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6495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要点(2016)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P1、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1.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并学会辩证思维方法。2.拓宽知识视野,树立科学精神。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的职能。学习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了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而有助于提高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3.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1)、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改变单向度的知识结构。(2) 、学习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态度、文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者。(3)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自觉的唯物主义者(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是自发的唯物主义者)。(4) 、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决策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5) 、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增强社会实践能力。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是什么? P18 ,P26 答: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特征:孤立、静止、僵化、凝固、不变、片面、外在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总特征:从本体论追问万物的始基。坚持了本体论,物质性,整体性;直观、思辩、猜测古希腊古代中国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可言说性强不可言说性强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案例: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映差别天文与人文的关系结果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天文故事体现了自由城邦的社会性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同样反映在天象的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自然的始基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比较抽象:如数比较无形,如气。(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辩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P18)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P26)(3)古代中西自然观的差异: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和可言说的性质:中国不可言说性强而西方可言说;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中国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而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自然的始基:中国比较无形,如气。西方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比较抽象:如数。3、什么是系统?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P42、P48答: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性)(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建构性)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问题,阐明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关系,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法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 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P49、P54答:“人工自然”即“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1)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人工自然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工自然是自然目的性与社会目的的统一。人工自然的创造和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确立人工自然观,有助于发现新的自然与社会规律。把人工自然观引入自然科学领域,也会使自然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2)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改造、利用与保护自然的统一。人工自然是我们劳动的成果,已接受了人的目的性,它是按照人的选择与设计而进化得。它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人的利益已包含在人工自然之中,并成为人工自然的内在规定性。人工自然的价值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3)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现代生产必须从扩大外延为主转向提高内涵为主。要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就要对天然资源反复进行加工和利用,使生产的物质资源从天然资源为主,转向人工资源为主。提高生产的内涵,关键是提高产品的人工创造的含量,提高产品的“人化” 程度。劳动对象经过人加工、改造的程度,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赋予了天然自然新的信息。因此,提高产品的内涵就是提高产品的信息量。 5、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答:1.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为科学假说的提出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为验证科学假说和理论提供事实根据。可导致新的技术发明。2.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强化、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再现、加速或延缓、模拟研究对象及其变化过程。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6、什么是科学假说,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p124-125答:科学假说:根据已经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方法论原则1)对应原则。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2)解释性原则。假说应当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该领域已知的全部事实。3)可检验性原则(可预测性)。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7、什么是联想,联想在科学创造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答: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将头脑中的意象(imagery)联系在一起,由一种已知的意象唤起另一种已知的意象。意义:广泛的联想有助于形成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目标。联想是围绕创造目标,搜寻和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的途径。灵活的联想是沟通思路、启发灵感、获得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和科学发现的重要条件与途径。8、怎样理解“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科学本身既然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自然科学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阶级性. 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实验检验,并在主体间畅通地讨论、交流.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2)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属于特定的阶级;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科学家在社会中生活,就会受到他所在社会的教育、风俗、宗教、舆论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社会和阶级的烙印.如果单从效果上讲,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能够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阶级服务的,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或影响着他们更愿意为某个国家或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志愿为其服务的祖国,是他愿意为之贡献自己才智的国家。 虽然科学无国界,科学家能够在不同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或削弱科学家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相反,许多科学家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对自己出生的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他们的爱国情怀有的是通过学成回国体现出来(如钱学森等) ,有的则是侨居国外心系祖国(如李政道、丘成桐等)。9、举例说明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P149答:它能使人们在思维的困境中突然领悟到问题的症结或本质。使人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为创造者提供富有启发的解题线索:或沟通发明思路,或涌现新颖的创造方案,或指出全新的探索方向。苹果落地虽没有给牛顿提供答案,但却激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牛顿看见小孩子正在玩小球。他手上拴着一条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着小球。他先慢慢地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后小球就径直抛出。牛顿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两种力量作用于小球,这两种力量是向外的推动力和皮筋的拉力。同样,也有两种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运行的推动力和重力的拉力。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首次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他深信炼金术,认为物质之间相互吸引,这使他断言,相互吸引力不但适用于硕大的天体之间,而且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物体之间。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阿基米德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一次在沐浴时偶然发现浴池中的水再池塞被拿掉之后,有规律的按照一定的时针方向流转,于是乎,灵感突发,根据这一现象发现了浮力定律。10、什么是科学和技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P72、答:技术: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航空母舰,水平井技术,添加剂)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科学”的现代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地获取这种知识并加以系统化的方式。科学是一种驾驭自然的力量。如: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科学是一种文化。如: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是一种方法。如:系统论 控制论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反映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区别: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性认识,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经验。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功能、动机、方法、价值等均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内容。a.目的任务:科学:认识客观世界。技术:变革客观世界;b.活动过程:科学:实践认识,探索性强,个体性明显。技术:认识实践,计划性强,协作性明显;c.形态:科学:概念、原理、理论、学说等。技术: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d.与生产的关系:科学:间接的、潜在的。技术:直接的、现实的;e.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科学:不确定的、长远的。技术:确定的、近期的;f.与政法等的相关性:科学:较弱。技术:较强;g.研究特征:选题方面,科学:自由探索。技术:目标明确。主要方法方面,科学:实验,归纳,分析,推理。技术:实验,综合,想象,试错。完成期限方面,科学:较长,难以严格约束。技术:较短,有明确规定。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认识客观世界变革客观世界活动过程实践认识,探索性强,个体性明显认识实践,计划性强,协作性明显形态概念、原理、理论、学说等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与生产的关系间接的、潜在的直接的、现实的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不确定的、长远的确定的、近期的与政法等的相关性较强较弱研究特征选题自由探索目标明确主要方法实验,归纳,分析,推理实验,综合,想象,试错完成期限较长,难以严格约束较短,有明确规定11、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技术伦理?答:1)技术的自然价值: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技术的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技术的效用)。如各种机械在生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中立的。2)技术的社会价值.通过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电动汽车)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又是矛盾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更多地与其他社会价值有关. 技术既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又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当它被人们利用时,就分别显现出它的交际便捷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网络技术的两种属性都共存于网络技术之中,它的两种价值也共存于它被其主体(如网民等)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2)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同技术所在环境条件分不开的。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只受个体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受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技术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自然价值,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受群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时,技术则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社会价值。举例收割谷物时,它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收获的效用价值,而当它被团体农民用于反抗入侵者或盗贼时,它主要是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保卫领土和家园的社会价值。)(3)技术与价值又是矛盾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更多的与其他社会价值有关。技术伦理的概念: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责任,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克隆技术,试管技术,节育技术) 12、什么是技术创新?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答: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本意: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从哲学看,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是创新课题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活动。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 从认识论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形态技术乃至技术本质的过程。从技术知识论看,技术创新是知识的生产过程,即难言技术知识(技巧等)和名言技术知识(专利技术等)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价值论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根据自身及社会的需要和目的,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把技术的自然价值转化为技术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的过程。有多种不同的划分:1)三个阶段:产生新构想,开发新技术,实施技术的商业价值与扩散。2)五个阶段:产品和工艺构想,技术设计,试制与试验,生产和产业化。3)七个环节:创新设想,筹措资金,技术开发,市场分析,发展计划,投资于投产,销售与获利。4)七个阶段:产生创新构想,设计构思原型,开发试验模型,开发工业模型,初次商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实施创新技术扩散。5)四个阶段:创新决策阶段,创新(研究和开发)阶段,创新实施阶段,创新实现阶段。13、什么是技术预测?其基本方法有哪些?P181答:技术预测:根据技术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和状态,寻求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并借此预测技术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基本方法:直观性预测方法(主要靠经验、知识、直觉和综合分析进行预测)。探索性预测方法(假定未来仍按过去的趋势发展,由现在推定未来)。规范性预测方法(根据未来需要,从未来回溯到现在,用疑惑的新信息、模拟各级目标和估计事件实现时间、条件、途径)。反馈性预测方法(将探索性和规范性等多类方法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包含许多不同类型方法、不断反馈修正结果的方法系统)。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还可分为:类比预测方法(类推法)。根据类推原则从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等推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一技术的发展等。它的正确性是或然的。归纳性预测方法。用若干个别预测判断和陈述,概括出关于未来的普遍的判断和陈述。演绎性预测方法。根据有关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和数据,选取一个恰当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求解所选预测模型的待定系数,从而得到一条表示预测对象发展趋势的曲线,据此进行外推就可以得到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技术特性。常用的演绎性技术预测法有趋势外推法、计算机模拟法等。1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答:(1)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2)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3)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4)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5)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使人类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进入“信息时代”。2、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3、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人数日趋增多,白领阶层的不断扩大,蓝领阶层的人数日益下降。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改善,阶级矛盾趋向缓和。4、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总体意义上的物质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享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问题、能源过度开发、伦理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1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谈谈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子孙后代?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3)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还是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叫代内平等,它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围绕以民生为重点来加强社会建设,来推进公平、正义和平等。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很多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创新。要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责任制,保障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实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策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坚持饯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的可持续的新型的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造福子孙后代。16、怎么理解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举例说明。(1)提出问题是掌握设计一般过程的突破口,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首要阶段。 (2)提出问题是理解设计本质的基础,设计的本质创新,表现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提出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提出问题促动人们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兴趣,进而产生技术发明创造。 (4)提出问题能形成人们迁移能力,提出问题是我们从事任何活动的起点,有助于提高人的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有广泛运用,可以形成能力迁移。 (5)提出问题可以加深对技术目的性的体会,技术产生于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人们的需求和愿望是设计发展的动力,而从技术设计的领域来说,就是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提高人们对技术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6)提出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 设计过程就是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技术理性思维,最后解决问题,再次回归现实。 提出问题有利于形成积极生活态度,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有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就是要人们用心融入生活,带着发现的目光去积极关注社会和生活。 美国的高科技发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没有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讲都非常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够找到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能够正确地找出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人们只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细致地分析现实状况,去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可见,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17、 什么是全球性问题?怎样理解生态规律?结合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现实,举例说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谓全球性问题指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综合安全问题它们跨越国家和地区泛滥于全球。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问题不是单个国家所面临的单个问题也不是简单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或总体问题是困扰当代人类的全球危机。它既关系到生态能都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人类及其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但是归根到底全球性问题是人的问题它因人而起因人而治。目前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过去的最大困境是忧虑被看得见的敌人所消灭而今最大的忧患是担心被看不见的敌人淘汰出局。 相生相克律,能流物复律,负载定额律,协调稳定律,时空有宜律。(一)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二)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三)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和安排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宏观布局,注重和提高生态效率。要树立绿色观,将环境成本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就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地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呵护自然,主动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目前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加剧、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为代表的灾难性气候、大气污染、水源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森林砍伐、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众多问题。而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所以我们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要做到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经济发展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还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8、 马克思说:“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比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对环境的改造,使之为我所用,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创造性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起来。(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等;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上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革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例如,当今社会广为关注的大气co2温室效应问题. 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暂时的胜利之中。人类必须能够认识到: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自然界的有效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过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那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就有可能频繁爆发,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人类在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条件下,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性的胜利,是以长远的损失为代价来换取的暂时的享受。总之,人类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己的协调发展,而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盲目的胜利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19.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确定人才强国战略,开动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最具竞争的战略优势,实施“真才教育”和“人尽其才”发展模式,辅以在全球“招才引智”战略,对学校实施分类而治,基础教育、基础学科主要由国家承担,其他教育及人才开发主要有学校自主承担,建立“人才培养效果承包责任制”,哪个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及其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其人才个人收入所得税、遗产税归哪个大学。大学成立“人才开发公司”,让各高校面向市场自动自主进行人才终生跟踪培养和人才终生跟踪开发,从而拉开大学收入差距,让重视教育质量效果与人才使用开发的大学脱颖而出,让培养假人才与不善人才使用开发的大学被兼并或淘汰,让各高校自动“因人施教,因需而教,人尽其才,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人才潜力”,教育的成效不再靠社会督促,成为各高校利益驱动的自发行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的优秀人才资源成为各大学自发争相培养的对象,农村的贫困的优秀人才将不再为上大学发愁,高校将自发抢夺、免费培养,中国将成为全球人才汇集交流的中心。先看两个人的回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对于“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本人也有过解答。他认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显然,上述回答不能完全解除人们的疑惑,教育和科技以及人才等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来说,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西方的病因所在。“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透析:(一)中国君主专制的社会体制扼杀了人们的创新。(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三)中国封闭排外的历史观念丧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四)中国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忽略了对技术的培养。“钱学森之问”当代的“李约瑟难题”及其解决之道:(一)高校教育去行政化,使其管理体制走向良性轨道。(二)让学者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教育最紧要的不是培训技术,不是获取知识,而是人格塑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师的诞生需要土壤,需要民主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土壤。纵观古往今来大师辈出的时代都是学术环境宽松的时代,比如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美国在学术环境上的法治、民主、包容尤其是接纳犹太和华人精英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相信当代中国在这方面会做的更好。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所说:“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我们更要有勇气并充满智慧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铸造公民社会,以政治体制改革带动教育体制改革,理顺人才产出机制,在自由民主、法治、包容的环境下才能大力度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才能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惟其如此,我们的科学才能得到真正的繁荣,才能真正解决“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20.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1. 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 2. 经济原因:中国没有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没有取得独立性,未能发展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是罪魁祸首。3. 思维方式原因: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在本民族和本地区的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历史惯性。4. 文化语境原因:追溯古今中外的科技发展史, 可以看出,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从根本上讲,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科学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换言之, 科学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决定了科学的发展状况。5.李约瑟本人的答案: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式大一统的官僚体制,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水利灌溉网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的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21. 什么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是什么?(四个条件)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新兴技术或技术群。 条件:需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因素的有效投入和整合。 其中,高技术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是核心,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与经济技术的基础方面的支撑。如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规划或计划、体制、法制、信息网络机制等。如大型实验装置、精密仪器设备、信息网络设施、创新试验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等。需要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环境。如创新观念或理念的更新与形成、创新文化网络建设等技术的基础方面的支撑。如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规划或计划、体制、法制、信息网络机制等。如大型实验装置、精密仪器设备、信息网络设施、创新试验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等。高技术具有高投入、前沿性、高增值、高效性、高风险性、发展速度快、扩散能力强、与社会结合紧密等特点。高成长率(即发展速度快);高利润(即附加价值高),高风险率(即淘汰率高。例如计算机硬件设计淘汰率为97%,软件成活率只有125%17%),高变化率(即更新换代期限短);高知识水平(指职工知识水平高,领导者组织管理能力高。仅从这点出发,有人把知识密集型产业称为高技术产业。他们认为,高技术产业要求有1/3的劳动力是大学毕业的,其中一半以上应是工科毕业生,另外还要求有1/3的劳动力具有中专水平)。 高技术产业: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微软技术,三星技术,三星落户西安)22. “汤浅”现象(科学中心转移)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汤浅”现象:是指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的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而得到的。目前为止,世界上先后共出现五个科学中心:一、意大利(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1540-1610)代表:哥白尼“日心说”的诞生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开始 伽利略、布鲁诺原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道:“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恩格斯还指出这一时代是“需要巨人也是产生巨人的时代”。启示:敢于有根据地怀疑前人的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转移原因:意大利的宗教势力将科学中心送到了另一个国家。 二、英国(1660-1730)代表:牛顿进一步研究“日心说”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法拉第、卢瑟福原因:英国的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得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限制国王。此时,英国的人民拥有了比意大利更为自由的环境。启示:科学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转移原因:英国地处孤岛的地缘文孤岛的地缘文化,使得知识不易传播、交流。 三、法国(1770-1830)代表:拉瓦希(无机化学的奠基人)、拉普拉斯、傅里叶、卡诺、库伦、安培原因:法国进行了大革命。此外,法国地处欧洲大陆,知识文化更易交流传播。法国比英国有着更为轻松的环境。启示:科学的发展需要交流,同时更为轻松的环境有益于科学的生长。 转移原因: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机构,这一时期欧洲的大学都开设神学课,但不能上科学课。四、德国(1810-1920)代表: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爱因斯坦先后提出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原因:1820年前后,德国实行了一项大学的自由改革。此间,德国的大学不限制自然科学,让学生自愿选择喜欢的课。并在众多自然科学讲师中,评选出优秀的一部分称为“教授”,这些教授也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此时,科学逐渐被社会承认。因此,德国这一时期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工作者。“科学是扎根,技术是开花,产品是结果。”启示:科学需要容忍,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转移原因:希特勒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科学中心转移的导火线。此外,美国同一时期也做好了吸收科学家的准备。五、美国(1920-现在)原因:当时最新的科学理论被美国一批建国之父所认可。同时,美国从零开始建立了较为民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强调尊重个人。启示:科学中心的建立,需要有大学、企业、良好的国家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让这些因素彼此促进,科学才能在其中茁壮成长。科学中心的转移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启示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对中国来说,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具体在以下四大方面科学领域是否有所突破。1、智能科学领域。 2、再生能源科学领域。 3、太空科学领域。 4、人体健康科学领域。研究表明,以上四大方面科学领域中,人体健康科学是最可能率先突破的。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次大转移。(1)16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