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学习资料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6657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资料及参考学习资料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王凤才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俞吾金1、如何构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链第一,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学习之链第二,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宣传之链第三,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主体意识之链第四,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批判之链第五,构建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之链2、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新趋向第一,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念、文化及生产方式,这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隐蔽的特点第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起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第四,军事打击和意识形态相结合,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 3、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第一,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解读,以强化我们意识形态基础理论建设加强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宣传,抵制和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第二,充分凸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以恢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固有价值取向 第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必要的体系重构,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融合力、引导力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意识形态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第五,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4、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政治合法化 、政治动员、政治论证、政治团结。第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第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社会精神支柱、社会水泥、社会解释工具、社会控制器、社会晴雨表、社会反光镜 。5、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参考1、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发布时间:2014-08-29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php?id=23562、秋 石: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3-10-17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php?id=1825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5-01-214、光明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链http:/theory.gmw.cn/2015-03/24/content_15193654.htm5、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 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php?id=1741 2016中国经济形形势与展望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一、2016年国内国际经济格局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判断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首先需要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和考察。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2015年,世界经济维持小幅温和增长,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仍然持续分化。美国经济总体而言稳定复苏,延续了小幅增长的态势,第三季度GDP增速从第二季度的3.9%下降至1.5%,略低于市场预期。欧洲经济在走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正逐步企稳复苏,欧盟和欧元区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4%和0.9%。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5秋季预测中,2015年和2016年欧盟的GDP增速分别为1.9%和2.0%;其中,德国的GDP增速为1.7%和1.9%,法国为1.1%和1.4%,英国为2.5%和2.4%,欧盟对其内部这几个大的经济体均有良好预期。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出现分化,印度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俄罗斯经济和巴西经济则出现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主要经济体2016年的增长预期普遍高于2015年。种种信息表明,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整体将有所好转,特别是考虑到2016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政府不会出台激进的经济政策,这意味着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最为重大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因此,2016年对中国而言是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下着力解决内部经济问题的重要时期。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已经达到难以维系的地步。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在再平衡的进程中,正经历着一系列重要的转变。具体而言,全球经济呈现出以下重要特征:(1)全球经济整体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格局。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全球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下降。尽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国家都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总体而言,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压力之一。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2)全球经济步入产业转型和产业再布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意在让制造业和就业回流。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由于高耗能和高污染性,在日益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着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环境下,逐步被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取代。产业更替伴随着产业的再布局,受到劳动、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部分产业出现重大调整。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二战结束后,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逐渐向价值链的市场、研发两端延伸,而把低附加值、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导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从制造业向知识产权和服务业转移,其制造业开始经历趋势性萎缩。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近40%,到2002年这一比例降至30%,2012年更是跌至17.4%。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非理性消费透支,金融监管不力,失误的货币政策最终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房市泡沫破灭为起点,迅速由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在冲击美国经济的同时,暴露出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弊端:过度金融创新、经济“空心化”、债务驱动型增长、贸易财政双赤字。惨痛的教训使美国经济开始谋求转型,从过度依赖金融和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为此,奥巴马政府一改自由市场理论,积极主动干预,实施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非常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医疗、金融体系改革,能源气候政策调整等举措,把重振制造业,降低失业率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明确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五年出口倍增,降低失业率”等目标;以出口驱动取代消费驱动,通过财政支持,贸易保护等手段重塑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实体制造业。美国的“再工业化”,除促进就业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而更像是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传统制造业中的传统技术红利已开发殆尽。举例来说,在现代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的控制精度已经达到10的负六次方秒,这是一种接近物理极限的数值。技术红利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这一趋势正倒逼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3)中国经济的崛起,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一带一路”战略措施的启动,增大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新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也使得国际经济秩序有了新的变数。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自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六年时间里的发展超乎想象。2015年注定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平凡的一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及外汇交易中支付结算使用占比的上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迅猛发展以及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越来越为其他国家所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六年来取得的关键性和阶段性成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总部设在北京。1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与全球经济大格局相对应,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1)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总体有效需求不足,三期叠加效应之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总体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下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43个月为负。消化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链接: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行业、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2)对外贸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降低, 多年来,外贸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低迷,2015年全球贸易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增速。据介绍,全球有70个主要经济体进口出现负增长,而且这70个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基本下降。今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全球贸易报告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速预计仅为2.8%,可能连续5年低于3%,陷入30多年来增速最糟糕的时期。全球贸易增长低迷,除世界经济不振外,很大程度上还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关。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GTA)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各国正加速实施“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措施。2015年全球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为736个,较上年增加了50%,是此期间实施的促进自由贸易措施的3倍。2016年前四个月实施了150个,而此前每年前四个月的这一数值仅在50-100之间。目前,部分国家实施的贸易歧视性措施主要有:政府补贴、贸易救济、进口关税、政府采购本土化、投资保护、出口鼓励、非关税措施等。案例某汽车制造商:中企制造成本优势输出困难:中国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某海外市场负责人说“我们企业在海外发展多年,从2011年至今,遭遇了隐性的贸易壁垒和多年的反倾销关税。”贸易壁垒导致中国企业制造成本优势的输出变得更加困难。这位负责人说,在南美洲某市场,汽车产业的政策有明显偏向当地制造商的倾向,这是一种无形的贸易壁垒,比如,进口车比当地生产车在增值税税收方面高30%。同时,当地所有的进出口企业都需要一个RADAR进口资质,相应限定进出口额度,获得进口资质的申请过程比较复杂,申请周期需要好几个月,且需要贸易额支撑。他举例称,该公司有好几个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有反倾销的问题,如公司的整车玻璃和喇叭,涉及反倾销惩罚,需要缴纳一些惩罚性的关税,除了正常的关税,玻璃每公斤多收2.26美元,扬声器每公斤多收2.35美元,轮胎每公斤多收2.17美元。2015年1月至10月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有65起,涉案金额58.3亿美元。对外经济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加工贸易比重大幅下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其他低成本国家。(3)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致力于经济的健康平稳转移。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重大产业计划、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开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亚投行、“一带一路”、加强与美英德法的经济合作,全力拓展中国对外发展空间。此外,反腐倡廉逐步深入,加速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努力打造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环境。二、2016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201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市场预期,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符合预期。8月31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报告2016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如是说。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徐绍史介绍,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处在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内,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同期增速前列;在积极推进去产能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动能,工业生产趋于稳定,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3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3.5%,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5%,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和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重要农产品产供销衔接和储备调节及时有效,市场供应总体充裕,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与一季度持平,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时,徐绍史列举了几组数据:坚定不移去产能,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实施,今年化解钢铁产能4500万吨左右、煤炭产能2.5亿吨的任务正在抓紧落实,前7个月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47%和38%。因城施策去库存,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用好住房公积金、释放农民工市民化住房需求等措施化解房地产库存,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5个月减少。积极稳妥去杠杆,发展和规范股权融资,前7个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增长57.1%;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多措并举降成本,打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一般工商业销售电价等政策“组合拳”,促进企业成本下降和利润回升,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9%。突出重点补短板,加大对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投入,前7个月水利、农业和生态环保等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3、与3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众多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沿线国家许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开展铁路项目合作,签订自贸协定(区)等。目前,目前,亚投行已有中国、韩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作为创始成员国的57个国家参加。8月31日在到访的北京表示加拿大决定正式申请加入由中国主导、并已于1月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在七大工业国(G7)之中,没有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将只剩下美国和日本。日本经济新闻网9月1日刊登题为加拿大“背叛”美日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评论文章。 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目前中国已和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一批示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如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一批示范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共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质载体。)取得早期收获,铁路、核电、钢铁等领域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利用外资环境继续改善,自贸试验区试点深入开展,69项经验向全国推广;利用外资规模总体稳定,前7个月实际利用外资771亿美元,增长0.7%。多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与主要经贸伙伴合作继续深化,前7个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8亿美元,增长61.8%。总体上2016上半年中国经济 稳中有好亦有难(1)社会融资数据持续疲软。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48万亿元,同比多增8949亿元。从结构看,2016年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同比高1.8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0.7%,同比高4.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2.9%,同比高2.5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7.8%,同比高7.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6.2%,同比高1.7个百分点,其中银行委托贷款的快速增加和信托贷款的下降,说明市场大额资金仍然保守,风险偏好比较低,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另外有两项还出现了下降,分别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占比-3.9%,同比低4.4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3.1%,同比低13.4个百分点,其中外币贷款与中国进出口持续疲软有关,进出口萎缩必然导致外币贷款下降。另外,近期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降温也是导致外币贷款下降的另一因素,票据融资的下降一方面是监管收紧所致,也说明企业现金流趋紧,短期融资风险增大。(2)国民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4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6.7%,创下了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自2010年以来GDP增长率持续走低,呈现一个明显的下行趋势,从目前看似乎仍未见底。虽然2016年6月,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迹象,但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是,从总需求的视角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态势不断加重。二是,从产业的视角来看,工业仍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之中,尤其是制造业的运行情况依然欠佳。三是,从总价格水平的视角来看,CPI同比涨幅回落且环比为负,PPI同比仍为负且环比由正转负,表明经济回稳势头尚未稳固。四是,从先行指标来看,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将有所减弱,下行压力将有所增强,经济下行趋势在短期内很难被扭转。(3)经济结构调整喜忧参半过去多年粗放式的增长和产业政策的偏差造成了我国经济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钢铁、煤炭、汽车以及一些低端制造业出现了“有供给、无需求”的产能过剩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品质不断提升,一些领域出现“有需求、无供给”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扩大总需求和促进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政策,通过去产能、促产业升级、鼓励创业创新来重新平衡供需结构。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结构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优化。第一,GDP增长在多方面体现出了结构的改善。从三次产业构成看,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分别降到了6.5%和39.4%,而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到了54.1%,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主战场;在需求构成方面,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逐步从投资推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快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二,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钢铁、煤炭、房地产去产能调整取得进展,上半年,原煤、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7%和1.1%,商品房待售面积逐月减少;另一方面,一些薄弱和新兴领域投资增长加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7%和22.5%,远远高于9%的全国投资增长率。第三,虽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但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7%,提高1.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由外商主导的加工贸易模式转变为自主品牌出口创汇模式,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2%,出口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另外,在总体出口下降2.1%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出口逆势增长3.6%,占出口总额的46.6%,继续保持出口的主力地位,充分印证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在总体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投资结构出现恶化的趋势,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3.5%,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点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投资增长率下滑至2.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当前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和国企,民间投资萎靡不振,这必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国进民退”的现象,使我国经济的总体质量和效率下降。另外,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速仅为4.4%,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个百分点,远低于一、三产业增速,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仅为3.3%,创下了十几年来的最低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萎缩以及投资增速的回落预示着实体经济依然复苏乏力,产业“空心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同时,经过多年的货币宽松,6月末,我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M2)达到了149万亿元,上半年同比增长11.8%,货币发行量远超GDP总值,2015年末,我国M2高达139万亿元,是当年GDP(68万亿元)的两倍多(美国此比例仅为0.67),巨额的超发货币流向虚体经济,促生了大量的投机性经济活动,尤其是进一步吹大了房地产的泡沫。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2.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2.36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31%。资金“避实就虚”的现象进一步抽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源泉,不利于总体经济复苏和结构的优化。三、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习近平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1、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7.2%,而经济增长率仅-0.2%,深陷“滞胀”泥淖。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税率过高、限制进入、价格管制等诸多结构性问题。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面临凯恩斯主义“神药”失效,复苏亟待新“药方”。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推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经济回归繁荣,“大稳健”时代来临。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但也提高了美国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债务。但总体看,里根经济学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70-80 年代的英国同样陷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零售价格同比一度飙至25%,GDP 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时英国也面临工会力量庞大、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撒切尔1979 年上任首相后,首先采纳了货币主义的观点,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同时采用供给学派的观点,加速推进国企私有化、减税、废除物价管制等改革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触底反弹,长期稳健增长。经过改革,恶性通胀得到控制,英国经济触底反弹,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率大幅减小。撒切尔的结构化改革被认为“挽救”了英国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顶重点任务。其中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一些外媒认为2009年,中国为了应对上一轮的经济危机,出台政策鼓励一些产业发展,有些产业恰恰也是目前产能过剩比较多的行业,包括钢铁煤炭。对整个经济有拖累,甚至影响到世界经济。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问题,首要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崩溃引发的全球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了全球很多行业出现过剩。比如说原油、页岩油气,美国的库存在不断地增加。比如说铁矿石,澳大利亚铁矿石开采能力已经过剩。比如全球汽车市场也在趋于饱和等等。很多领域很多产业都出现了过剩。单从钢铁行业看,许多国家钢铁产能都面临过剩的问题,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我们统计了一下,看到一些资料,2014年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是73.4%,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73.6%,中国产能利用率与全球的平均水平是相当的。中国的钢铁等工业品主要是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是发展中大国,钢铁等工业品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我们未来城镇化发展、制造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对钢铁都有很大的需求。从出口比例看,中国长期是钢铁的净进口国,从2006年开始才从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我们统计了一下,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当中,我国的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10%,大大低于同期其他产钢大国的出口比例。从政策导向来看,我国也并不鼓励钢材大量出口,相反,为抑制钢材等高载能、高耗能产品出口,还采取了加征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中国政府化解过剩产能是积极主动的,也是非常认真的。2013年以来,有关部门从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对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作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要在“十二五”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今年要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17月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任务的47%,现在还在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2、培育新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是否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可能性之上;能否充分发挥一切经济优势;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趋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1)培育“双创”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新的结构转型期,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提出科技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都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创新发展战略。在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新一届政府也把“双创经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新常态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依靠的比较优势大大降低,要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关键在于放开市场准入,充分释放民智民力。(2)培育数字经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长尾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产业、科技和国家治理全方位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组织、新业态和新模式,信息经济成为全球复苏的引擎,新一轮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球蔚然成风。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数字经济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尽管我国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逾越各类挑战和难题,但许多应用领域已与主要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中具有超越的潜在优势。中国是全球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数据生产和数据消费的主体。全国4G用户数超过了2.5亿户,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达9.37亿户。根据IDC发布报告,中国2013年的ICT开支为179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17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ICT市场。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ICT市场,其规模是中国市场的三倍。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将释放出巨大能量。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将形成下一代制造业形态、下一代贸易形态、下一代物流形态,对传统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系统重构。埃森哲报告显示,产业物联网将尤其推动成熟市场的经济增长。到2030年,产业物联网的资本投资及其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将为美国累积贡献GDP为6.1万亿美元。中国将有望从产业物联网中实现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能落实支持产业物联网发展的各项措施,到2030年,中国累积GDP将增加1.8万亿美元,相应GDP较常规预测水平提高1.3%。(3)培育服务经济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服务业是关联度极广、渗透性极强、社会效应极大的综合性产业门类。当前,中国已进入服务业高速发展的轨道。近些年来,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其覆盖范围逐渐从加工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和服务逐渐相互融合,全球生产经营活动日益被纳入到全球生产服务体系。服务在企业产值和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新趋势。这些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甚至超过第二产业。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中高收入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金融危机后中国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的结果。预计未来五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到2020年将达55%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4)培育通道经济以促进世界经贸大融合为重点的跨区域互联互通,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一方面,基础设施“通道经济”。根据国际商业监测(BMI)发报告预测,随着各国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7万亿美元,其中在57万亿美元投资需求中,水和水处理、能源及交通建设约占80%,成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最主要领域。当前,中国凭借在公路、高铁、桥梁、电力、能源等领域较强的基础设施能力已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数据显示,自1992年到2012年,中国将大约8.5%的GDP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超过美国和欧盟的2.6%的平均水平。因此,应该加快“一带一路”区域内海运水运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网、通信光缆网、能源互联网建设,构筑完全、高效、便捷、可持续的亚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积极促进港口、电力、通信、能源管道、物流园区、临港产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技术,链接区域增长极,使亚欧基础设施朝着更加联通、更加兼容、更加智能、更加高端、更加便利的方向发展,打造综合枢纽,促进“一带一路”乃至全球“大联通”。(5)培育绿色经济015年5月,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是对中共十八大及中央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落实,也意味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发展生态经济既面临诸多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2014年,中美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重要共识。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力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意味着中国必须重新谋划能源结构和布局,必须下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和新兴替代能源。按照循环经济中有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积极推动能源循环高效使用,这势必对中国能源结构、发展格局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清洁能源、新兴能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大农业、渔业、林业、制造业、交通、水和废物管理的绿色投资;依托碳减排和CDM市场潜力,重点发展以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大力发展能源互联网,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推进低碳城市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工程与设计、绿色建筑和建筑能效、建筑垃圾回收,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循环经济工程,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升级,彻底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3、强化新的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向少数创新中心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这势必对国际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中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2015年-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增长新阶段,正在发生如下九个方面的经济趋势变局。中国经济发展变局蕴含着很丰富的内容,需要中国在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现状的前提下,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力争抓住其中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更美好未来增长。 经济发展趋势一:“三驾马车”让位于“三大发动机”。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在运用“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外需不行了就拉动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拉动消费。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经济低迷或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抚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并非平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长期依赖它们会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能来自于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正好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它们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动力。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推进全面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已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趋势二: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一直是主体力量,但2001年至20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实际增长10.6%;2013年三产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二产占比的43.9%,2014年三产占比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预计到2020年三产占比可达55%以上。 服务经济比重的提升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就业压力减轻、能耗水平下降、生活品质提高等。 经济发展趋势三: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领域。 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应用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7.3亿人,较上年增长11.8%,市场规模达13437.7亿元,增长183.8%。 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冲击,对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如商业、传媒、通讯、出租车、金融等)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和冲击。一些传统行业若不与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很快就会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抛弃。 经济发展趋势四:城镇主导社会翩然而至。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较2010年的49.95%提高了1.3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城镇化率提升到54.77%。 虽然目前还有一部分城镇人口属于没有解决户口的“半城镇化”,但其实际居住地、工作地、生活方式等已基本城镇化。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和交通沿线农村已基本城镇化了,即大致享有与城市居民接近的城市文明。 经济发展趋势五:区域融合渐成潮流。 虽然行政区划限制、画地为牢、地方保护主义等区域分割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很突出,但区域融合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渐成潮流。新一届中央领导正在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就是明证。 经济发展趋势六: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1990年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1990年至2010年人口红利逐步提升,2010年抚养比下降到34.2%最低值、人口红利上升到峰值;其后人口红利逐渐衰减,预计2030年前后衰减为零并随即转变到人口负债期;而后负债率逐步走高,2050年抚养比将达到62%左右,负债率也将创出新高。 实际情况是: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即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34.17%上升到34.35%;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4.1%,较2011年继续下降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 经济发展趋势七:“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 改革开放来,“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种成本全面上升,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总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G20专题:1、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3、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闭幕式上的致辞4、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公报5、形势与政策教辅要览2016年秋季版有关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