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哲练习题修改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5415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哲练习题修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考马哲练习题修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考马哲练习题修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绪论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哲学的贫困 D、德意志的意识形态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B)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B)A、基本内核 B、合理内核 C、精髓 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C)A、德国 B、 奥地利 C、俄国 D、法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C)A、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A、与时俱进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吐故纳新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1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7、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19、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C、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D、康德的自然史和天体论二、 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BC)A、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俄国彼得格勒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 B、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是(ABCD)A、掌握科学知识、把握科学方法的需要 B、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C、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具体办事能力的需要 D、提高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的需要 三、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5、如何认识当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答:(1)当今时代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明确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4)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四、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是什么?答: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武装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理论基础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答: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五、材料解析题1、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D)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2哲学基本问题之一,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A. 客观实在性 B.运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C)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5.毛泽东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A. 既克服又保留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抛弃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2.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D)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3.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不受客体影响1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1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8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19.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2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二、多项选择题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D.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D)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CD)A.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C.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BCD)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水往低处流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BCD)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9.辩证的否定是(ABCD)A.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 D. 事物的自我否定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A.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三、简答题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1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2、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答:(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本原是物质/精神)(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既反对了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错误观点,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3、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1)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4、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 答:(1)规律的含义: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和不自觉的,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自发地实现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不能因为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而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5.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又叫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3)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同时,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原理略)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原理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强调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来观察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五、材料解析题【材料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合和万国”,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材料2】:“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答案要点:(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0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D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7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9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B)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C)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B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C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标准 D.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D)A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4、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之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3)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实践之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它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检验人的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及其程度,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比较、对照,才能断定它是否是真理。一种认识不能检验另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实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必然使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或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为真理;反之,则为错误的认识。逻辑证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待验证的认识,但它只是对实践检验的协肋,并不能代替实践检验的决定性结果。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犯思想冒进的错误。(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答:(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程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五、材料解析题1、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B)A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