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4031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益阳市六中2016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 历 史一 选择题(24248)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3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后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有利于中央集权B推动了社会转型C打击了贵族政治D建立了官僚政治4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5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6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8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古歇行人绝,九衢 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9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1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B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要求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12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1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1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18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1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对立20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1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22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3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24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二 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9分)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10分)(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图3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