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4949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4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5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6“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7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宗法等级森严8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9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C“制天命而用之” D“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10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1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12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诗经A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13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C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14公元府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15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16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17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18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19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20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21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2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2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刺史强行插手地方行政事务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24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 D实行内外朝制度2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26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显现27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28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29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30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31“臣(董仲舒)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这表明董仲舒主张A.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B.严禁举荐人徇私舞弊C.举贤良要进行对策考试 D官职是举荐依据之一32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33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34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35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36“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37“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38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39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40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 作者强调的是 A专制主义的来源 B中央集权的特点C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小农经济的缺陷41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42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几种类型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43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44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宗法观念丧失殆尽C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45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46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47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8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49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杂着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标准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50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共10分。51中国古代先后存在多种选官制度,写出四种: 、 、 、 。52土地兼并开始于 时期。53秦朝统一和灭亡的时间分别是 、 。54写出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 、 、 。55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性 、 性、 性、 性。56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 。57均田制的土地性质是 。58在小块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做法,我们称之为 。59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 、 、 。60西汉初期的地方官制是 。三、材料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6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2分)6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10分)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 考 答 案一、选择题1-5 DADCB 6-10 DDDDB 11-15 BBBCB 1620 CADCC2125 CBABD 2630 BDBBA 31-35 ACADD 3640 DDBAA4145 CCACD 4650 BCDCD二、填空题51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52春秋战国;53前221年和前207年;54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55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56汉武帝;57封建土地国有制;58精耕细作;59王室贵族、功臣、先代贵族;60郡国并行制三、材料题61(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8分)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4分)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4分)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州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8分)62(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6分)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从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6分)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