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7836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 导论 第一节 概述1、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2、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第2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基本观点: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v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 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 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2、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v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 乳儿期(1个月1岁) 婴儿期(1岁3岁) 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童年中期(6岁11、12岁) 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3、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 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5、 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6、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印刻”或“早期学习”; 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第3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1、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是诞生2、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早期: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美国儿童心里学之父”,“复演说”,问卷法,第一步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v 特点: 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 佛洛依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偏爱实验室研究。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建立了结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或发生认识论); 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突出生物学特征和内环境提供经验的相互作用) 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 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与社会实践。3、 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陈鹤琴: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之研究(日记法) 智志贤:以马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最初尝试儿童心理学v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两个显著特点:社会学发展和社会化研究开始提到重要位置;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第4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 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最突出优点:时间短,取样大,更具代表性。2、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个体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同时,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3、 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好处:可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第2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1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1、 染色体、DNA和基因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3、 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4、 蛋白质的合成5、 显性和隐性基因6、 遗传疾病 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1、 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组织和分化前期; 2、胚胎期(28周)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发展最快,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 3、胎儿期(第3个月)器官和功能分化期。2、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 2、孕妇的疾病(头3个月,致畸); 3、药物(畸胎); 4、辐射(基因突变、染色体被破坏); 5、孕妇的情绪(清心养性,避免七情)。第3节 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 身体的发展波浪式: 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青春发育期开始(男:1315岁,女: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1、 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两个高峰:出生后第1、2年;青春发育期。 身高=实龄*5+80(2岁后) 体重=实龄*2+8(1岁后) 男女发育曲线两次交叉:910岁,女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1416岁,男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2、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个体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 正常的发展遵循两个原则:头尾原则、远近原则。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和神经系统 1、脑重量的增加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出生后闹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脑电波的测量和分析是揭示心理现象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儿童脑的发展成熟问题是研究儿童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 4、脑的反射活的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强直的颈反射(吃奶最佳姿势)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第4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1、 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头,躯干,脚。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2、由远及近(身体中部向四肢)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1、头部 眼肌控制出生初期 反射性微笑 2、躯干部(主要动作:翻身和坐) 3、手臂和手 4、腿和脚 5、动作技能(学前期最佳时期)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3、 动作发展的训练生理成熟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格赛尔:“成熟学习”原则。成熟时学习或训练的基础) 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第二编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第3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1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1、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回答两个问题: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 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这种区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1、 反射行为;2、 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3、 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 视觉偏爱。2、 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三种方法:视觉偏爱法; 视动眼球震颤法; 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4、颜色视觉 辨别颜色法:视觉偏爱法; 记录脑电活动; 去习惯化; 配色法。3、 听觉的发展(12、13岁以前一直增长,成年后能力逐渐降低)4、 嗅觉(灵敏的嗅觉可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 第2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1、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4、5岁儿童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7、8岁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两者尚未连结;8、9岁部分与整体的统一。2、 对色、形两维的感知3岁形状抽象(优势);4岁颜色抽象;6岁后同一抽象3、 空间知觉1、 形状知觉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的偏爱出生的; 婴都对有团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喜欢看清晰图像;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喜欢注视曲线,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同心圆。2、 大小知觉(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即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3、 深度知觉4、 方位知觉(方向定位)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三阶段:57: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比较灵活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4、 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相对性,主观性)儿童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认知时序的相对性。5、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期的4个方面:观察的目的性(幼儿初期不能,中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 持续性(学前初期儿童时间短,易转移注意对象); 细致性(小班儿童只注意表面); 概括性(小班儿童观察概括性不强)。v 比纳:儿童观察图画能力三阶段:列举阶段(36岁); 描述对象阶段(714岁); 解释对象阶段(15岁起)。v 我国丁祖荫(4阶段):认识“个别对象”; 认识“空间联系”; 认识“因果联系”; 认识“对象总体”.v 冲动型,沉思型;图形配对测验,触觉视觉配对测验。v 卡根:冲动型,反省型。v 儿童观察力发展大致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 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认知(认识)广义:指人的认识活动。 狭义:思维或记忆。研究认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心理学对认知的探索手2种理论的影响: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信息加工理论(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各方面)。第1节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1、 皮亚杰简介瑞士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他的心理学又可称为:发生认识论)2、 思维(认识)的起源 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论) 人的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3、 思维的结构 定义: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动作的或概念的; 组织的结果:结构。 格式认知结构组织,最基的本单元。 运算 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运算: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4、 思维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适应(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机能的恒定性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紧密联系,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2、 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v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管歪曲事实; 顺应占优势:模仿,照搬; 两者均衡时:称为“平衡”。v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v 同化、顺应、平衡贯穿人一生。第2节 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一、感知运动期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2、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期;3、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期;4、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5、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6、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期。 显著特征: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yoga“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标志:感知动作期结束,新阶段开始。v 皮亚杰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建立)标志儿童已经把主客体分化开,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动作无目的,无意识目的性明显)。2、 前运算时期(27岁)1、前概念(具体的、动作的)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的产生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阶段。 思维主要特征: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左右。(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将到来。 另一特点:自我中心。3、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运算含义: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可逆动作; 守恒性;(在变幻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守恒图式。守恒的形成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指标。) 系统性(皮亚杰运算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就是平衡的突然产生。)显著特点: 获得了守恒性(守恒获得|具体运算阶段出现标志:可逆性的出现) 群集结构的形成(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 群集运算: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4、 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产生四元群结构和组合运算结构,后整合为“结构整体:儿童思维发展最高形式。5、 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相互作用论:有辩证法因素,强调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第一次最为详尽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作了宝贵贡献; 深受机能主义影响,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语言的作用; 大量引进生物学、数理逻辑语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晦涩难懂,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 研究方法有缺陷。临床法混淆变量因素,影响结果真实性; 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抽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形式思维阶段并非思维最高阶段(新阶段,辩证运算或后形式运算阶段:(特征:A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B接受矛盾C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5章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1节 认知单元1、 图式定义: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脚本:具体事件的图式。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2、 映像 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3、 概念或范畴定义: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表征。语言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符号概念随年龄变化:定义概念的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承认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 在四位时能更有效使用符号概念; 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4、 判断定义: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题。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第2节 信息加工过程1、 信息加工阶段1、感觉登陆(感觉贮存) 信息加工第一步对感觉信号的觉察。 尼赛尔肖像式记忆:视觉记忆; 听觉记忆。2、 注意 正常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 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善。3、 知觉 定义:对感觉次级贷察觉、识别和解释。4、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暂时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记忆)核心加工单位 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信息块短时记忆的单位,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局限性:一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 信息衰退速率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5、 长时记忆 首因效应长期记忆; 近因效应短时记忆。3、 短时记忆(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和长时记忆(几乎完全由代码的变化及提取策略的变化)的变化1、复述2、组织(即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3、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4、信息加工水平 复述的类型直接影响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信息的数量。5、 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4、 记忆测量 1、再认(强)能识别一个客体; 2、重组(弱)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 3、回忆(弱)更为复杂的记忆呈现v 自我回忆、检查能增加儿童会议的信息。5、 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得到认识和控制力)v 元记忆儿童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种。v 元认知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执行过程) 1、计划第一步:阐明问题。最重要环节提出正确问题; 2激活人之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v 元认知发展的好的儿童比未发展好的儿童更能有效使用自己的能力。 第6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语音、语法、语义)的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第1节 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产生、理解)1、 语言产生的准备1、反射性发声阶段婴儿独立呼吸的标志最初的哭(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或者是由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对任何在身体上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2、 牙牙语阶段(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2、 语言理解的准备期 1、语音知觉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具有语音范畴知觉在理解语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 语词理解(能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不能说出词。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被动性语言。主动性语言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1岁左右) 第2节 语言发展期1、 语音的发展定义:语言的声音。儿童是语音获得的主动参加者。改变与选择:改变包括替代、同化和删除; 选择包括避免发某个音和倾向发某个音。2、 词义的发展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1、 普通名词 克拉克:扩张以物体的外部特征为根据,知觉在词义掌握中起重要作用。 纳尔逊:扩张以物体的动作和功能为根据。 儿童: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 用旧的形式表达新的意义; 以比喻方式表达词义; 缩小词的使用范围。2、 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从特征到复杂特征; 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 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势; 国内外对儿童获得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空间维度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等)的获得有一定的顺序; 成对的两个形容词不一定同时获得; 儿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维度形容词的混淆。3、 时间词 表示时间阶段的词; 表示时间次序的词。4、 空间方位词(先理解,后获得)5、 指示代词 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换而转换。6、 人称代词(具有明显的相对性)7、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按表示事物单位物量词(个体、临时、集合量词等),表示动作单位动量词。 运用:普遍化,多样化。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3、 句子的发展1、 句子的产生 不完整句。 单词句(特点:A动作紧密结合;B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C词性不确定; 电报句(双词或三词组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布朗;双词句A指谓形式; B关系形式。 完整句。 简单句 复杂句A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 B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充当主谓结构中主语的递系句; C三类句子结构中第一、第二类的出现频率较高。 复合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联合复合句并列复句、连贯复句、补充复句; 主从复合句v 儿童话语发展特点: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善,从松散到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2、 句子的理解 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理解策略: 事件可能性策略; 词序策略; 非语言策略。4、 语用技能的发展(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韦尔曼、普莱尔:(儿童已表现出巧妙地交流能力): 他们对有效交流具有决定意义的情景很敏感; 儿童能知觉到交流情境的困难并对谈话作出相应的调整; 儿童能根据听着的反馈对谈话做适当的调整。2、 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第3节 语言获得的理论1、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1、模仿说: 阿尔波特: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乔姆斯基:批判行为主义论,强调儿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者们(模仿对儿童语言获得的作用探究发现): 若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 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 怀特斯特选择性模仿: 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2、 强化说 斯金纳: 言语行为(两个主要论点) 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谚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特点: 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强化依随的程度是渐进的 批评:非实际观察,从低级动物而来的类比; 强化若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意味着儿童语言发展中不会出现突变,这无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力的事实。2、 先天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内就能完成; 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 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愈发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评价:在方法论上是思辨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 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一下子”就能获得成人语言;实验表明,儿童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非成人语言派生而来; 先天能力说从另一个极端否定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创造性。2、 自然成熟说 勒納伯格:赞成先天决定论,但理论基础和乔姆斯基不同):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与演绎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211、12岁) 大脑的单侧化也在关键期内出现。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作用论(皮亚杰)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自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社会相互作用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选择性模仿可能是语言获得的重要模式。 语言发展必须以一般的认识发展为基础,但语言能力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两者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和单向的。第7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第1节 智力的一般理论1、 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桑戴克:智力表现为学习 速度和效率;是一种适当反应能力。 斯腾:一般智力就是有机体对于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 韦克勒斯:(较全面定义)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2、 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比纳:智力三要素善于判断、理解、推理; 三个特性:方向性、目的性、批判性。 推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斯皮尔曼:假设智力有三种品质:对经验的理解、分析关系、推断相关联事物的心理能力。 斯托达德:智力是从事艰难、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活动以及集中精力、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我国吴天敏:四个范畴针对性、广扩性、深入性、灵活性。2、 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因素分析 是一种统计程序。智力因素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因素负荷 每一个因素对于不同的分测验,其贡献称为因素负荷。 作用:达到简化现象,发现规律目的。1、 二因素说 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体现二因素说的智力结构理论。 2、多因素说 赛斯顿:(基本智能) 言语理解、词的流畅、计数、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推理。彼此相关。此外还有 次级一般因素。 群因 一般因素理论。 斯皮尔曼:后来修改二因素说,承认群因的存在。 一般因素群因理论。 群因即特殊因素(S)的相同部分。3、 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二因素与群因素的结合)3、 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测量流体智力因素的测验文化均等测验)晶体智力: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传统智力测验的主要组成因素)4、 吉尔福德的三维结构模式第一维:过程(智力实现的过程或方式);第二维:内容(智力操作对象);第三维:成果(智力实现的结果或产物)。第2节 智力测验1、 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1、测验项目的选择(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智力的理论); 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3、常模的制定(广义的标准化,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 4、测验的信度(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 种类: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 5、测验的效度 (如一个测验真正能准确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东西,这个测验就谓之有效,或说这个测验效度高) 效度:内容效度(取样的代表性)、结构效度(智力的结构与测验的测值对应的程度问题)、准则关联效度(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以测验分数和效度准则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 同时效度(测验资料是现存的);通常与心理特质的评估与诊断有关。 预测效度。v 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是评价一个编制好的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指标。v 一般,信度系数不宜低于0.9,效度系数在0.40.7之间。2、 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量表 智力测验常模量表首创者比纳、西蒙; 特点: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的排列由浅而深 1908年修订要点:增加测验项目为59个; 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产生智力年龄MA)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 推孟(贡献):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从而增加了量表的信度; 扩充成人组 测验: 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作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求商公式:智力商数(IQ)= 智力年龄(MA) *100 实足年龄(CA)3、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韦氏量表主要特点: 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WISCR测图简介4、婴儿的智力测验 测量婴儿智力困难原因:婴儿没有掌握语言; 婴儿的行为范围有限; 主试无法控制他们的动机。 格赛尔发展程序表:动作行为;适应行为;语言行为;个人以及与人们交往的行为。 北里婴儿发展量表。第3节 智力的发展、变化1、 智力的成长曲线(人类智力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 智商的稳定性问题(4岁,关键期)1、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离不开年龄维度;2、如何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发展;3、因素数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盖雷特分化理论)4、因素比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既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个体能力倾向及发展形成的深刻原因)霍夫斯特:第一因素,“感知运动灵活性”; 第二因素“持久性“ 个体差异的主要标志; 符号操作或纯粹抽象行为。 趋势:随年龄增长,更复杂、高级的因素是导致智力个体差异的更重要的因素。5、在一定因素结构中,因素内容岁年龄变化而变化; 麦卡尔儿童智力发展5阶段。v 综上:承认既有一般因素又有多种不同性质的群因素,并且承认它们可能存在的发展转化。同时需更多的实验证据和更合理的途径来检验、协调发展这些智力因素理论。4、 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1、智商的稳定性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聚合式,发散式,交叉式,6岁为转折点) 一个人智商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经历下有着相对稳定性。 智商是相对稳定的,智力是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2、 智商的分布与智力的分类。(推孟,9类;韦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 两极端儿童:智力优异: 心理与身体特征; 在游戏方面; 家庭背景、性别、出生次序; 成人对智力优异儿童的态度所产生的的影响 智力程度; 社会适应。第三编 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8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第1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1、 情绪的组成部分1、情境(引起情绪的刺激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2、身体状态(躯体、神经和生化变化);3、情绪表现(脸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发音);4、情绪体验(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的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2、 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愉快情绪反应(生理需要的满足); 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生理需要尚未满足).2、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对婴儿而言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社会性参照现象)。3、 婴儿的微笑(第一个社会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或内源性微笑(嘴的微笑普莱尔);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标志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的开始);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 婴儿的害怕(程度是年龄而定)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获得。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达法则”。观察和模仿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2、 知识再认理论(将儿童看作一个信息加工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影响输入的刺激。)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心理映像被称为图式。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第3节 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1、 害怕的发展1、 怯生 定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的害怕反应。v 它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普遍存在的。Tv 怯生不是突发的,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影响怯生的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只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脸部特征是婴儿是否害怕的重要线索); 陌生人的特点 抚养着的多少; 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由对外部刺激等害怕转为对想象中的遇见潜在的害怕)。2、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对抗性条件作用 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的积极地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2、系统脱敏法 在身体放松状态下,安排患者逐渐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 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地减少害怕的程度。 4、认知疗法(关键:帮助儿童根据事实去分析他的想法与现实的差异。)3、 害怕的预防(父母适当的教育方法)4、 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外化综合症、内化综合症) 1、沮丧; 2、社会退缩(缺乏社会认知能力); 3、焦虑反应; 4、青少年抑郁症(缺乏感情,空虚;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 第4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1、 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有意识的、概括的道德情感)v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道德感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v 1岁:最简单的同情感; 2、3岁:简单的道德感,出现最初的爱与恨此时到的情绪完全取决于成人的表情、动作和声调。v 先幼儿期:道德感开始萌芽。v 转变: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转变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v 培养儿童道德感注意点: 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 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深化。2、 理智感的发展(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v 理智感:与认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v 幼儿存在:疑问期;“破坏”行为。v 培养儿童理智感注意点: 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去探索创造; 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成功,及时表扬,尽量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人物与要求要切合实际,要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三、美感的发展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特点:仍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 真实感儿童情绪发展大致趋势:表现形式:外显到内隐; 控制能力:冲动到自制; 引起的动因: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 表达内容;生理需求到社会性需求。v 良好情绪特征: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情绪稳定; 能控制情绪冲动; 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 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第9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第1节 儿童个性发展理论1、 佛洛依德的心理性欲理论1、 人格结构的形成(伊底、自我、超我。0 伊底:生物成分(人格初始面。佛洛依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 自我:心理成分(介于现实与伊底。作用:满足伊底的本能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伊底的冲动); 超我(良心):社会成分(一种监督的自我,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2、 人格的发展阶段 (性)本能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里必多: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这种力量称为里必多。(发展过程会遇到两种危险:固着和倒退) 性感带: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区域。 佛洛依德根据里必多发展经过的“性感区”不同,将里必多分为5个阶段: 口唇期(吸允、咀嚼、吞咽、咬等获得性满足); 肛门期; 性器期(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在佛洛依德理论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5、6岁最大特点:对性缺乏兴趣); 生殖期(1220岁,最重要任务: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v 儿童采用的防卫措施: 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 采取禁欲主义、企图挡住可能引起快感的一切活动,而用精疲力尽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试图把性的问题转移到高度抽象的智力活动。 3、 简评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最为的创设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部分:伊底、自我、超我。三者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间的矛盾斗争。通过这些斗争的描述使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把人格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或无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贡献; 佛洛依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把性的作用强调至不恰当的程度,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谬误; 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其中有些重要理论观点已被一些研究否定。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仍发展阶段理论与佛洛依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佛洛依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智商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佛洛依德: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