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4316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破镜重圆记四世同堂结尾的丢失和英文缩写本的复译 胡絜青 舒乙它是完整的吗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一九八年首次出版的。在作者生前,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未出过全书的单行本。解放前出过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写于一九四九年,仅在解放后在上海小说月刊上连载过。国内多数读者到一九八年才有机会阅读这部小说的全文。从读后的反映来看,不少敏感的读者猜测说,老舍的四世同堂好像没写完,国外专家们也有这么说的,只是说的时间稍早一点,因为香港一九七五年出版过第三部的单行本。他们的看法不无道理。首先,如果现在出版的最后一章就是原著的最后一章,结尾显得有些仓促。“后来呢?”人们不免要这么追问。其次,小说第三部名曰饥荒,可是饥荒的内容并未得到充分的扩展,这可不大像是作者的疏忽。第三,从字数上看,第三部只有十三万字,不及前两部各自的二分之一。这种比例失调的确也很令人费解。对照老舍一九四五年写的“序”,问题就更大了。“序”是这么写的:“假若诸事都能照计而行,则此书的组织将是:1段一百段。每段约有万字。2字共百万字。3部三部。第一部容纳三十四段,二部三部各三十三段,共百段。”从出版的实际情况看,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的确是“按计行事”,各有三十四段和三十三段,加起来约六十七万字。那么第三部饥荒,就应有三十三段和三十三万字。可实际上,一九五年的连载和一九八年的出版,只有二十段和十三万字,比计划少十三段和将近二十万字。这么看来,第三部的结尾,即全书的结尾肯定是出了问题。他写完了吗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分析,老舍按计划把四世同堂写完了,只是没有发表全。根据有三:一、老舍在美国的时候,曾经亲自帮助译者艾达普鲁伊特将四世同堂手稿节译成英文。这个节译本是个很珍贵的版本,因为它是直接由老舍的中文手稿翻译的,不是由印刷的中文版翻译的,它包括了中文版中没有包括的结尾。两者相比,英文节译本,虽说是节译本,却比中文版多了整整十三段。这十三段正是老舍在写作计划中提到的而在实际印刷版本中又丢失的十三段。二、一九五年日本中国研究所出版了一本四世同堂的日文缩写本,其中虽然只包括四世同堂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内容的缩写,但是在此书的后记中却透露了一些有关第三部的重要情况。后记提到老舍一九四八年由纽约写给在日本的谢冰心夫妇的信件。在这些信件中老舍写了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内容提纲。此提纲的详细内容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由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初次发表在横滨大学论丛上,后来收入波多野太郎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文集。日本老舍研究者杉本达夫最近将此文的副本寄来,使我们得知了四世同堂第三部的一些写作情况。老舍本人写的第三部内容提纲如下:(一)、“大赤包死在狱中,她的西太后似的气焰至死也没改。”(二)、“冠晓荷被日本人活埋,但本性难移,始终把日本人称为朋友。”(三)、“瑞全回到北平,和高第结婚。”(四)、“招弟当了日本特务,被瑞全杀死。”(五)、“钱默吟成为地下工作者的领袖,由于金三爷告密,被捕。”(六)、“瑞丰被蓝东阳害死。”(七)、“蓝东阳冻死在雪中。”(八)、“瑞宣活跃在地下工作者中。”这个提纲中的八点内容在中文版中只能找到三点半,即(一)、(二)、(六)和(三)的前一半,但在英文节译本里却可以全部找到,只是其中个别点在情节上稍有出入,如第(七)点“蓝东阳冻死在雪中”在英文节译本中是“蓝东阳被炸死在日本”。由此可见,英文节译本在结构上是完整的。三、在旅美期间,老舍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鼓书艺人,另一部是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这两部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正式出版之前,都在老舍亲自帮助之下翻译成了英文,在老舍离美回国后不久,分别在美国出版。但是,这两本书的手稿命运却很不一样。饥荒的手稿肯定是带回了国。一则一九五年老舍把它给了小说月刊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二则家人至今记得很清楚,饥荒的手稿并非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大十六开的厚厚的美国笔记本中,有很硬的黑纸面,字是用钢笔写的,很规整,本数很多,摞起来足有十几公分高,小说杂志的连载就是根据这份手稿印刷的。可惜,这批手稿全部毁于十年内乱,后十三段就包括在其中。以上三点足以证明饥荒的手稿已全部按计划完成,而且带回了北京。他是个忙人由此又产生一个新问题:为什么英文节译本的内容反而比中文版全?先讲讲英文节译本。英文节译本取了个新名字,叫做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它的翻译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去年,法国老舍研究者保尔巴迪带来了一份他收集到的信,专门谈到了老舍如何和译者合作的情节。信是黄色风暴译者艾达普鲁伊特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写给威尔马费正清的。后者是费正清夫人,她本人也是东方问题专家。一九四六年费正清在促成老舍和曹禺访美讲学一事中起了很大作用。下面是信的译文:“对你提的关于老舍的问题,我只能表示抱歉,因为我没保存日记。我不记得老舍是什么时间离开的。我们一直工作到他离开。他曾非常苦恼,因为我翻译得太慢。他想回家,回中国去,他为此而焦急。“黄色风暴并不是由四世同堂逐字翻译过来的,甚至不是逐句的。老舍念给我听,我则用英文把它在打字机上打出来。他有时省略两三句,有时则省略相当大的段。最后一部的中文版当时还没有印刷,他向我念的是手稿。Harcourt Brece出版社的编辑们做了某些删节,他们完整地删掉了一个角色,而他是我所特别喜欢的。他们认为有必要减少一些字数,以便压缩一下书的块头。对结尾没有做变动。“我猜想,他和郭镜秋合作的方式也和我一样,对鼓书艺人我甚至也不敢肯定是真正完整的。“老舍和郭镜秋白天一起工作,而晚上七点到十点则和我。他是个忙人。”这封信,虽短,但内容丰富,对研究老舍在美国的创作生活很有参考价值。对他的这一时期的情况,现在人们还知道得太少。对四世同堂英文节译本的描述,这封信显然是最权威的了。完整地被出版社删去的角色,很可能是书中的常二爷,一位可爱可敬的农村老人。“对结尾没有做变动”,这是一句格外重要的话,有了这个情况,人们完全有可能从英文节译本的结尾中找回四世同堂全书的结尾来,而且是比较完整地找回来。它是个谜一九五年饥荒在小说月刊上发表时,老舍为什么要删去最后十三段?这是个很难解答清楚的问题,因为作者本人生前并没留下任何解释。它可能永远都是个谜。人们可以做一些推测,但也仅仅是推测而已。谁都知道,老舍一九五年曾对骆驼祥子的结尾做了大段的删节。在时间上,砍骆驼祥子的结尾和砍四世同堂的结尾恰属同期,在思想上可能找到一些共同之处来。根据老舍选集开明书店一九五年版的“自序”,删改骆驼祥子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理由:第一点是太悲,没有光明的出路;第二点是没有正面写革命者。把这两点搬到四世同堂身上,是否合适呢?应该先看看后十三段写了什么。大致内容是:第二十一段:瑞全杀死日本特务招弟。第二十二段:蓝东阳害了怕,菊子到祁家拉关系。第二十三段:蓝东阳病倒,菊子弃家出走,瑞宣教书并搞抗战宣传。第二十四段:李四爷死在日本人的拳下。第二十五段:北京发生饥荒,野求抢瑞宣手中的食物。第二十六段:金三爷告密,钱先生被捕。第二十七段:白巡长被撤职,丁约翰接任里长,瑞宣派白巡长去找地下工作者。第二十八段:钱先生的外孙被日本人抢走。第二十九段:牛局长被捕,方六获释,菊子到天津当了妓女,蓝东阳到了日本,遇上原子弹爆炸。第三十段:小妞子饿死。第三十一段:祁老人抱着死去的妞子找日本人算账,遇到了日本老太太,日本投降。第三十二段:瑞全、高第回北平。第三十三段:钱先生出狱。这十三段,作为结尾,整体上说,不完全像骆驼祥子或者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不是十足的悲剧,也不是十足的绝望型。从大局上看,时代不同了,毕竟是中国胜了,日本败了。但是小说的结尾气氛与其说是喜悦欢呼,不如说是悲壮。在第二十四段、第二十五段和最后四段里,几乎充满了眼泪。李四爷作为中国人老一代的代表,小妞子作为中国人少一代的代表,在胜利前夕,双双死在日本人的暴虐之下。活着的人,也是人人骨瘦如柴,衣不掩体,面无血色,就像小羊圈胡同里的那些破门一样,油漆剥落了,显得破烂不堪,浑身上下布满了战争的创伤。这副模样和“胜利者”似乎不太相衬,这可能成为删砍的原因。看来,一种简单化了的、模式化了的处理办法影响了作家。应该说,这种处理办法在五十年代初是比较流行的,受波及的著作也绝非四世同堂一部。作家们都有一种自觉的接受改造的强烈愿望,诚心诚意地否定自己的过去,要脱胎换骨,要接受新思想。良好的愿望反映在对待解放前的作品上,往往不是删改就是补加些新思想。应该说,这种急于求成是前进中和探索中出现的曲折,于是,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砍尾巴便成了这短暂的一瞬的历史见证,成了文学创作史上一种有趣的特殊现象。现在,回过头去看,作者的精神是可嘉的,愿望也是良好的,但是,从后果上看,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一句话,结尾删得太可惜了。请看,表面上毫无英雄气概的人们最后成了胜利者,他们经受了最冷酷、最严峻的摧残和折磨,没有下跪,没有死绝,他们高傲地站着,挣扎着,宁死不屈,反抗着,迎来了胜利,这难道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写下并无损于他们的高大。年迈的李四爷忍无可忍,以死相拼,像个可敬的斗士,牺牲在搏斗之中。年幼而脆弱的小妞子宁肯挨饿,愣是不吃日本人发的混合面,绝食而亡。死得光荣,死得悲壮,死得高大!民族,带着鞭痕,悲壮地生存着。国家,带着创伤,骄傲地屹立着。人民,带着鲜血,顽强地站立着。正义,带着它的庄严、神圣和人道,光荣地战胜了邪恶、侵略和野蛮。这就是老舍四世同堂的结尾的基调。老舍忠实地描写了沦陷区人民的八年艰难岁月。老舍的结论是清楚的,中国人民觉醒了,中国大有希望。以北平人民为代表的沦陷区的男女老少经受了一场深重的大灾难,这场灾难既摧残了中国人民也教育了中国人民。老舍的写法毕竟是比较奇特的。四世同堂是以整个抗战的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作为文学家,在严格地按着抗战发展阶段来安排自己故事的顺序的时候,并不是去写历史教科书,他没有写解放区,也没有写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场和功勋,他只是解剖了一个小细胞,一个不上经传的沦陷了的小胡同,透过这个小胡同看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破镜重圆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反抗型”的,比起“绝望型”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饥荒写于一九四八年,新与旧的决战,当时已经基本定局,时代的烙印在饥荒里基本得到了正确的反映。沦陷区人民对蒋介石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北平西山的枪声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自己组织起来走反抗的路,在斗争中保存古老的文明,凡此等等,都是历史的必然。“起风了。”这是四世同堂的最后一句话,象征着抗战之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序幕的拉开。由此看来,四世同堂结尾的精神是健康的,向上的,删改的必要性实在是不大。但是,已写好的结尾,由于时代的剧变,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在发表的时候,使老舍为了难。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地歌颂共产党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是解放初宣传部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热爱共产党和新社会的文学家,老舍在发表饥荒手稿时自然也把这点记在心上。或许,老舍认为,当全书的最激进的主人公瑞全以战斗员的身份回北平的时候,及时地闭幕,从而把全书的结局落在一个新的战斗时期的开始上,最能体现这个要求。老三瑞全代表地下工作者,代表进步,代表反抗,代表光明,代表希望,以他的入城来结束这段历史似乎更妥当一点。不过,话又说回来,瑞全不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钱先生也不是,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爱国者,他们是有高度民族气节的人,他们有许多可爱可敬的品德和不少可歌可泣的行为,但是他们的行动在老舍笔下比起老舍在解放初了解到的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战活动来,不论是规模、效果,还是水平,都相距甚远。老舍可能觉得,如果以瑞全式的和钱先生式的抗战活动写到彻底胜利,大概会给读者以错觉,有冲淡整个抗战的艰巨性和宏伟性的可能。与其如此,不如删去结尾,使整出戏不到抗战胜利就闭幕,留点余地。有的时候,留点空隙比满膛满馅好。以瑞全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的所做所为,比起城外的游击战士们的战功来,当然是渺小的,而且愈写得具体,会愈显得琐碎和无足轻重。饥荒第二十一段是写瑞全的具体抗战活动的,他进城后第一个动作是杀女特务招弟,那么,干脆就由这儿删起吧。此处无声胜有声。这可能是由第二十一段起不再往下发表的原因。当然,顺手也减少了一点由于可爱的人物的死亡带来的悲剧气氛,减少了一点由于严重创伤带来的消极刺激作用,减少了一点故事中那些麻木落后者的行为带来的沉闷和不快。瑞全重回北平,行了。就此刹车,因为希望回到了人间。不过,猜测总归是猜测,想办法把结尾找回来才是真的。她是咱们的朋友随着被删去的十三段一起丢失的最感人的故事,是关于一位日本老太婆的故事。她的这段故事对四世同堂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四世同堂全书出版之后,电台曾经连续广播过,改编成话剧和电视连续剧的尝试也出现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以为然的看法,理由是中日关系正常化了,演四世同堂恐怕有点不合拍吧。姑且不谈这后一种说法的浅薄,假如丢失的关于日本老太婆的故事早一点为人们所知的话,这种争论很可能根本不会出现。这位日本老太婆是位居住在北平的日本反战者,她同情中国人民,认为侵华战争给日本人民同样带来了巨大痛苦,所以当她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之后,她松了一口气,她感到高兴,她在家里呆不住,她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中国人,告诉给她的邻居们,她上了街。迎面走来的是祁老人,手里托着饿死的小妞子,他的重孙女,老人要找日本人算账,老人再也忍受不住了,重孙女倒死在他这位太爷爷的前面了,这成什么世道,老人觉得他本人活着不再有任何意义了,他决心一死,但是在死以前他要把一肚子愤怒倒出来,他要痛斥日本人。老人和日本老太婆走了对脸,就在小胡同当中相遇。这时,胡同里的中国居民已经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纷纷拥上街头,奔走相告,跳跃欢呼。他们一下子发现了孤单一人的日本老太婆和托着死妞子的祁老人,一股复仇的心理突然爆发,人们围上了她。老太婆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她温顺而坦然地低下了头。故事到了高潮,气氛极为紧张。长孙瑞宣及时赶到,一脚插到了爷爷和老太婆的中间,他把愤怒的爷爷安抚回家,告诉邻居们:她,这个日本老太婆,是咱们的朋友。四世同堂中有许许多多妙笔;但是,这一笔,价值无穷。四世同堂是一本揭露和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书,但是,这一笔,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划分得清清楚楚。四世同堂是一本表现和歌颂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书,但是,这一笔,把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人民的心是相通的。四世同堂的日译本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在日本出版了,日本的有识之士给了它很高的评价,其中丰岛与志雄先生的一句话最有代表性,他说:四世同堂是全日本人必读的书。四世同堂在日本被当作战争反省教科书看待,看来决非偶然。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日中关系恢复正常后,重读四世同堂,人们不能不被老舍先生的远见所折服。老舍先生去世之后,日本的作家们是第一批站出来为他说话的朋友,就像瑞宣出来保护日本老太婆一样。她是咱们的朋友!他是咱们的朋友!四世同堂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真仿佛是一颗埋得很深的种子,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天,四世同堂结尾的再现,日本老太婆故事的复活,更是锦上添花,为这牢固的友谊增添了新的光彩。它有了一百段一年半以前,马小弥同志曾经把老舍The Drum Singers翻成中文,在国内首次出版,就是鼓书艺人。当时,大家都说,这是一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趣闻。现在,The Yellow Storm的结尾也是由马小弥同志翻译的。一回生,二回熟,她的翻译笔调愈来愈有味了。译稿由语言学家吴晓铃同志最后审定。他(她)们在翻译和审定工作中都力求接近老舍的风格,其用心十分令人感动。四世同堂的结尾,由英文节译本中找回来了,绕了一个复杂的大圈,先“中”再“英”又“中”。当然,这又是一件趣闻。非但是一件趣闻,简直是一件巧事。非但是一件巧事,更是一件喜事,谁不为它的复原而庆幸,而高兴呢!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四世同堂版本,它既包括目前出版的最全的中文单行本的全文,即按老舍中文手稿排印的前八十七段,也包括由英文节译本转译回来的后十三段,全书共一百段,正好是老舍原来计划和实际完成的一百段。一百段,总算是找齐了,虽然并不完全等于原来的一百段,但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