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5833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76608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583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583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583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让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学生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健康的、热烈的心理体验,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整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关键词:德育、道德、班级管理、自我体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德育教育以多种多样的手段和途径彰显塑造心灵的无穷魅力。目前,班级管理之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班级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班级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德育教育的开展是一门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去不断探索的一门艺术。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统帅。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一、德育的重要内容(一)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极左的思维,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的共性。其结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码的道德规范的丧失。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规则。文明行为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 因此,基本道德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要管理好一个班集体,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二)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集体主义教育必须要养成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愿为集体和同学服务;学生对集体要有责任感与荣誉感;发展同学间的友谊,促进同学间的团结。我国现在的小学生许多人是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他们健康和幸福成长的重要途径。 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爱国主义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表现是自觉维护民主与法制。所以法制意识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渗透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是每个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级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三)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小学德育在处理这一方面内容时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年龄和发展的实际决定着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地完成启蒙和奠基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的任务。第二,采用适当形式开展这一教育不等于完全否定这方面的教育。适当地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二、现代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及班级管理的现状现代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所以根植于这一阶段的道德也带有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沉积出了许多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经过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延续了下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容易强化人们的金钱和财富意识,产生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也容易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观的盛行和以权谋私,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受到削弱。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其道德结构出现调整期的动荡是正常的。而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果哪一种道德对他们的刺激更强烈,他们就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这是不是透露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担负着“扶植社会良知”重任的德育教育还存在某些缺失呢?如今的学校德育的确有些不足。我们的德育曾经有非常好的经验和优势,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社会上屡禁不绝的造假、贩假、腐败等等问题冲击着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是学校德育教学本身流于“高大全”、流于形式,往往是说得太多、拔得太高,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就出现明显落差。另外,网络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冲击和改变着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为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每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当代信息社会技术也不例外,它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方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张上天入地的网络,正义、美德、邪恶与丑陋充斥其间,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全都有赖于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否则,在鱼龙混杂的网络道德情境中,青少年难免会陷入道德的迷茫。然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并非是天生的本能,它主要源自于教育引导和青少年的生活选择。长期以来,小学生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管理,班级管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并且忽视学生在道德品德方面的培养,其具体表现在:(1)停留于传统式管理。传统管理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少在德、体、美方面的教育,语文数学占用德育教育课现象严重,学生的成绩直接与考试成绩挂钩,缺少德育方面的考核。(2)满足于胁迫式管教,缺少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目前,农村小学大多实行日常行为规范分数量化措施,并且和学生操行评定、先进班体的评比挂钩,这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即使是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也只得忍气就范。学生提出的新点子,也常被拒之门外。(3)采取家长式看管,但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寸步不离,在这种严格的看管之下,学校风平浪静,学生安然无恙,但有得必有失,学生在缺乏交流时,容易缺少集体观念,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三、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在班级管理的作用及地位(一)德育的重要性1、通过德育教育学生明是非,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2、促进自我的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教师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3、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快乐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快乐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快乐,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4、使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与老师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体。当今学生的越来越有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坚持个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正确关系的体现。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二)、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1、德育工作能深入人心、塑造学生健康心灵育人大于教书。在成才之前必须先成人。开学至今,我几乎每个大周都会利用不同时机或班内的一些现象进行各式各样的德育班会,或一节课或十来分钟,例:(1)从嘘寒问暖到互相帮助,从借铅笔小刀到两个人因为某个问题而争执不下等生活琐事的言行举止中进行礼貌教育,生活中处处体现的礼貌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质。(2)从励志书籍和文章中教育学生,每当在读者和其他的书籍上看到好文章,我也会分期、分段给学生进行人文、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抓住班内、学生内、社会上普通而典型的事例,让学生时时、处处感觉到自己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有素质和修养,以赢得别人的尊重。2、德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情感。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德育就是让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在互助,互爱,互敬中一起进步。分析当前的德育问题、教育怪现象、德育的重要性不难让人明白,班级管理中要及时并长期的进行品德教育,这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四、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贯穿德育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德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让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学生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健康的、热烈的心理体验,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贯穿德育,把管理和育人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以下谈谈我的几点认识:(一)应加强对学生的疏通引导新世纪的德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汇、思想的碰撞和意义的分享如此德育,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分享。作为教师去发现或者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赞赏,予以放大,多加表扬,因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尽可能地多一些和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与他们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开展活动,一同玩些游戏,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分担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分享他们成功后的喜悦,等等。惟其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才可能相互吸引、接近、碰撞、吸纳、融合,到达诗意的理想境地,共同享受诗意的生活,共同开创美好的人生。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主要可通过谈话方式来进行,这是平时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班主任谈话的时候,要选择在对象心平气和时进行。当学生的思想比较固执,一时难以说服时,班主任可以暂缓谈话,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等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后,再继续谈;或者当学生对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有某种偏见或成见时,采取“暂移接触法”,即改由一位最受他尊重或者平时和他关系最好的人,先进行辅助性的谈话,等时机成熟了,再由班主任出面谈话。如我班学生周某在数学课上与徐老师对峙起来,险些酿成斗殴的情势。我知道后,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火气怎么这么大?他气愤地说:“徐老师说我没做作业,可是我这次的确是做了,可他不相信我,硬说我不做作业,还嘴凶。我不服气,就和他争了起来。”了解这个情况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以前是否有过没做数学作业,他承认是有几次。我说:“这就对了,不然老师怎么会误会你呢?你先回教室想想,等想清楚了,再来找我。”放学后,他主动进办公室,承认了自己过去不做作业的错误,同时要我和徐老师讲一讲,不要乱批评人。后来我对双方做了思想工作,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同时加强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由此看来,通过对学生的疏通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比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二)让学生自我体验德育的过程,离不开在实践中的体验,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超越。1、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体验,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淀,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将德育目标内化成基本素质。2、拓宽体验途径,可以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到大自然等各个方面,诱导启发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学会一种本领”。3、要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如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自由的氛围。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体系。因为现代价值是多元化的,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个性化的,同时,他们对同一活动的参悟能力亦存有差异,所以,不宜以同一个标准衡量各具个性的主体。只有在如此良好的体验环境中,学生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健康的、热烈的心理体验。(三)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家杜威说过:“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要求的所谓德育,自然不能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所得到的,只能是厌烦、排斥,要真正解决德育实效不容乐观的问题,必须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学生的生活,让德育存在于新鲜丰富的生活中,回归于学生精彩真实的生活里。目前的思想品德课讲述了不少有关道德、品德方面的内容,也记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理,学生们会普遍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而往往忽视了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教师就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强化人格的表率作用:地上有些纸团,弯一下腰,伸一下手,或者请大家一起动手拾;早晨到校时,有学生“昂首挺胸”,旁若无人地往教室里走,教师可以善意地、真诚地招呼一声:“同学,早上好!”这些虽是很细小的举止言行,但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感染着学生的灵魂,自然地促成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综全文所述,德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是新时期的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在注重多与学生沟通、引导自主体验、注重回归生活等诸多方面悉心研究,大胆探索,使德育如和煦春风,吹开学生的心扉;似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参考文献:德育与班级管理,檀传宝,高等教育出版社。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乔建中,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谌启标,王晞,福建教育出版社。把班级还给学生,郑立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