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部分.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4857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第六、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名词解释:1. 公有制: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 社会主义公有制: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论述题: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总之,在我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厚,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中小资本,建立并壮大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它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政治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决定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直接原因:a.人们的觉悟:人们还不能做到无条件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b.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还仍然存在,从而各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还存在着很大差别。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务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5. 试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分配制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6. 如何理解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努力把国民收入的“蛋糕”做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 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理顺生产要素的价格,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和经济垄断,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快电信、铁路、民航、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分配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使收入分配与市场机制接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 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名词解释:1. 经济机制: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个构成要素、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及其组织或系统运作的机理。2. 计划机制: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3. 市场机制: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论述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加快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制度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 试论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在社会范围内发展社会分工,促进生产的社会化; 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在社会经济关系内部形成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经济体制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求; 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发的需要4. 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 保障事业社会化; 保障对象普遍化; 保障资金基金化; 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同按劳分配相结合; 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对外开放中保持经济和政治的独立自主性;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名词解释:1. 需求: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愿意并能够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2. 供给:一般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3. 市场秩序: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4. 市场规则: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论述题:1. 什么是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影响因素:、消费者的客观需求; 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或数量; 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 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收入分配状况; 预期; 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 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某些特殊商 品和服务具有特殊的影响。变动规律:需求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量愈低,反之亦然。2. 什么是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规律? 影响因素:、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生产费用; 技术水平; 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 变动规律:生产技术难度大、规模限制严、生产周期长,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小, 反之,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大。3. 试述价格的基本功能与价格机制:价格的基本功能:、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 、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价格机制:即价格调节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 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4. 试述市场竞争的特点: 具有广泛性; 具有深刻性; 具有强制性。5. 试述市场竞争风险的决定因素和作用: 决定因素:、市场竞争的规模;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市场竞争的方式; 作用:、风险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市场竞争的主体来说,必然会形成 巨大的和现实的经营压力,促使企业等竞争主体为避免损失而尽力 提高决策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规避风险损失,提高经营效 益 、风险也意味着获取高额收入的可能性。 第十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名词解释:1. 产权制度: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2. 微观经济主体:特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具有独立身份、自身利益和各种不同行为方式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的主体包括企业、农业和居民。论述题:1. 现代产权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 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 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这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 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 收益。2. 试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坚持还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实现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3. 资本运营需要具备哪些相应条件? 资本运动需要需要畅通的渠道; 资本充分运转需要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资本需要高质量的专家来运营; 资本运营必然带来规模经济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政府应该从完善市场规则、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入手,规范资本经营,保证经济的有序进行。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发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名词解释:1. 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2. 世界市场: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分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3. 国际经济合作: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作为我们现在所特指的国际经济合作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有的经济范畴。4. 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5. 内向型经济:指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可细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6. 外向型经济: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推动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向导,以扩大出口为核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论述题:1. 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区别和联系: 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 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风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 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 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 总之,国际分工即使国内分工的外延,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2. 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特点。3. 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对外贸易是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对外贸易是节约生产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途径; 对外贸易是积聚资金、吸收先进技术的有效方式。4. 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我们要做好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准备。首先,要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发展;其次,要防止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一是全球经济波动有可能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经济不稳定; 二是政府对本国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是对国家经济安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面对开放型经济可能产生的风险,要尽早和充分做好应对准备。 要加强对全球化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能力,抓紧做好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备,以增强我国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 要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将形成自主技术创新和制造能力作为目标,尽快制定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要加快制定反垄断政策,防止跨国公司形成垄断力量,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 扩大开放的步骤和速度,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进展的要求,特别是资本项目的开放要与监测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相适应,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 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名词解释1. 社会总产出(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给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2.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3.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4. 社会总共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5. 社会总需求: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论述题:1.决定和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自愿的利用效率; 价格的变动; 产业结构; 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 对外贸易。2决定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 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及其增长率; 消费率与投资率; 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投资效率的高低; 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物价水平、政府政策、技术创新等,也是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 利率水平; 物价水平及其预期3.政府的职能: 建立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框架; 提供各种公共产品; 稳定经济; 维护竞争,反对垄断; 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教育; 切实提供和完善社会保障4.宏观调控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平衡国际收支5.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此外还有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汇率政策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名词解释:1.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2. 经济效益: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用成果)进行的社会评价。按所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3. 国民财富(社会财富):某个社会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内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4.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5.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的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6.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7. 外延扩大再生产: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8. 内涵扩大再生产: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金有机构成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论述题:1.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 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2.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是否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3. 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基础 主要表现: 经济增长使农业发展和产量提高,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引起服务行业发展和比重增加。4.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5.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效益 效益好速度一定快(高效益一定带来高速度),速度快不一定效益好; 速度与效益不并列,效益是第一位的,速度是第二位的,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速度。6. 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 自然条件; 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劳动分工和经济规模; 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结构; 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社会文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国家政治局势、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等,也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7. 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 资金供给缺口较大; 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 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 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1. 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2.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3. 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论述题:1.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2)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其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自然资源决定着生产力布局。 人口数量:(人口过快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不适应是明显的,过大的人口规模已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 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如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更加短缺2) 削弱资金的积累能力;3) 阻碍了人类资源的发展;4) 给社会吸收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就业效率带来了严重的困难;5) 阻碍了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6) 造成自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人为破坏;、7) 此外,这还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科学技术:1)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2) 它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3) 它能够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的结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4) 它是促进生产关系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5) 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6) 它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化奠定了基础;7) 它能够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8) 它能够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9) 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文化教育: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质量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 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唯一途径3. 二元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农业是传统部门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过分落后,势必会在诸如粮食、原料、农副产品、资金、市场等许多方面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传统农业部门同现代工业部门在技术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发展,势必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越来越用附加值低的大量农产品去交换现代工业部门附加值高的少量工业品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的发展;再次,如果二元经济的差异过大,不同部门劳动者收入上的差异也会扩大,在利益动机驱动下,会导致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想现代工业部门过度转移,这势必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会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生产要素过度流失而进一步萎缩甚至荒废;另一方面,会产生“城市病”,即城市因人口剧增,交通、粮食、能源和水的供应全面紧张,拥挤、污染、贫富悬殊、治安混乱等随之产生。最后,由上述几种不良影响决定,二元经济差异过大,势必会转化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这不仅不利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从许多方面限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都是不利的。4.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区别:经济增长只是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表示。 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则较宽,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变的升级和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