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5938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 第一章 常见症状1、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2、体征: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3、体温的测量:口腔(舌下)的温度一般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5,肛门温度比口腔约高0.2-0.5。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4、发热:各种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5、发热的分度一般分为:低热37.4-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6、热型的分类及代表病:稽留热型:体温恒定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型: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不规则热型: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7、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8、非感染性发热:见于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肤散热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为高热无汗。9、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体等。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间接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交感神经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10、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但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则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则称为病理现象。11、咳痰: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痰),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痰在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12、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13、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14、呕血: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15、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16、隐血便:指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17、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致便血或可形成黑便。18、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柏油便。19、急性细菌性疾病多有黏液脓性鲜血便。20、临床上呕血的原因:最常见的为消化道溃疡,其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急性胃黏膜病变。21、咯血与有血的区别 咯血(下呼吸道) 呕血(上消化道)病因多有呼吸系统或心脏病多有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先驱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方式咯出呕出 血内混合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出血颜色鲜红棕色、暗红、有时鲜红 酸碱反应碱性酸性 黑便无(除非咽下血液时)有,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性状常有血痰 无痰22、呼吸困难: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费力,重者张口呼吸、抬肩、鼻翼扇动,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23、心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其特点: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位时加重,坐位减轻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常于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伴咳嗽,轻者数分钟、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气喘、大汗淋漓、呼吸有哮鸣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24、中毒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尿毒症。25、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正常人总胆红素为5.117.1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mol/L,非结合胆红素为13.68mol/L。胆红素在17.134.2mol/L,临床不易察觉的黄疸,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mol/L时出现黄胆。26、黄疸的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7、实验室检查:溶血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加,以UCB(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CB(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CB和UCB均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中CB增加,UCB正常28、水肿:过多的液体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29、心源性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常见体征之一,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加重时逐渐向上蔓延。肾源性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30、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开始部位从眼睑、颜面开始延至全身从足部开始,向上延至全身发展快慢发展常迅速发展较缓慢水肿性质软而移动性大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伴随病征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第二章 问诊1、问诊: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知情人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和持续时间。 第三章 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2、体格检查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五种基本方法。3、根据音响的频率、振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清音(正常肺部叩诊音)、过清音(如肺气肿)、鼓音(正常胃泡区及腹部,病理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等)、浊音和实音。4、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指标之一。5、若取30-4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颈部血管平卧时可稍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2/3以内。6、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16-20次,节律上基本上均匀而规律。病理状态下有:潮式呼吸、间停呼吸、叹气样呼吸。7、正常胸部叩诊音位清音。啰音不属于呼吸音。8、正常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大部分肺野均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附近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胸骨侧第1、2肋间隙、肩胛区第3、4胸椎水平附近可闻及。9、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10、扣心界是叩心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11、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率过缓。12、正常人心律规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律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13、通常只能听到第一、第二心音。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收缩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第三心音正常情况下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见。第四心音如能听到为病理性。14、正常腹部除肝、脾部位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叩诊均为鼓音。15、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3-5次。16、神经反射的检查主要有: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其中: 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第五章 传染性疾病1、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或被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隐形感染又称为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是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5、传染病传播途径:环境因素传播(如空气、水、飞沫、食物)、接触传播(如手、用具等日常生活接触及性途径)、虫媒传播(如蚊子、跳蚤、苍蝇等)、医学诊疗措施传播(如注射、透析、血液及血制品、器官移植等)、垂直传播(母体内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6、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7、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四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8、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9、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HBsAg与抗HBs,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中,是感染的主要标志。抗HBs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HBcAg与抗HBc,HBcAg血清中不易检测,抗HBc无保护性,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提示病毒的复制。 HBeAg与抗HBe,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如果HBeAg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阳性,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注:HBsAg表面抗原,HBcAg核心抗原,HBeAge抗原10、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11、甲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丙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12、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由母婴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注射等医疗手段及体液传播。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1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14、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三个阶段: (1)黄疸前期:持续平均5-7天全身性中毒症状胃肠症状尿色加深肝功能有损害 (2)黄疸期:持续2-6周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尿黄加深肝脾肿大肝功能进一步损害,有梗阻性黄疸表现 (3)恢复期:持续2周至4个月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一般不超过6个月。15、慢性肝炎仅见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16、重型肝炎(肝衰竭),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型肝炎。17、急性重型肝炎:又称爆发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迅速恶化。主要表现为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急剧加深,肝萎缩、肝臭,出血倾向明显,急性肾衰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肝功能严重受损。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18、HBV抗原、抗体检测及临床分析注:HBsAg(表面抗原,“+”感染的标志)、HBeAg(e抗原,“+”趋向慢性)、抗HBs(表面抗体)、抗HBe(e抗体,“+”病毒复制静止)、抗HBcIgM(病程早期,“+”病毒复制)、抗HBcIgG(病程晚期)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IgM抗HBcIgG结果分析 + -HBV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俗称“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急、慢乙肝,无症携带-+-+乙肝恢复期-+既往感染-+-既往感染或者接种过疫苗19、病毒性肝炎原则上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同时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20、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21、HIV主要感染CD4+ T淋巴细胞,尤其当CD4+ T细胞和B细胞受损后,引起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患者死亡。22、AIDS的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注射途径、母婴传播等。23、艾滋病的发展分为四期: I期,HIV感染后2-4周,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伴淋巴结肿大。症状持续3-14日后消失。II期,无症状感染,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具有传染性。此阶段可持续2-10年或更长。III期,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可持续3个月以上。IV期,本期有五种表现:体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24、艾滋病中T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 T淋巴细胞计数也下降。25、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26、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食物等可导致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病毒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27、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有六期:潜伏期发热全身中毒,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胃肠症状神经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后充血、出血及渗出水肿(如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和肾损害2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病程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检查一项反常,患者退热后症状反而加重。29、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30、麻疹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发病季节为冬春季为多。31、麻疹临床症状分为三期:前驱期(起病2-3天,90%以上的病人,双侧近第一臼齿颊黏膜上出现0.5-1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为Koplik斑,具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恢复期。32、麻疹出疹期约发热3-4天后开始出现皮疹,3-5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呈现出血性皮疹,皮疹高峰是体温可达40以上,全省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湿啰音3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34、伤寒好发于温带及亚热地区,夏秋季多见,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感染对象。流行环节为: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传播途径,伤寒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接触和苍蝇等媒介传播,水和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少。35、伤寒潜伏期7-23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可分为4期:初期:起病缓,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和咽痛咳嗽,体温逐渐上升,于5-7天达39-40极期:第2-3周,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患者表情漠然缓解期:第3-4周,极期症状逐渐恢复,但仍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恢复期:第5周,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36、有些伤寒患者可复发(退热后1-2周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与再燃(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37、伤寒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流行地区、季节等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伴肠出血或肠穿孔的诊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确诊标准是细菌培养阳性或肥达反应阳性。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38、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39、菌痢传染源为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好发于儿童,其次是青壮年,老年较少40、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的成为慢性菌痢。慢性迁延型指急性菌痢发作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迁延不愈。首选喹诺酮类。41、痢疾俗名打摆子,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42、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有复发性)、卵形疟原虫(有复发性)、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及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43、疟疾发病以夏秋季较多。流行环节: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传播途径: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无持久免疫力,各型疟疾间亦无交叉免疫性44、疟疾的寒战高热期为间歇热,脑型疟为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可出现贫血、脾脏肿大45、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具有间歇性(如间日或三日)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的过程46、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47、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如牛、猪、犬等)。传播的三个条件: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孳生,人体接触役水48、慢性血吸虫病最多见,多为急性病例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超过6个月49、晚期血吸虫病主要以肝硬化、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为特征,病程多在5-15年以上。分为四型巨脾型,最常见腹水型侏儒型,少见,智力正常结肠肉芽肿型,为结肠病变第六章 急诊医学1、休克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的严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昏迷2、根据病因一般将休克分为五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3、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有各种病因造成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跳及呼吸突然停止4、心跳呼吸骤停临床特征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立即停止,或经数秒钟强力的呼吸后再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他如发绀、大小便失禁等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腔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常见病因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2、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灼烧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以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4、慢性支气管炎:是指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5、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概括为 “咳”、“痰”、“喘” “咳”: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 “痰”:起床后体位变动一起刺激性排痰,常以清晨排痰较多,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见血 “喘”:部分患者有支气管痉挛而出现喘息,常伴有哮鸣音,称为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促,现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6、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种。单纯型的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的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有哮鸣音,哮鸣音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7、慢性支气管炎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一周之内“咳”“痰”“喘”加重慢性迁延期:“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临床缓解期: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8、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咳嗽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者,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后可作出判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者,却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也可以判断9、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10、支气管哮喘的环境激发因素包括吸入物、感染、食物、药物、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11、支气管哮喘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喷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严重哮喘发作持续二十四个小时以上称为哮喘持续状态12、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球菌或称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肺炎,约占院外感染肺炎的半数。临床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起病通常急骤。13、肺炎球菌肺炎症状:起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史,大多有数日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呈稽留热,可带血或呈铁锈色。抗菌药物治疗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14、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15、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方式。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主要传染源为开放性肺结核患者。16、结核菌素反应为变态反应。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科赫(Koch)现象。17、肺结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肺结核,是指结核菌初次感染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常见于小儿,人体反应性较低,病灶局部反应亦轻微,结核菌常沿淋巴管抵达淋巴结;继发性肺结核,通常发生在曾受过结核病菌感染的成年人,人体对结核菌具有一定的免疫与变态反应,病灶部位多在肺尖附近,结核菌一般不播及淋巴结,亦很少引起血行播散,但肺内局部病灶处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及空洞。18、肺结核的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黏液脓性。咯血胸痛: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壁是,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结核是,呼吸功能减退,常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缺氧发绀,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其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19、结核菌检查中痰液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痰菌阳性表明其病灶是开放性的,具传染性。20、结核菌素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在左前臂屈侧做皮内注射,经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直径,如小于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提示结核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019mm为阳性反应;20mm以上或局部出现水泡与坏死者为强阳性反应。21、结素试验意义:有助于判断有无结核菌感染。若呈强阳性反应,常表示为活动性结核病。结素试验阳性反应仅表示曾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现在患病。结素试验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较成人为大。22、抗结核化疗原则:是指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23、90%以上的肺癌是由支气管上皮化生而来。鳞癌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与吸烟关系密切,以中央型肺癌多见。腺癌,女性多见,在周围型肺癌中常见。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1、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循环内分泌的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按其发病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按其临床表现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按其发病机制分为收缩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和舒张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2、左心衰竭症状: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症状,表现形式有: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咳嗽和咯血,咯血是肺淤血的严重表现因排血量减少、而怠倦、乏力;脑缺氧可出现嗜睡、烦躁,甚至精神错乱等3、右心衰竭症状:长期消化道淤血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肾脏淤血引起尿少、夜尿多、蛋白尿和肾功能衰退;肝淤血引起上腹胞胀,甚至剧烈腹痛4、右心衰竭体征除了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外,右心室增大可有心率增快,胸骨左缘第3到4肋间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抽风样杂音;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肿大和压痛下垂性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发绀5、全心衰竭:左右心衰竭并存。但患者或以左心衰竭临床表现为主,或以有心衰竭临床表现为主6、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病理性超过正常水平的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成人高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18.6kPa);舒张压(DBP)90mmHg(12.0kPa)。高血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第二类为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高血压是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占所有高血压的5%到10%。7、根据起病和病程进展的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将高血压病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缓进型最常见,急进型少见,仅占1%到5%8、缓进型高血压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早期大多无明显高血压症状,后期主要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和功能性障碍,病人在出现尿毒症前多数已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9、急进型高血压病,亦称恶性高血压,多见于青中年,起病急,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最后多死于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尿毒症10、高血压危重症分为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两者诱因相同,都是突然精神打击、紧张、焦虑、疲劳等,患者一般伴有剧烈头痛、烦躁,多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表现。收缩压可高达260mmHg,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以收缩压升高为主。11、高血压脑病特征为上述全身危象症状较轻,而神经、精神症状突出,轻者烦躁、失语、短暂精神失常、无力、嗜睡及一过性感觉障碍、偏瘫等。收缩压可达200mmHg以上,舒张压常超过120mmHg,以舒张压升高为主。12、高血压病诊断:确诊高血压,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量三次血压,取其平均值,凡是达到WHO的诊断标准者,即可确诊;除继发性高血压临床类型、分期、分度重要脏器靶器官的功能估计有无合并可影响高血压的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的情况,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1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的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4、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发作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缓解。15、心绞痛约有15%-65%有先兆症状首次心绞痛发作持续15-30分钟或更长原有心绞痛突发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增加或疼痛程度加重。16、心绞痛的症状:诱因:劳累、情绪激动、恐惧、寒冷、饱餐、过度抽烟或饮浓茶等均可诱发;贫血、心动过速或休克亦可诱发。部位: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范围如手掌大小,边界不清,可放射至上肢,尤其左臂内侧及小指性质:多表现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偶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持续时间和发作频度:疼痛发作后常逐步加重,持续时间多为一至五分钟,很少吵过五分钟。疼痛发作可一日多次,也可以数日、数周一次,两次发作之前患者无任何症状。缓解方式: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后,多在一至二分钟内缓解,很少超过五分钟。17、心绞痛检查:心电图是首选,必要时冠状动脉造影18、心肌梗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9、心肌梗死症状:疼痛,最先出现症状,诱因多不明显,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甘油多不能缓解,有濒死感;全身症状,发热、心跳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上区胀痛、肠胀气;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20、心肌梗死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肌酸激酶(CK或CKP),适于早期诊断,特异性高乳酸脱氢酶(LDH),出现的最晚。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存在、定位、范围及演变均与诊断价值。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临床三大表现特点为:慢性、周期性和上腹痛呈节律性。2、消化性溃疡检查: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X线钡餐检查3、消化性溃疡的四大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4、消化性溃疡一般治疗为改善生活规律。药物治疗:根除HP治疗、抗酸分泌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外科治疗(仅限少数有并发症的)5、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最典型的体征为右下腹压痛,右下腹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点)。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始于上腹或脐周隐痛,渐行加重,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阑尾部位,呈持续性痛伴阵法加剧。6、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时称为肠梗阻。7、肠梗阻的发病原因: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肠梗阻8、肠梗阻的四大临床表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临床即表现为停止排便排气。9、常见的胆道疾病包括:胆石病、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蛔虫病等10、胆囊结石的主要表现为胆绞痛,胆总管结石典型的急性胆管炎,表现为夏科三联征,即腹痛、寒战发热及黄疸11、B超检查可以确诊胆囊结石,正确诊断率在96%以上,是首选方法12、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几种反复作用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13、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欧美国家是慢性酒精中毒14、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精神不振,可规则性发热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等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15、门静脉高压症的三大临床表现:脾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16、肝硬化的六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肝性脑病(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7、原发性肝癌经甲胎蛋白(AFP)普查可检出早期病例 第十章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为-溶血性链球菌3、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尿异常、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免疫学检查异常。4、泌尿系统感染是致病菌侵入泌尿系统内繁殖而引起的炎症。致病菌大多为革兰阴性杆菌。5、泌尿系统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最常见,致病菌经尿道进入膀胱,还可沿输尿管腔内播散至肾。血行感染较少见淋巴感染。6、尿的细菌性检查时诊断依据。7、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发热、腰痛。8、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全身症状不明显 第十二章 内分泌、代谢和营养疾病1、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其共同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病。2、糖尿病的临床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常易并发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和神经系统等一系列慢性并发症。3、原发性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DDM,1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幼年及青年。血浆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如停用胰岛素可危及生命。血中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高。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2型),约占90%,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大多肥胖,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轻度降低或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而胰岛素分泌迟缓,可超出血糖升高所需的胰岛素量,一般不依赖胰岛素,血中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阴性,其胰岛素受体不敏感。4、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线索。 血糖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或有阳性家族史的,须进行OGTT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可反映取血前2-3个月的血糖状况,为糖尿病人病情监测的指标。5、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诊断糖尿病。名解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腔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常见病因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2、慢性支气管炎:是指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潜伏期:指从病原体浸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4、前驱期:指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为止的时期。5、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6、呕血: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7、哮喘持续状态:严重哮喘发作持续二十四个小时以上。8、夏科三联征:腹痛、寒战发热及黄疸(注意顺序),为肝外胆管结石继发胆囊炎的典型症状。9、发热:各种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10、间歇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11、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2、心肌梗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