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3月月清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4398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3月月清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3月月清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3月月清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灵宝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清考试试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2. 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中的“匹妇蚕之”反映的手工业的形态是()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3“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业的落后性4.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 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不包括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坊市界限不复存在C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 D出现晓市、夜市5. 假如你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进行自主择业,你做的工作可能是()A在“坊”里做买卖 B在越窑生产白瓷C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D去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6.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B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C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8.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水,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9.下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 懂得休耕轮作 B开始推广牛耕 C注重精耕细作 D铁犁尚未出现10.明朝 “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11.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12.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13.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4.据农业经济史研究记载: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制的解读错误的是()A佃耕制阻碍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 B商品经济发展是佃耕制产生的重要条件C佃耕制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 D土地私有制是富民阶层形成的根本原因15.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清初()官府垄断对外贸易丝织品是主要出口商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A B C D16.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时间工业类别1935年1941年资本总额(万元)占全国总资本比例资本总额(万元)占全国总资本比例冶炼业474019%1357073701%机械金属业4155166%44027106%纺织业1217034853%588471417%食品工业615982456%27266657%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17.薛福成在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中称:近年洋货骤赢,士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薛福成的话主要反映了( )A.洋货在中国遭遇顽强抵制 B.中国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C.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 D.中国产品降价出售,薄利多销18.下列近代中国企业性质相同的一组是()A福州船政局,继昌隆缫丝厂 B天津机器制造局,发昌机器厂C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 D湖北织布局,贻来牟机器磨坊19.“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A.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B.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转型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D.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0.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因素不包括()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的推动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1.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22.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列举厂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纾商困,救商急,恤商难”,以及办报纸、兴学堂、救灾、参与地方治理等亊迹。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商会()A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消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C违背了“实业救国”初衷 D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23. 如表是对8l 家早期民族资本工矿企业主要创办人原有身份统计的结果,该结果反映出( )人员分类拥有企业数目占总企业数的百分比(% )买办及买办商人2935.80官僚地主2930.86一般商人1518.52华侨商人67.4l手工作坊主67.41A 早期民族资本家多由官僚及买办转变而来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地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C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额较少D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24. 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棉纱进口棉布进口面粉进口钢铁进口机器进口生铁产量下降38%下降20%下降15%增加20%增加20%增加30%A.官僚资本日益膨胀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D.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5. 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囡力 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C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26.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A.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27.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A生产资料B生产规模C产品流向D生产手段28.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年代企业类别资本总额备注18621894年军用企业5000万余两白银出现企业19家民用企业2964万银元出现企业27家18991911年私人资本9350万银元新增厂矿企业410家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C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29.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 A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 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 D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30.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C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 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31.从1950年起,我国对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中央统一调拨。一五”期间,统配物资由112种增至23l种,部管物资由l15种增至30l种。这表明我国()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物资供应不断丰富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出现严重经济困难32.1952年开始,山两平顺县两沟乡李顺达领导农民在太行山的荒凉地区开荒种田,经过共同努力,到1955年,人均收入超过抗战前的77%,比1952年前增加25.1%。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 B土地改革的完成C农业合作化的全面开展 D劳动模范的示范33.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A. 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34.不同时期流行的口号与民谣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以下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抓革命,促生产”A. B. C. D.35.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 农轻重比例失调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 D人民公社体制36.下表为建国后我国前五个五年计划的增长率与波动系数的统计。据此可知该时期我国() A.国民经济相对平稳发展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增长 D.经济增长大起大落3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在()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38.1955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农民迁徙需要政府审批。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反映了()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B.大跃进时期工业化建设的要求C.构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要求39.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40.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此材料表明()A改革开放深入内地,使国家定价比重大幅度下降B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导作用C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41.1958年,江苏省委三届八次扩大会议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肯定了农业可以“一翻再翻”;二是地方工业可以自力更生大发展;三是地方可以大办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这里的 “突破”()A力图扭转“左”倾思想扩展 B执行了八大确定的发展路线C使“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D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42.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43.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而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4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伟大成就关键是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A. B. C. D.45.中国近代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和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共同因素是()A欧美列强的强大压力 B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 D中国技术和资金依赖外国46.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47.“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收益最多的国家是()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48.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主要是因为()A美洲的发现 B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C殖民扩张的开始 D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49.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这次航行的结果是()A完成了环球航行 B到达了印度半岛 C发现了“新大陆” D抵达南非好望角50.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不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A.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B.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谋利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出现一批特权贸易公司51.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A.新航路的开辟B.航海条例的颁布C.代议制的确立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52.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对两者认识正确的是() A是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而制定 B不利于两国海外市场拓展C都禁止各自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53.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C.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54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伯曾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材料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A.推动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 B.专制王权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C.工业生产向城郊和乡村扩散 D.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贸易55.19世纪初的一则讣告是这样评价一位名人所研制的成果:“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的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于报偿后代的劳动。”这里的“它”是指()A蒸汽机 B发动机 C电动机 D计算机56.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57.约翰尼夫在一书中写道“从1785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上述材料所指的这场革命()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B对东西方社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C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5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院“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曰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这一材料表明()A电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范围非常广泛C电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联系更加方便 D通讯技术是电力应用的标志性成就59.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开始出现于()A17世纪中期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60.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在这里()A.新能源主要指的是煤炭 B.抽象知识引领着技术进步C.工厂制适应了生产需要 D.轻工业仍是主导工业部门二、主观题(共2题,61题16分,62题24分,共40分)6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 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4分)(2)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6分)(3)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6分)62、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神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力量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1) 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4分)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8分)(2) 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两位作者有何共识?(4分)(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