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3896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1、 血浆:于血液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固,经离心后分离出的上层液体即为血浆。 血清:是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离体血液凝固后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失去活性。2、常用添加剂的主要用途与特点添加剂作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乙二胺四乙酸盐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抗凝剂用量与血液的比例要准确,采血后立即混匀枸橼酸盐与血液中Ca2+结合,阻止血液凝固血沉、凝血试验、血液保养液抗凝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液的比例非常重要肝素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快速生化检验、血气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不适合血常规检查草酸盐与血液中Ca2+形成草酸钙沉淀草酸钾干粉常用于血浆标本抗凝容易造成钾离子污染;现已少用促凝剂激活凝血过程,加速血液凝固缩短血清分离时间,特别适用于急诊生化检验常用促凝剂有凝血酶、蛇毒、硅石粉、硅碳素等分离胶高黏度凝胶在血清和血块间形成隔层,达到分离血细胞和血清目的快速分离出血清标本;有利于标本冷藏保存分离胶的质量影响分离效果和检验质量3、良好血涂片的“标准” 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约为5mm。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无人为污染。4、 瑞氏染色法细胞受色原理: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 2PH的影响 3甲醇的作用 4甘油的作用5、 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称为技术误差。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小,属系统误差。 固有误差(inherent error):包括计数域误差、计数室误差和吸管误差。6、7、生理性变化 红细胞数量受到许多生理因素影响,但与相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参考区间相比,一般在20%以内。红细胞生理性变化与临床意义8、病理性变化: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 。 1)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 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9、原理 HiCN法检测原理: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除外)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在特定条件下,HiCN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10.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11. 血细胞比容(Hct,HCT , 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12、网织红细胞(Ret,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4型。丝球型,网织型,破网型,点粒型)13.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14.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15.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16.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的临床意义17.红细胞结构异常及其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18.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19.临床意义:血沉主要用于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区别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等。20.红细胞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红细胞结构异常和排列异常的临床意义21.白细胞数/L = N/41020106 = N/20109 成人:(3.59.5)109/L 儿童(5-12)、6-2岁(11-12)新生儿 (15-20)2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 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毒 恶性肿瘤 白血病(粒细胞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 某些血液病:再障 慢性理化损伤:X射线、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脾功能亢进 药物23.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0-75% (1.8-6.3)*109嗜酸性粒细胞: 0.4-8.0% (0.02-0.52)*109嗜碱性粒细胞: 0-1% (0-0.06)*109淋巴细胞: 20-50% (1.1-3.2)*109单核细胞: 3-10% (0.1-0.6)*109 24.淋巴细胞增多: 婴幼儿期较成人高 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 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 肾移植排异反应前期 急淋、慢淋 相对增多:再障、粒缺淋巴细胞减少:放射线损伤;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缺陷 粒细胞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25.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能衰退表现。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血。26.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形态变化:(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2)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s) (3)空泡 (vacuoles) (4)杜勒体(Dhle bodies) (5)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27.棒状小体(Auer bodies):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单核细胞可见,淋巴细胞无)28.血小板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午后稍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 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 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 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 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静脉血的比毛细血管血高10% 2)病理变化:PLT 2050109/L 轻度出血 PLT20 109/L 较严重出血 PLT400109/L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9.异常的血小板形态:1.大小异常:1)大血小板:直径为47m。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同征和脾切除后等。 2)小血小板:直径3个/HP,称为。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肾肿瘤、肾结核、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外伤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女性亦可因月经血污染,而出现血尿。1、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等,尿液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2、肌红蛋白尿: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41.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中,尿液呈乳白色混浊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乳状混浊或凝块,有光泽感常见于丝虫病,也可见于结核、肿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42.脓尿:尿中含有大量的脓细胞,外观可呈不同程度的白色或黄白色浑浊,放置后壳有白色云雾状沉淀。见于泌尿生殖系化脓性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的脓细胞,蛋白可定性常为阳性。43.结晶尿:外观呈黄白色、灰白色或淡粉红色 由于尿液含有高浓度的盐类结晶所致,由于盐类溶解度降低。以磷酸盐和碳酸盐最常见44.尿比重:是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45.尿渗量:是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蛋白质和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病理性增高:1肾前性蛋白尿:a浆细胞病:如MM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b血管内溶血病:如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c急性肌肉损伤:如心梗、挤压综合征 d酶类增高性疾病:如AML-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胰腺炎等 2肾性蛋白尿:a肾小球性如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慢性、膜性)、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炎) b肾小管性如肾小管间质病变、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苯等有机溶剂中毒、器官移植 3肾后性蛋白尿:a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 b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c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46.糖尿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 1.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 2.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2.8mmol/24h),用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3.尿糖主要指葡萄糖,也有微量乳糖、半乳糖、果糖、蔗糖等。 47.尿糖临床意义:1尿糖增高:代谢性糖尿:如糖尿病 内分泌性糖尿: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血糖正常性糖尿:家族性糖尿、新生儿糖尿、妊娠或哺乳期 2尿糖暂时增高:摄入性:如进食含糖食品、碳水化合物、饮料或静脉输注后 应激性:情绪激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时48.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多、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酮体血浓度一旦超越肾阈值,就可产生酮尿。尿酮体是尿中乙酰乙酸、-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49.尿本周蛋白:骨髓瘤细胞所合成的异常免疫球 蛋白,其轻链与重链合成不平衡,因轻链产生过多,使游离Ig轻链(LC)过剩。LC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或轻链尿,此轻链即本周蛋白。50.均一性红细胞: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平均大小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接近血液中的红细胞,多来自肾小球以下部位。又称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非均一性红细胞:尿液中红细胞大小不均(体积可相差34倍),呈棘形、皱缩、面包圈样、芽孢样、哑铃形等多种形态。当尿中畸形红细胞数量70%、种类在2种以上时,称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51.出血量在1ml/L尿液以下时,只能用隐血试验或沉渣镜检发现,称隐血或镜下血尿。52.闪光细胞:在低渗尿中,中性粒细胞发生肿胀,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的折射,出现闪光现象,故称闪光细胞。53.管型:是尿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聚形成的圆柱体。形成条件:1.蛋白 2肾小管对尿液的浓缩与酸化功能 3.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54.病理性结晶 出现于某些病理状况下。如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见于组织大量坏死性疾病;胱氨酸结晶起因于蛋白质代谢障碍,尿酸结晶见于痛风。大量出现是尿路结石的征兆。药物性结晶 常见的是磺胺类结晶,易在酸性尿液中析出,形态各异,可用化学方法证实:磺胺结晶溶于丙酮;醛试验:取尿液少许于试管,加入Ehrlich醛试剂数滴,显黄色则为磺胺结晶。形成结晶,导致少尿、无尿、血尿和肾绞痛。生理性结晶:生理性结晶多源于食物或盐类代谢的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如酸性尿中的尿酸盐结晶,草酸盐结晶等,碱性尿液中的磷酸盐结晶,碳酸盐结晶。大量沉积也会造成肾损害。55.干化学尿液分析试带:单项试带 多联试带:含同一试带上多种检测项目的试剂模块,可同时检测多个项目。尼龙膜层:起保护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对反应的污染绒制层:包括试剂层和碘酸盐层。试剂层含有试剂成分,主要与尿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碘酸盐层可防止维生素C等物质干扰。吸水层:可使尿液均匀快速地渗入,并能抑制尿液渗透到相邻反应区支持层:由尿液不浸润的塑料片做成,起支持作用56.隐血试验:隐血:消化道出血量少于5ml,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大便内的血液 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红细胞,而需要通过化学法或免疫法等方法来证实的出血,称为隐血,检查粪便隐血的实验称为粪便隐血实验。化学法:血红蛋白含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催化供氢体,将供氢体中的氢转移给过氧化氢生成水,供氢体脱氢(氧化)后形成发色基团而呈色。呈色的深浅可反映血红蛋白量(出血量)的多少。57.粪便性状及其临床意义58.如何检验粪便隐血 免疫法:疫学法常用的方法有ELISA和胶体金等方法,此类方法所使用的抗体为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一般血红蛋白为0.2mg/L即可获阳性结果)、特异性强,饮食和药物等均对结果无影响,目前被认为是大肠癌普查最适用试验。隐血试验临床意义:1.隐血试验阳性:消化道出血。 2.肿瘤:溃疡出血呈间断性,肿瘤出血持续阳性 3.对消化道肿瘤(胃癌,大肠癌):早期诊断59.理学检查:正常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絮状、带有粘性的液体,无气味,量多少不等,性状与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情况有关。1、临近排卵期量多,清澈透明、稀薄似蛋清;2、排卵23d后量减少,混浊粘稠;3、行经前量又增加;4.妊娠期,白带量较多。5.绝经期后,阴道分泌物减少,因雌激素减少,生殖器官腺体减少所致。60.理学检查临床意义1 脓性白带:黄色或黄绿色,味臭,见于滴虫或化脓性细菌感染。泡沫状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2 豆腐渣样白带:稠厚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小碎块,常见于真菌性阴道炎,病人常伴有外阴瘙痒。3 血性白带:白带内混有血液,有特殊臭味。可见于宫颈息肉、子宫粘膜下肿瘤、老年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宫颈癌(常有特殊臭味)等。4 黄色水样白带:常见于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所致,如子宫粘膜下肌瘤,宫颈癌、宫体癌及输卵管癌等。5 奶油状白带:见于阴道加德纳菌感染。6 大量无色透明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药物后和卵巢颗粒细胞瘤时。61.阴道清洁度62.线索细胞:是阴道鳞状上皮细胞的胞质表面粘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弯曲弧菌或其他厌氧菌,其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为线索细胞。 63.阴道加德纳菌:为革兰阴性或染色不定(有时可呈革兰阳性)的球杆菌,有细胞壁,无鞭毛,不形成荚膜和芽胞。64.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不见或见少许,检查乳酸杆菌和加德纳菌可作为细菌性阴道炎诊断的参考。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为630或30个以上/HPF。1、非细菌性阴道病:乳酸杆菌5个/HPF,仅见少许阴道加德纳菌。2、细菌性阴道炎:乳酸杆菌5个/HPF或无,但阴道加德纳菌、其他细小的G+/G-细菌大量增多。48. 排精后,精液从胶冻状(凝固)流动状(液化)。所需时间即精液液化时间。65.精浆的组成及作用66.精液的量精液量为2.06.0ml,平均为3.5ml,少于1.5ml或大于8.0ml可视为异常。无精液症:精液量减少至12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67.精液的外观(颜色和透明度)灰白色或乳白色,久未射精者可呈淡黄色,微浑浊,液化后半透明样。【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血性精液:精液呈鲜红色、淡红色、暗红色或酱油色,并含有大量红细胞者,称为血性精液。常见于前列腺和精囊的非特异性炎症、生殖系统结核、肿瘤、结石,也可见于生殖系统损伤等;脓性精液:呈黄色或棕色,常见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68.精液的液化时间:精液由胶胨状态转变为流动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精液液化时间。精液液化主要是由于前列腺分泌的精液蛋白分解酶所致。刚射出的精液具有高度的粘稠性,液化时间30min。精液延迟液化症:新鲜精液标本在室温下超过60min不液化,称为,常见于前列腺炎。69.精液显微镜检验:取1滴或10l液化而混匀的精液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静置片刻,低倍镜下观察有无精子。若未见精子,应将标本3000r/min离心15分钟,取沉淀物重复检查,若2次涂片均未见精子,可直接报告为无精子症。70.精子活动率:是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动镜子所占精子总数的百分比。高倍镜下观察计数至少5个视野200个精子中有尾部活动的精子数,计算精子活动率的百分率。(应在射精后1小时内完成,并在保温镜台上观察)参考区间:排精后一小时内,精子活动率为80-90%71.精子活动力:指精子前向运动的能力。 WHO将其分为3级: 前向运动(PR):精子运动积极,为直线或大圈运动,速度快。 非前向运动(NP) :精子运动缺乏活跃性,如小圈的游动或只有鞭毛抖动。 无运动(IM):精子没有运动。72.精子存活率:采用活精子所占比例表示。以伊红Y或台盼蓝等染料对液化精液染色。活精子不着色,死精子因其细胞膜破损,失去屏障作用,易于着色。存活率大于等于58%死精子超过50%,即可诊断为死精子症。 73.精子凝集:指活动的精子以不同方式相互黏附在一起的现象。WHO将精子凝集分为4级:1级:多数精子是游离的,10%的精子发生凝集。 2级:10%50%的精子发生凝集。 3级:50%的精子发生凝集。 4级:所有精子发生了凝集。74.精子低渗肿胀试验(HOS):是观察精子在低渗溶液中的变化,以检测精子膜的完整性。正常60%以上精子HOS膨胀实验阳性。临床意义:该项目可作为精子膜功能及完整性的评估指标,可预测精子潜在的受精能力。精子尾部肿胀现象是精子膜功能正常的表现,男性不育症者精子低渗肿胀率明显降低。75.抗精子抗体:当生殖系统炎症、阻塞、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等病理改变时,精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产生自身或同种抗精子抗体(AsAb)。血液或生殖道分泌液中有AsAb,可引起免疫性不育。AsAb按其对精子作用分为凝集性、制动性和结合性三类。76.前列腺液检验项目与参考区间77.前列腺液常见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1 磷脂酰胆碱小体:前列腺炎时可见磷脂酰胆碱小体减少,成堆或分布不均,炎症较严重时磷脂酰胆碱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消失。2 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老年人,前列腺炎(可增加10倍,伴大量脓细胞)3 淀粉样小体:一般无意义,可与胆固醇结合形成前列腺结石。4 红细胞:增多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结石,前列腺结核或恶性肿瘤,前列腺按摩后。5 白细胞:增多并成簇,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特征之一6 滴虫:发现滴虫可诊断为滴虫性前列腺炎7 病原微生物:相应感染78.脑脊液:主要是由脑室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作用以及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产生,循环流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79.脑脊液肉眼观察脑脊液颜色变化,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棕色、黑色、绿色等描述。临床应用: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80.pandy实验:1.加试剂:取一试管,加入饱和酚溶液2ml。2.加标本:加1-2滴脑脊液标本。3.观察结果:立即在黑暗背景下肉眼观察。4.结果判断 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81.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改变82.漏出液和渗出液产生机制和原因一、漏出液:一般为非炎症性积液,漏出液的形成原因:1、毛细血管血压升高;2、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3、淋巴回流受阻;4、水、钠储留:二、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液体、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和各种细胞成分等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和组织间隙及浆膜腔,形成积液。形成原因见下:1、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2、恶性肿瘤: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浆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3、其他:如外伤、化学性刺激(血液、尿液、胆汁和胃液)、风湿性疾病等也可引起积液。83.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84、漏出液(transudate)非炎性积液,淡黄色渗出液(exudate)炎性积液,深黄色透明度:漏出液清晰透明 渗出液混浊凝固性:漏出液不易凝固 渗出液易自行凝固或有凝块出现比重:漏出液1.018漏出液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中细胞成分较多: 中 性 粒细胞化脓性积液 结核性积液早期 嗜酸性粒细胞气胸,血胸,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淋巴细胞为主慢性炎症(结核, 梅毒) 肿瘤性积液 其 他 细 胞-间皮细胞,狼疮细胞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