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五篇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315013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五篇【篇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认真贯彻实施意见,将使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是认识得到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其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自明。二是体系建构完备。意见强调,大中小学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该体系必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各学段必须贯通,纵向要注意小学低学段与中高学段、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联系,横向要注意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的联系;必须贯穿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以形成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设置独立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体系。三是内容重构科学。意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的重点除文化知识学习以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另外还特别强调了以下两点:一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此举有助于补齐以往劳动教育中轻体力劳动的短板;二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以紧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四是目标要求提高。意见坚持了以往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包括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以及具有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此外,意见特别强调了以下两点:一要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二要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立志长大后努力奋斗,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五是责任分工严明。意见明确了纵向和横向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劳动教育责任链条:首先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党负责统一领导,各级政府都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予以落实。其次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发挥支持作用。此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也要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六是保障机制健全。意见从指导思想、法律法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操作制度、评价激励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入手,对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好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制度安排。总之,认真贯彻实施好意见,将使以往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状态被彻底改变,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也将随之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篇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思路、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对此进行了解读。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意见出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背景。首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其次,劳动育人功能还亟待加强。当前,我国仍然部分存在着劳动观念不正确、学校劳动教育削弱、家庭劳动教育缺失、社会劳动教育缺位等现象。这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主要育人目标就是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强调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意见的印发,对于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说,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落实劳动教育必须有时间做保证意见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突出强调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在劳动教育时间上,意见从两个方面作出规定。一是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二是在课外校外安排。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也是在课外集中安排。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旨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江苏省常州市开发了“从青果巷去远方”劳动教育课程样式,截至目前已研发30门课程,预计至2022年共形成100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和借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推行了劳动教育“必修+选修”“普及+提高”模式,形成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特色发展、适应个性的课程体系,并以“劳动护照”为载体,建立15年贯通的中小幼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劳动教育重在落实,意见侧重从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首先是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教育部将结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把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教育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并将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是加强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劳动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下一步,教育部将依据意见,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细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等,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和专业支持。着力推动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课程建设、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实施机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篇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加强劳动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进一步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课题,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重视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了创造性实践和发展,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多次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999年中央发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原则,强调“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劳动教育之于学生而言,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必将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思想引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发挥其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遵循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要途径的思想,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的重要论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牢固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要激发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并号召全国人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要始终教育学生勇于砥砺奋斗、善于吃苦耐劳,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和价值,通过劳动过程中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来体验和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乐趣,体现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激发永远奋斗的精神。要弘扬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倡导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观念,激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动力,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要锤炼意志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我们要教育学生以劳模为榜样,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砥砺勤于劳动、善于吃苦、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意志,锤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品质。【篇四】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推进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文件。“劳动最光荣”曾经是几代中国人的共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劳动却受到忽视,甚至鄙视。有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家长做,有的孩子在学校花钱雇人做值日,有的孩子不以不劳动为耻反以为荣,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危害极大,对社会的发展破坏极大。中华民族素以吃苦、勤劳著称,改革开放40年正是中国人民劳动的奋斗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他再一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在学生中要弘扬劳动精神,提出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完整。这些重要论述把劳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纳入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中。意见特别提到家庭教育在实施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的研究表明,家长重智轻德、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提高家长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生活处处有劳动,劳动就在孩子身边,可以“拾来即教”,无需家长再“绞尽脑汁”。教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就是劳动教育,小点的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点的孩子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与孩子一起劳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融入生活的“润物细无声”教育。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家庭德育的最好途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学习独立和自信,可以学会尊重劳动和尊重他人,可以形成服务精神和助人品格,可以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家长不是专业教师,家庭不是学校教室,要想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主要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劳动就是很好的途径。劳动是生活的伴侣,是贴近孩子、贴近生活的教育,具有易感知、易接受、易奏效的特点,家长无需过多“研究”“备课”,好上手、好实施。家长可以在劳动中了解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支持孩子。一个爱劳动、会劳动的人,生活态度往往是积极的、乐观的。当然,不是让孩子参加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家长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事宜:第一,要重视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让孩子参加劳动的目的是,通过劳动促进孩子发展,比如动手动脑、遇到困难要坚持、珍惜劳动成果、与家长交流互动等,至于劳动本身的结果并不重要,特别是对小的孩子,或者做比较复杂的劳动。可能孩子第一次做不好,没关系,下次再做;可能孩子总是学不会,没关系,感受到困难坚持做,这就是孩子的成长。第二,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家长要善于挖掘劳动教育的内涵,引导孩子体会到劳动是要付出辛苦的,不劳而获是不光彩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自己劳动所得最珍贵。让孩子懂得劳动无比光荣、无比自豪。家长是孩子培根铸魂的奠基者和启蒙者。一个不热爱劳动、游手好闲的人是无所作为,难当大任的。第三,要树立爱劳动的好家风,为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中深厚的劳动氛围本身就是无声的劳动教育。如果家长不热爱劳动是很难培养出爱劳动的孩子的,一个行动胜过千句语言。家长不仅自己要劳动,还应该让孩子看到、感受到,受到影响和熏陶。每个家庭应该有一些家训和家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家务劳动光荣,会劳动的人受尊重等。第四,要与时俱进,创新劳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内容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不断体现时代精神。比如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很快,有很多劳动越来越专业化,家政服务、网上购物越来越发达便捷,家长也没有必要非让孩子用传统的方式,但是要抓住劳动教育的根本,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要让他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要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劳动者,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等道理。第五,各方面都要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支持。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社会要搭建平台,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条件与便利。要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浓郁氛围,树立劳动典型,让劳动模范走到孩子身边,要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为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和参加社会劳动创造条件。五育并举、重视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意见,家庭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篇五】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意见中规定了诸多细则,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等等,都是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措施。可操作的细则,就是为了避免“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现象。一段时期以来,“韭菜与小麦不分,把小马驹叫大狗。”这种对常识的误读,“不识稼穑”的现象,在孩子们中间愈来愈普遍,不仅城市,甚至农村亦然。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和社稷坛祭祀天、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收。表达的固然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怀与重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对劳动的敬畏和尊重。今天我们所享受的所有文明皆起源于农耕文明,稼穑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和重要一环,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稼穑经历和体验的人生更扎实也更丰富。尚书无逸篇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意思是没有体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滋味,就会变得放纵、荒唐。这句3000年前周公告诫子孙的至理名言,到了今天更具现实意义。识稼穑,会知艰辛;知艰辛,会懂俭朴;懂俭朴,会远奢靡。奢靡是一种罪过,俭朴是一种美德。教育孩子远离奢侈,勤劳朴素,是家长、学校、社会的责任。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们也一直注重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在合作劳动中,人们学会诚实、信用、互相帮助等品德;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人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劳作辛苦,却锻炼了人类的体魄,丰收喜悦,更给予人们载歌载舞的审美。著名作家王蒙曾说,没有亲近过泥土的童年,不是完整的人生。离开了劳动,德智体美的教育都是无根之花。纵然一时绽放,也不会扮靓一个春天。往大处说,古往今来,无论中外,克勤克俭、克己奉公、慷慨好义、乐于助人者屡屡有之,史不绝书。吉光片羽,折射的是人性中高尚的、善良的、温暖的一面。今天以国家权力发声,在受教育者中实践劳动教育,正是对教育起点的回归。长远的影响必然会引导学生崇尚劳动价值,弘扬奉献精神,培育高尚情操,完善自我追求,从而影响和改造社会的主流风气。劳动,改变自我;劳动,改变社会。劳动价值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