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爱护胃和肠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7347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爱护胃和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爱护胃和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爱护胃和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14、爱护胃和肠学科小学科学学段: 中年级年级四年级相关领域 科学 生命世界教材书名:科学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李东艳平谷区第八小学13269377299讲课者李东艳平谷区第八小学13269377299指导者王灵华北京平谷教科研中心13661120656课件制作者李东艳平谷区第八小学13269377299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我设计实施了本课,力求通过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孩子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发展孩子的学习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依据:1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学习方式强调探究的过程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应以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出发点;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课从学生已有对人的消化过程的认识出发,教师和同伴共同建构消化过程的概念,其间学生对消化过程原有认识或更正或加深或替换,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生命的意义。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种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此课教学将消化系统保健始终贯穿在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是简单采取告诫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针对各教学环节特点把保健意识和方法渗透于无形之中。例如:通过孩子们课上模拟胃的蠕动感受胃的辛劳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保护胃的想法。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爱护胃和肠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人体保健单元中一课。本单元本课内容属于生命世界范畴,本课属于健康生活、生理与健康分部分。要求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本课中关于胃和肠的形态与功能还可以渗透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这一理念。总之要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2、学生情况:本教学设计将在密云季庄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中实施。经初步接触了解感觉到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本班整体表现活跃,只是在课堂秩序上需要加以指导规范。再有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该班学生科学常识缺乏,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这一点是要在课上重点培养。知识层次上他们对消化系统知识了解很少,在课前的猜想画“食物在身体内旅行”图中,显现出他们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位置样子了解都很少甚至是错误的。3.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馒头、放大镜、一次性手套、消化系统图、人体半身模型、器官实物。教学工具:胃内消化片段、整体消化过程、口腔消化过程、肠内消化过程。学生准备:了解询问正确的消化过程知识、保健常识。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目标1知道胃和肠在人体的位置,知道人体的消化过程。2了解胃和肠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胃和肠在人体内的位置,了解人体消化的简单过程教学难点:1.学生能在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找到胃和肠等消化器官。2.学生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探究成果。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吃早饭了么?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人要保持健康的身体,需要不断从这些食物中获得营养。食物在身体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才变成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成分。这节课一起来研究。2.课前大家对食物旅行的过程画了一幅图。通过调查发现有16人认为食物首先经过口腔。也有22人是这样认为的。杜欣锐、李正阳、王欣为什么没画口腔?3.讲述:看来越是平常的越被忽略掉,在人的消化过程中口腔起了很重要作用呢。不信就来体验。学习新课(一)认识口腔在消化中的重要作用1活动:每个人要慢慢咀嚼吃下馒头,边吃边想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汇报并板书:口腔-咀嚼、初步消化【反思】表达和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法别人,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本阶段教师组织的汇报讨论重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力求让孩子使用科学语言表达。但是课上孩子们表达不够科学时教会死没有及时题型学生用科学语言表述。2认识食道:看大家的猜想中全都画了一根管道,这根输送食物的管道叫食道。看他们画的食道,你发现什么?自己摸脖子部分,摸到一根管子是气管,在气管后面才是食道,在咽部食道和气管是相通的。每个人的身高不同食道长短也不同,像老师这样身高的人食道大约这么长,你们的就稍微短一些。(模拟食道长度)因此在吃饭时要注意?板书:食道-输送(二)指导认识胃的位置及消化过程。1.谈话:馒头由食道到哪里了去了呢?看!(前侧图) 邓可心说说你的想法。全班有33名同学都是这么想的。只有5人有不同看法,看!张浩然、崔雪妍、武晨元、李岩谁来说一说自己不同的想法,是这样吗?请看消化系统图。 【反思】基于前概念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充分的说想法,并引起更多孩子的争论,在不同认知的争论中正确概念逐渐建立,而不是通过教师出示的消化系统图进行概念确立。因此,此阶段教师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没有让更多的孩子互相争论。板书:胃。2、学生对胃不同前概念:再来看看大家画的胃,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你觉得他们画的胃样子准确吗?生谈胃的认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不同)【意图】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始终抓住孩子的前测消化系统图来引导来教学,力求通过孩子原有概念和新概念的冲突来引起认知冲突,达到概念建构的过程。3谈话:胃在身体的哪里?它的形状、大小怎样?又有哪些功能?小组谈论寻找答案。借助学习资料形成小组意见后汇报,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几点进行汇报。4、小组讨论:胃的样子功能?师生交流: 形状像大袋子可以储存食物肌肉厚-为什么胃要长成肌肉这么厚,里面后有褶皱?-蠕动-为什么要不停的蠕动?(磨碎食物、挤压)-食物变成食糜-挤压食糜 胃液-胃内还会分泌胃液用于消化分解蛋白质(视频:胃液分解瘦肉)5、生总结胃的功能:胃-储存、进一步消化【意图】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此时学生需要将原有知识和同伴交流共享,需要得到大家的肯定,并且教师要求各组形成小组意见再汇报,这就是小组的成果,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鼓励学生正式在全体同学面前作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可以模仿科学家做科学报告那样,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使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所见、所想。6、模拟胃蠕动体会胃的辛劳:导引:把双手放在腹腔上部偏左位置,这就是胃。摸一摸感受它的存在。双手合拢从上到下动起来,模拟胃的蠕动。为什么不动了?你们知道吗我国13亿人口中有3亿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胃病,很多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胃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胃呢?要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贪吃过热过凉的食物,不要贪酒。(三)指导认识肠的样子和功能1、谈话:呀!你们对胃太好了,那里的食物都不想出去了。一直呆在胃里面吧!行吗?你觉得下一站会是哪里呢?2、前测:看、李婉晴、高金龙、熊雨轩我们有26名认为胃和大肠连接,说说你们的想法。另外3名同学的想法不同,彭子怡、胡泽宇、周欣欣说你们的想法。3、讲述: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大家来看看人体消化系统标本。看到胃和细长的小肠连接着之后进入大肠。板贴:小肠大肠4、分组探究小肠结构功能:(1)观察要求:猪结构和人类似,准备猪小肠各1米,事前经过严格消毒很卫生。一头翻过来观察里面样子一头没翻看外面样子,可以用放大镜这样观察。观察完后将工具放好。接下来填写记录单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资料单。最先完成的两个组来汇报。5、汇报交流:估计:小肠在腹部下部。小肠很长-加大吸收营养面积小肠绒毛-更易吸收营养6.讲解:小肠是食物消化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板书: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糜在肠内停留大约812小时的时间。小肠靠自身的蠕动和分泌肠液和来自肝胆胰的消化液来消化吸收食糜中的营养物质,大肠部分主要吸收水分,剩下的残渣排出体外。补充板书:肝胆胰7.小结:现在整个消化过程完成,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胆胰这些器官叫做消化器官。口腔到肛门的通道叫做消化道。【意图】在成人适当的帮助下,儿童常常可以完成他肚子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要经常根据儿童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来帮助儿童。本阶段教师提供有结构并且准备好一头翻过来的小肠一米,放大镜、手套,这些材料为孩子的探究提供了“脚手架”。经过课上的实施,教师准备虽充分但是给学生探究前的介绍准备不好,致使孩子的探究目的性不强。(四)整体认识消化过程用实际行动爱护胃和肠1.完整消化过程视频播放:2谈话:现在你来谈一谈自己现在的感受?这些是我们的消化器官,其中胃和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要爱护自己的消化器官。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14、爱护胃和肠 3.修改前测卷:4.课堂小结:关于我们身体的秘密还有很多,刚才大家提到的心脏、肺这些器官有哪些功能?课下去找一找答案,我们下节课来研究。意图: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阶段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对知识的修正和补充。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度随时调整教学程序和进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成长。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科学课标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多元化,既能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了多种机会表现他们意识、能力和态度。本课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策略,评价过程中穿插运用自评、互评、师点评几种评价方式。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在这种积极的评价策略下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课堂中坚持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看法。教师针对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做出相应的等级评价并辅以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对概念的评测水平1学生不能明确食物消化的过程。水平2学生知道食物消化的过程,但不能认识到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水平3学生知道食物消化的过程,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能理解到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对探究能力的评测探究的技能水平1水平2水平3观察记录学生需要帮助才能完成观察,没有记录数据的意识。学生能够有目的观察记录,但是缺少细节考虑。学生观察关注细节,记录多样准确。分析和解释学生不能认识到需要进行分析,不能把发现和问题结合分析。学生需要帮助才能完成把发现的现象和探究问题结合考虑作出合理解释。学生能把发现的现象和探究问题相联系并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学生需要帮助才能谈论或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向同伴报告或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能根据发现的性质和听众不同,选择适当的表达形式。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 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韦钰院士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教学指导一书中这样论述: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那种认为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亲历探究活动-“食物在身体内旅行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课下的搜集整理资料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课上汇报交流并参与评议,并有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的意识。课上教师紧紧抓住孩子的前概念,从已有的前概念着手进入探究的问题、从前概念开始引起同伴间的争论、从前概念开始搭建探究的桥梁。例如:学生前侧卷中有70%认为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只有30%有不同想法。教师引导这些同学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理由,而其他学生则以自己的理论或反驳或同意、或补充。在一段时间的争论后正确的概念逐渐明确清晰-食道下面连接胃。那么再来关注这70%的人眼中胃理解,教师出示前测图不同样子的胃。先让学生谈想法之后还是引起争论,在争论中明确探究问题:人体的胃形状、样子、大小、位置怎样?它的功能是什么?之后学生聚焦探究问题深入探究。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促者。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伙伴的指导。在交流认识胃和肠结构和功能的环节中,教师走下讲台与孩子们一起研讨、交流,当学生的汇报出现偏差时先是引导伙伴间的争论修正,最后教师给予指点。在汇报不够完整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讲解,这样的环节设计教师俨然成了学生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们学习起来更轻松了也更自信了。3.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建构主义是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与学习伙伴进行会话、协作,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课是组织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关于消化吸收知识基础之上的活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通过口腔吃东西,但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孩子们甚至成人都没有深入思考过。因此,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咀嚼馒头,边体验边认识,这样的认识不是来得更具体更深刻吗?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前测:每人画一张“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的猜想画,之后学生就带着疑问展开了课下调查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想画知道他们对此部分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本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法,课上教师与学生们一起经历修正自己原有认识的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