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6434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原文呈现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知识主线本讲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九大改革。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梭伦改革1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4)国家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新的政府机关。3特点(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2)性质:奴隶制性质的改革。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史论归纳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二、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2措施(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3性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4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论归纳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一次成功的改革,从领导阶级、目的、措施及结果等方面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一百余年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史论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思想文化的一次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改革。其采取的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汉化措施,既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又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融合。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成“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2)“两积”: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的人民反对,导致变法失败。(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史论归纳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而进行的意在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富国、强兵、取士之法的实施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但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的解决,最终失败。五、宗教改革1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且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2)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的尖锐矛盾成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3)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宗教改革。2过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随后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在英国也进行改革。3内容(1)马丁路德:核心思想“因信称义”。(2)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3)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4实质和作用(1)实质: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2)宗教改革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3)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4)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史论归纳西欧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促进了西欧近代化的发展。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背景(1)政局动荡:马木路克、帕夏和近卫军争权夺利,战乱频繁。(2)经济落后:盛行的包税制导致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外部危机: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2措施(1)经济上:创办近代工业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2)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使埃及出现了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3)军事上:发展步兵海军,军事实力增强,获得民族独立。3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4评价(1)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2)局限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史论归纳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埃及引进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才,发展了农业和近代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落后的社会面貌,揭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二轮复习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四选修部分七、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地位: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史论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八、日本的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政治体制:建立近代天皇体制。3评价(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史论归纳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九、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史论归纳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1以历史实证理念认识历史与现实金融改革的历史思考(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材料关键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概括即得。第(2)问材料关键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可见唐代币制改革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从长远看,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还为非金属货币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可见唐代币制改革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代币制改革有利于避免“劣币盛行”,为商品交易提供便捷,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对现实廉政建设热点的隐性考查(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原因有政府力图整顿吏治。第(2)问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评价改革成败的五原则(1)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势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者的个人素质,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隐性热点从传统文化反思认识唐代谱牒改革(2016高考全国乙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氏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评价改革的两大原则及五大规律(1)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仅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规律性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4无教材依据课标全国卷考查特色(2016高考全国甲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对改革特点的五点认识(1)改革的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成为历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3)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4)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和关注民生,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5)改革的多样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借鉴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本国情、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1(2016高考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2(2017河南开封满分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3(2017山西太原学情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答案:(1)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4(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汉律,郡国都必须向朝廷贡纳当地的土特产,由于交通不便,这些贡品的运输成本很高,采购、保存十分繁杂,甚至存在各地商贾乘机哄抬物价的情况。(武帝时)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提出了均输的办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朝廷在大农丞之下设立均输令,各地设均输官,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在大力推广均输法的同时,桑弘羊还配套采取了平准法,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它与均输相辅相成,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市场、从流通领域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输与平准,两者互相配合,构成国营商业的统一体系。摘编自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卷)(1)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措施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措施的影响。答案:(1)中央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平抑物价;利用不同时间和地区的物价差获利。(2)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5(2017河南平顶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答案:(1)设立督抚,事权归一;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挥;建立严密完备的地方监察系统;重视地方官员的选用和考核;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2)积极:有利于政令畅达,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吏素质,吏治清明。消极:中央过分集权,地方官员懒政怠政,抑制了治政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地方财权限制过严,导致加征滥派,贪污贿赂,败坏吏治。6(2017河南新乡许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时间事件1901年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1903年设立商部,出台, 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1910年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1911年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的这些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答案:(1)设立新机构;制定法律;变专制为立宪。(若是从经济、外交、政治等角度来答亦可)(2)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改革目的和本质具有落后性,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