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3798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安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科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11页,满分0分,考试时间9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3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摇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5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北宋 南宋 时间段 真宗天禧宋 仁宗嘉佑年间 神宗熙宁年间 宁宗时期 全国岁入 (单位:贯) 3600万 3680万 5060万 6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6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7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8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9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10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下设“计划部”,并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推动 B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C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D推动了西部开发11以下为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表(根据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绘制)统计数字表明() 产业部门占(%) 国民收入就业人口1887年 1936年 1887年 1936年 农业 6962 6450 8000 7552 工业和服务业 3038 3550 2000 2448 A近代工业取得长足发展B农业主导地位没有改变C经济产业结构渐趋合理D社会动荡损害农业发展12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13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14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15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瞻家费。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指示,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侨汇券给国内收汇人以购买商品。其主要目的是()A促进商品消费B增加外汇收入C扩大对外贸易D鼓励华侨投资16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17近年来,台湾的一些入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18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19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20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21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导致了()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22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23从1848至1875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始终领先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到1870年时,德国的煤产量达到3400万吨,生铁产量139万吨,钢产量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l倍、56倍和28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重工业基础较好B德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C德国工业资本较为雄厚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24“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25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埃文斯旨在强调()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B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26莫斯科郊外某农庄章程规定:每户家庭可以有一小块供自己使用的“自留地”,其面积不能超过四分之一公顷,并要以在农庄做的工作日来交换,未完成每年规定工作日的家庭,自留地将被没收。它并不算农民的私有财产,却要用钱或实物缴税。它体现了()A1861年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27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281978年后,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29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速15%20%。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得到的第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是()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结盟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30下图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汽车销售商大打“价格战”B汽车生产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C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D美国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31图6 是19271930 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大萧条”() A导致美国人家庭观念淡化B推动了美国人口迅速增长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D缓减了美国人的婚姻危机32胡佛政府在19291933年任期内,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敦促国会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拨款。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A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的经济政策C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D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33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A建立欧洲共同体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D大力发展科学技术34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35尼克松在就任总统之前指出:“美国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而自由世界在共产主义面前不容退却。”他上台之后却认为:“动听而又和解的言辞对强硬而又实用主义的苏联领导者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是谋求在军备控制、贸易、处理危机和科学技术等不同问题领域中达成协议”。这一认识的变化()A阻碍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C基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功D使冷战局面暂时得到缓和361960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A经济危机的爆发B国际贸易的发展 C世界银行的建立D世贸组织的建立371994年12月,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应迅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向墨西哥提供了大笔贷款援助,墨西哥很快稳定了国内的金融秩序,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1997年7月,泰国出现经济危机,一个多月无人问津,导致泰国货币危机逐渐升级,发展成整个东南亚的货币危机。材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B宗旨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C运行过程中存在弊端D贷款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38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39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必然难以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突破这一理论障碍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欧洲从欧共体发展到欧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D欧佩克国家的团结与协作40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A并行不悖B矛盾对立C相互促进D目标趋同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40分。41(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材料三 如今,全球银行业遭遇到空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最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大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 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传统银行如果继续跟不上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步伐,很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摘编自国际银行业遭遇空前困境的警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4分) 4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曰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南安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345678910DABBADBDCD11121314151617181920BCBCBDABAB21222324252627282930BBDBBDBADC31323334353637383940DCDADBCAC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41答案 (1)形成原因: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领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东亚国家区域内部贸易活跃。(4分) 解体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等。(4分) (2)变化: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德国迅速崛起。(2分) 原因: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积极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2分) (3)背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分) 42答案: 示例1:国民素质高低与实现民主政治密切相关。 如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民权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范围极为有限,国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政治热情,最终维新派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努力失败。再如,北美人民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公民权利责任意识较强,积极参加独立战争并赢得了民族独立,且于1787年通过宪法确立起民主共和制。由此可见,国民素质高低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影响较大。 示例2:国民素质高低与实现民主政治无关。 如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没有充分的思想启蒙,国民民主观念、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普遍缺乏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确立起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而近代法国,由于启蒙思想的影响,各种民主思潮盛行。人民公民权利责任意识高涨,并为实现各自政治理想而不懈努力,导致1789年至1875年长期政局动荡,难以实现稳定的民主政治局面。由此可见,国民素质高低与民主政治能否实现关系不大。 【给分细则】 观点及其论证 一等 (129分) 观点明确。 多角度、准确地运用史实进行充分论证。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表述准确。 二等 (85分) 观点比较明确。 能运用史实进行论证。 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严密,语言表述较准确。 三等 (40分) 观点不很明确。 史实不准确、不充分。 史论不能有机结合,语言表述欠准确。 43答案:原因:外因:西方国家及后来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封锁。(2分) 内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任答三点得6分) 影响: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点,任答1点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