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活动目标: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2、辨析“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3、探寻“和为贵”的真谛,感悟“和”在传统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思想中的重要意义。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构建和谐环境。活动准备: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并搜集有关“和”的资料,为正确解读“和”的内涵做准备;2、通过查阅资料及调查采访等方式,搜集传统及当下生活中与“以和为贵”相关的事例,为进一步探究其真谛做准备;3、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准备展示;4、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观点,为“和而不同”讨论会做准备。5、准备以“和”为关键词的作文。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传统文化修德齐家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字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二、活动指导:1、探“和”之义。“和”字起源: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颗植物与张口组成。较之更早的古汉语中,“和”(新)字由“禾”与“龠”构成,“禾”指示稣的发音,“龠”表征稣的含义。其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示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由此可见,“和”字的产生,与音乐密切相关。而在古代,音乐与宗教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礼乐”,所以说,是礼仪与音乐共同确立了“和”。因此,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让我们先来走进这些典籍,去探究“和”与“同”的内涵。“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讨论明确:“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一致”,“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这段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讨论明确: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和因义起,同因利起。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义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讨论明确:“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追求道义的人,各得其所,保持自己的独立;追求利益的人,他们的欲望是相同的。“(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讨论明确:在这里,晏子也明确地告诉齐景公,“和”与“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辨析“和”与“同”。“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讨论明确:“(尧帝)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不发也不行,发也不行,但如果你发而克制的话,就是和。讨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明确:“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是小人“为恶一致”。“和”是目标一致,但行为、方法不一定相同,“同”只是行为上的附和。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明确:“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2、寻“和”之用。“和为贵”故事会。“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下面这则“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六尺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读完来信,随即写了一封信交给来人,命令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打开来,只见到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合计,明白了张英的苦心: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谦让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吴姓邻居,他们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负荆请罪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羊与狗传说,某国王做这样一个试验:将10只羊关进一间屋子,里面放一筐鲜草;将10只狗关进另一间屋子,里面放几块鲜肉。第二天,打开关羊的屋子一看,鲜草已被吃光,10只羊安然无恙。打开关狗的屋子一看,几块肉完好如初,10只狗却遍体鳞伤。国王感慨不已: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受肉的美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则更应该和和睦睦,才能生存、兴旺,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司马徽让猪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于令仪赠盗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讨论: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做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呢?明确:要有宽容的胸襟,博大的胸怀。不强求一致,承认差异,包容差异,甚至尊重差异。归纳:“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标语诠释“和为贵”。 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家和万事兴,国和富且强。居众和,养心平。宽容,化解人与人的恩怨。创造和谐,追求卓越。3、实事讨论会。(1)讨论之前,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合作制定“班级议事规则”。明确:班级议事规则:a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允许见仁见智;b讨论过程中要互相尊重,不可进行人身攻击;c见解不同时,可保留意见,不能剥夺对方发言权利;d用语要礼貌,得体。(2)对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前几天,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个七岁男孩在公交车上被一男子狂揍,事后调查发现,是“熊孩子”挑衅在先。网上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熊孩子该揍,有人认为男子太残忍暴戾。对于这一事件,你怎么看?小结:也许,除了天堂,没有无是非之地。有了是非不可怕,怕的是不懂得“和为贵”。有了“和为贵”,遇到矛盾不激化、不扩大,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间有爱,命运无舛,生命如花,该有多好!三、以“和”为关键词,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四、思考:古人还有那些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修身”之道?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