指标政治指标大都是非量化或质的指标4.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1.价值因素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可能从个人的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社会的偏好顺序,因而实际上不存在每个人都认可的、统一的社会价值判断。即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总结: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的个人偏好转化为一种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2.政治原因3.目标的多重性及冲突5.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1、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1)价值分析主要解决目标反映谁的价值观,目标相关群体的利益等问题。(2)弄清决策者的政治立场,政治需要和政治观点,评估这些立场需要和观点是如何影响相关的政治目标的;利益集团是如何影响甚至左右政策目标的。2、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奎德)如果在政策目标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即人们不能在目标问题上达成一致或无法确定目标,那么就应努力寻找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更一般性的目标。如果上述努力失败,可以采取两种另外的程序或途径:最优化途径、“满意”途径。3、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及技术(了解)化多为少法、重排次序法、分层列序法、直接求非劣解法、层次分析法。第五章 掌握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熟悉备选方案产生的可能方法了解备选方案的重要性和主要来源1.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与方法搜寻与发现设计与创造筛选2.若干应注意的事项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让好主意溜掉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避免过早形成偏好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注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第六章未来预测 掌握预测的概念与意义、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 熟悉预测的种类、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了解外推预测、理论预测以及直觉预测的技术及其应用1预测的概念:预测是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作出估计、推测或判断。2. 预测的类型:1)根据预测技术分为: (1)定性分析确定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性质。依靠个人经验、判断能力和直观材料,确定事物发展性质和趋势的一种方法。(2)定量分析根据已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料,运用统计和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计算或图解,来推断事物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一种方法。(3)定时分析对预测对象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分析。研究预测目标(y)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4 )定比分析不同经济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的比例(或结构量)。2)按预测期限分为:即时预测(1月以内)、短期预测(1-3个月)、中期预测(2年以内)、长期预测(2年以上)。 3)根据预测范围分为:宏观预测、微观预测。4) 根据预测变量的确定性程度分:条件预测、无条件预测。5)邓恩关于预测的分类(1)推断是一种把现在和历史的趋势扩展到未来的预测形势,它根据来自于方法和类似情况的论证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预言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理论假定基础上的预测形式,这些假定可以采取理论定律、理论命题或类比等形式。(3)猜测是一种依据专家判断而对社会状况的未来做出判断的预测形式。3预测的意义:(1)预测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2)预测是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这同样可以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3)由于关注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4预测的过程或程序:1、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确定要预测什么样的问题,并分析所处环境对预测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2、搜集与整理数据:数据的收集可通过各种途径,与预测目标、预测者对完成时间的要求等有很大的关系。3、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整个预测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也是具体而细致的一步4、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预测的最后阶段,以以报告的形式将结果提交给决策者或委托人 。5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P174(认真看)预测的方法论根据是一系列用来建立对现有或新的政策、新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参与者行为的可能性假定数据。 三种主要方法: 趋势外推法:常用于中、短期经济预测与技术预测; 理论假设法 (因果分析法) :主要应用于经济领域; 灵通判断法(直观预测法):主要应用于那些较难定量化的领域:如社会预测、技术预测与科学预测,并以技术预测为重。一、趋势外推(trend extrapolation)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时间的进程。 外推预测依赖三个基本假定: 持久性,就是过去观察到的模型在未来将继续存在; 规律性,即在被观察到的趋势中,以前的各个变项在未来将有规律重现; 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优缺点: 最大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长期预测可靠性不高,因此在短期与即期预测中应用较多。(一) 古典时间序列分析方法1、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按时间顺序产生和排列的观察数据序列称为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分析法:根据某项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数据,运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2要点:1) 将预测目标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目标的未来值。2)2)这种预测方法是按一种固定不变的统计方式,记录和处理过去的数据,完全不考虑引起这些数据变化的原因,简单地根据过去的变化特征来预测未来。3)分析:该方法极易掌握,所花费用少,当仅用于短期预测时,能取得相当好的效果。(二) 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1、线性回归: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 Yab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 Y= a + b1X1 + b2X2 + + bkXk 2、非线性回归分析 处理非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变量变换,将非线性回归化为线性回归,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处理。 常见的曲线类型双曲线、幂函数曲线、对数曲线、指数、S型曲线等。二、理论假设1理论假设是系统地建构了的经验上可以检验的系列定律和命题它们基于另一个(些)事件而做出一个事件出现的预测。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性的;它们以演绎逻辑为基础。 前提: 预测变量(结果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原因变量)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不变的。 本质: 以过去的结构为依据,作未来的预测,就是这类方法的本质特征。 方法有: 运筹学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等。2外推预测与理论预测: 外推预测:假定过去出现的东西在未来重现或可能在未来发生;本质上是归纳。 理论预测:根据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本质上是演绎,即从一般的陈述(公理、定律、命题)推出特殊的陈述。 (一) 理论图示 用于帮助分析者查明和安排一个理论或因果论证中的关键假设的技术。 它由如下四步所组成P187:1、分开并计算每个假定;2、划出表示结论的词语(如“所以”、“因此”等)和表示支持结论的假定的词语(如“因为”、“由于”等);3、当这些逻辑指示被省略,但明显地是隐含着的时候,用方括号将这些逻辑指示词补齐;4、用一个因果关系图表(箭头)安排已被序化了的各个假定。(二) 因果模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效果)的一种反映。三、 灵通判断 灵通的知识指判断、经验、见识、灵感、直觉一类的知识,而不是靠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得来的知识。 这种判断通常是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所表达的,并被用于理论或经验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场合。 灵通判断的逻辑回溯逻辑-由果及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回溯推理法又称为溯源推因法,是指从事物的结果推断其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 常用的有: 德尔斐法、头脑风暴法、类推法、形态分析法、“脚本”法等等。(一)德尔菲技术1、内涵: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统一意见”。2、德尔菲法的步骤(P194)(1)指示讨论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各种附加的意见、项目和方案等(2)指示专家组对所预测问题的理解和看法(3)信息多次反馈,以求得专家意见的收敛(4)做出最终评价,即取得较为一致的预测结果3、五个基本原则:匿名性、循环反复、有控制的反馈、统计性的小组答案、专家共识(二) 交互影响分析1含义: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即根据相关事件出现或不出现来做出未来事件出现概率的直觉判断。2依据-条件概率:就是事件 A 在另外一个事件 B 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条件概率表示为 P(A/B),读作“在 B 条件下 A 的概率”。3预测程序:(1)利用专家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如德尔菲技术)应该考虑事件及其概率,并且确定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2)用矩阵的形式描述各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概率的变化表示各事件相互影响的强度,并分析各事件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时间。(3)根据各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修正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作出最后预测。(三) 情景描述法(脚本写作法)1含义: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用以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情景描述预测的基本步骤:(1)确定预测主题(2)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3)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4)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5)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第七章方案比较与择优 掌握常见的方案比较内容及常见方案比较的方法、掌握常见的决策方式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投票悖论的实质与消除。 熟悉常见的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及其改进方式。 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应用常见方案比较方法。1方案比较的内容1)技术可行性的比较1、技术可行性定义:是从技术的角度衡量政策方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2、技术可行性标准:有效性或效能(effectiveness)2) 经济可行性的比较1、经济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2、经济可行性标准:可用资源的可能性一是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二是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当成本收益时,方案是可行的.3、具体的标准: 投入产出比、利润率 效率(生产力):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强调单位输出; 效能:达到目标的程度(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目标)。4、评估经济可行性的基本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 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 2) 政治可行性的比较邓恩等人政治可行性可细分为:(1)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既指确定一项政策是否可以被政治过程中的行为者接受,又指明确委托人和其他行为者是否乐于接受新政策。(2)适当性(appropriateness):政策目标与共同体或社会的价值观是否相协调。(3)回应性(responsiveness):目标集团对政策或规划是否会符合其需求的认识。(4)合法性(legitimacy)(5)公正性(equity) 美国学者马杰(G.Majone)认为一个政策方案或建议仅当它满足所有相关的约束或限制(constraints)(是指任何能够影响政策结果和不在政策制定者控制之下的环境特征)时才是可行的。 (1)政治约束:政治资源的约束。 (2)分配约束:在受政策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中分配利益和成本时所必须考虑的限制。 (3)体制约束:公共决策是通过政治过程做出的,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化了的。4 )行政可行性的比较行政可行性的标准: 权威标准:是指政策执行集团或代理人必须获得进行改革、要求其他集团合作、确定优先权的权威。 制度约定:要求所有的工作都必需为政策执行承担责任。 能力:包括财政能力和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 组织支持:是指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能否获得充足的装备、物质设备和其他的支持设施,以及获得这些条件支持的可能性有多大。2方案比较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 定义: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1. 政策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概念 成本: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成本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效益(收益):有用效果的货币表现。2. 成本与效益的不同类型(1)直接效益与成本、间接效益与成本 直接效益与成本:与特定成本对象相关的能够经济而又方便进行追踪的效益与成本。 间接效益与成本:是指与成本对象相关联的不能用一种经济合理的方式追溯到对象的那一部分产品效益与成本。(2)内部和外部成本及效益 内部成本及效益是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 外部成本及收益则是指产品的购买者以外的某人所承担的成本及给其它无关经济主体带来但却无法要求对方为此支付成本的收益。 区分:当分析人员和项目决策者划定目标群体时,就可以粗略界定内部成本及收益和外部成本及收益。 (3)有形效益与成本、无形效益与成本 有形是指成本和效益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和效益。 无形是指成本和效益须间接地使用,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和效益。 一般而言,公共项目的投入成本的货币值较容易计算,而产出则不容易以货币形式计算 3、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成本-效益评估方法是评估人员通过量化各种政策或行政方案的总成本和总效果来对它们进行对比从而提出建议的方法。1、首先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2、目标组确定之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3、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4、成本效益分析的最后一步是计算成本收益率4、成本-效益分析一般关注焦点:(1) 最低成本 在确定了想要达到的效益以后,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完成预定效益的最低成本。(2) 最大效益 在确定允许的最大成本上限(通常为预算限制)后,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的评估,找出可能形成的最大效益。(3)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是指在现有成本(固定成本)外再多花一定成本(变动成本)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5、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 成本收益分析的主要方法:贴现法 贴现法(货币时间价值分析方法) 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而到期时借款企业要偿还贷款全部本金的一种计息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减去利息部分后的差额,因此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1)净现值法: 是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与净现金投资量算出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的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 资本的时间价值: 今天的一元钱 明天的一元钱 复利:把现在的价值推算为未来的价值; 折现(贴现):把未来价值折合成今天的价值。 净现值(NPV) = 所有项目收入的现值-所有项目支出的现值。(P220) 净现值为正值,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净现值是负值,投资方案就是不可接受的。净现值越大,投资方案越好。 净现值率: 指投资项目的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百分比指标。 计算公式:NPVR=所有现金流入的现值总和/所有现金流出的现值总和(即原投资额)*100% 二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用绝对数衡量投资价值,后者用相对数衡量投资价值。 净现值与净现值率关系 净现值0,净现值率1 净现值0,净现值率1 净现值0,净现值率1 净现值的优点1、使用现金流量。可以直接使用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相比之下,利润包含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在资本预算中利润不等于现金。 2、净现值包括了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其它资本预算方法往往会忽略某特定时期之后的现金流量。3、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2)内部收益率法(经济意义)1)定义:又称“财务内部收益率法(FIRR)”。是用内部收益率来评价项目投资财务效益的方法。所谓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即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如果不使用电子计算机,内部收益率要用若干个折现率进行试算,直至找到净现值等于零或接近于零的那个折现率。2)步骤略3)内部收益率法的分析 内部收益率,是一项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是能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使一项投资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刚好等于投资成本时的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你投入的成本相对地少,但获得的收益却相对地多。4)运用内部收益率法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决策准则是:r大于公司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方案可行;r小于公司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方案不可行。 内部收益率法的优点: 考虑了投资方案的真实报酬率水平和资金时间价值; 缺点: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繁琐。2)成本效能分析1、定义: 成本效能是指企业通过成本耗费所形成的价值与所付成本的比值。它是衡量成本使用效果的指标。计算公式为:成本效能=产品价值/产品成本成本效能分析的要点是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期结果的成本与效能,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2、成本效能分析的形式: 完全有效性程度(100%)需要多少成本。 只计算达到某一有效程度的成本。 在不同有效性程度情况下成本的差异。 在固定成本下,比较具有各有效性程度的方案。3、成本效能分析的作用 优势:易于应用,善于处理公共或准公共物品,适于分析外部性和无形成本。3)风险效益分析 风险效益分析 是成本-效益分析的一种,项目的消极结果以对个人或团体的风险的种类和大小来衡量,而不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是将风险评估(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与成本效益分析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1)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2)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4)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第二阶段:成本效益分析 把行动产生的效益和带来的风险进行比较。4)方案抉择(投票规则)7.4.1 决策方式(内容、优点、缺点)1、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它是指在民主政治活动中,所有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一致同意规则具有以下特点:1、一票否决-参与者平等的选择2、帕累托最优的选择 缺点:1、决策成本高2、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2、过半数规则(majority rule) :过半数规则在现代社会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决策方式。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特征:(1)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2)“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 缺点:(1)“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强制性(2)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在多数票规则中无足轻重,从而无形中助长选民不重视选举权的行为,甚至轻易放弃表决权。 (3)投票悖论7.4.2 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如何消除、消除后产生中间选民现象)1、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循环”能否消除?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对“投票悖论”的解决方法。当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值性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时,“循环”就会消失。所谓“单峰值”,就是偏好只有一个峰值,在峰顶(最优偏好)的两边,对其他备选方案的偏好持续下降。结果:在公共选择中,中间投票者的偏好是决定因素。当选民的偏好存在多峰偏好时,选民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偏好来操纵投票结果。这也是公共选择学者们所关注的“中位选民(中间投票者)” 。2、阿罗悖论内容: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阿罗认为:任何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才能把个人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或集体偏好次序 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 公理 连贯性(connectedness) 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必有XY或YX。 公理 传递性(transitivity) 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Z,如果XY且YZ,则XZ。 民主决策方式满足的五个条件:条件1:选择的非限制性(所有个人偏好)条件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一致反映个人偏好)条件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条件4:公民的至上性(不局限于精英决策)条件5:非独裁性(偏好不强加) 阿罗的结论:“一般可能性定理”: “如果存在至少三个备选方案,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按任何方式对它们进行排序,那么满足条件2和条件3的社会福利函数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足公理和公理的社会排序一定是强加的或者是独裁的。” 该定理说明了:“如果关于个人排序的特性事先不作任何假设,那么没有一种投票方式能够解决前一部分所讨论的投票悖论。” 一旦对偏好的限制付诸实施,投票变成了为了产生一个投票结果而进行的活动。7.4.3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假定需要从一张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选出一个人(M3),那么有以下形式: 占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博尔达计数:按照投票者的偏好次序的排列打分,再将分数分别加起来,得到分数最高的提案为获胜者。 淘汰投票:将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中删除,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剩下一个候选人,这个候选人便是获胜者。 赞成投票:在M人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每个投票者对所有其他赞同的候选人投票,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获胜。7.4.4 决策方式的改进1、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布坎南、塔洛克(Tullock)认为,当人们选择投票方式和规则时,他就会选择那种给自己带来的外部成本与决策成本都最小的方式和规则,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就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投否决票就是让所有投票者都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然后汇总,在随机地将这些方案排序,让投票者按从全部方案中否决一个的方式进行,最后剩下的方案当选。 参与者提出方案时需积极考虑到他人利益。投票人之间的“策略行为”相对会少得多,自己意愿表达更真实。 投否决票方式实施起来会受到一定限制,这就是投票者的意愿、旨趣的方向必须大体一致,否则可能所有方案都遭否决。2、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首先,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 上才具有正确的集中。 其次,借鉴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其运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行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原则的各项规章制度。第8章 政策执行与监测掌握: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政策监测的含义及种类;政策执行的概念(P245)熟悉:政策工具的特性与分类及工具选择、政策监测的方式及技术;了解: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政策监测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测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1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1)政策问题的特性1.政策问题的性质2.目标团体行为的多样性3.目标团体人数4.目标团体行为需要调适量p 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p 复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p 全国性的政策局部性的政策;p 高层级的政策低层级的政策;p 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p 种类多种类少p 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p 人数多人数少;目标不明确明确p 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p 调试量大调试量小2)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2.政策的具体明确性3.政策资源的充足性4.政策上安排执行机关与人员政策的正确性: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政策具体明确性: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政策资源的充足性: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3)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的服从2.执行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态度3.执行机关的特性4.机关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5.政策监督6.政策环境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目标团体是指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团体的态度。 目标团体顺从、接受政策与否意味着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目标团体只部分接受政策,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 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 政策执行者应当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政策执行应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负责的工作态度 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政策任务的完成 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 沟通:纵向沟通,横向沟通,执行者与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 协调:执行机构内部的协调、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执行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协调 政策环境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2. 政策工具的分类3 基本政策工具1.) 民营化:民营化可以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 它往往指所有权的转移,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方承包或出售给私方”,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营企业。u 优点:l 促进管理者成本降低,提高质量l 获得资金新来源l 减少政府直接行为u 缺点:l 政府丧失对实施公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l 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角色消退l 对私人部门管理控制不易2). 用者付费: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用者付费经常被用于控制负的外部性。优点:1)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导致的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提高社会公平2)通过付费制,促进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3)客观上,付费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财政危机缺点:1)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2)不能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3)管理成本高且繁杂3). 管制与放松管制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放松管制,就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价格和市场进入的管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有更多的自主权。u 管制优点:所需信息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低,效果直接,适用于危机处理工具缺点:扭曲自愿性和私人活动,导致经济无效率,不利于革新和技术进步,缺少灵活性4). 内部市场最大特点是将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政府部门人为地划分为生产者和购买者两方,这样在政府组织内部就产生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一个政府可以雇佣或付费给其他政府以提供公共服务。5). 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企业流程再造技术6) 社区治理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在社区内通过建立各种服务机构,对特定人群实行社区照顾。优点:不花或很少花政府的钱调动公民积极参与缺点: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虚弱无力,往往作为辅助工具使用。7) 个人与家庭l 在任何社会中,家庭和个人都提供了无数的物品与服务,政府也往往有意识来扩展它们在达成政策目标上的作用。l 优缺点:虽能减轻政府负担,但仅为辅助工具。8) 志愿者组织l 志愿者组织提供某些社会服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免受国家强制力和经济利益分配的约束。l 优缺点:l 创造性迅速确认并满足需求能力强;减轻政府负担l 应用范围有限,容易退化。9)信息与规劝信息传播是一种消极性的工具。它由政府向个人、公司及社会发布或提供信息,以期待所期望的行为发生。规劝是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事,即力求改变被说服者的偏好和行动,而不只是发布信息而期待所要求的行为发生。10)补贴补贴是指各种由政府或政府指导的机构给个人、公司及其社会团体的财政转移形式,目标是让得到资助者采取政府所希望发生的行为。补贴的形式:拨款、税收减免和担保书等4政策工具的选择1) 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1)政策目标 1)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 2)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 3)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转变(2)工具特性: 1)每种工具都有其自身优缺点 2)不同工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3)工具应用的背景 1)执行组织 2)目标团体 3)其他工具 4)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4)以前的工具选择 1)工具已内化为组织的执行路线 2)与其他工具或执行活动交织在一起(5)意识形态5创造性地执行政策的问题(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要求 所谓原则性,是指执行政策必须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去做,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现政策目标。 所谓灵活性原则,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精神和保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使政策目标得到真正实现。灵活性的核心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是要把政策的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的界限。(2)政策的灵活变通1)含义:政策变通是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的方法。2)政策变通的正确形式求神似,去形似3)如何做到正确、合理的政策变通。 了解上情+摸清下情+上下情有机结合。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还要注意两点: 充分考虑政策的社会承受能力,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在贯彻执行的方法、步骤和程度上要有所区别勇于创造地解决执行政策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根据生产力标准制定过去没有而又符合实际的新政策6. 政策监测的定义(1)政策监测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2) 政策监测的种类1)事前监测:在政策实施前来预测未来的政策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与预订政策目标不一致的各种问题,采取措施加以预防。2)事中监测: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实施同步监测,记录政策实施的变化,评估执行的效果。3)事后监测:在一项政策活动过程结束之后,把政策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既定的目标、要求和原则等做比较,找出并纠正偏差和失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7政策监测的地位和作用邓恩:“政策监测在政策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政策监测的作用:1)监察:监测有助于确定项目执行者、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展开行动。2)审计:监测有助于确定原来计划安排的资源是否真正各就其位。3)核算:监测的信息有助于对大范围公共政策和项目执行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变化进行核算。4)解释:监测可以提供关于公共政策和项目结果出现异变的原因的信息。8政策监测的方式及技术1. 社会系统核算:主要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