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3421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6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赵宪章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C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D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E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4分)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8小说标题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3分)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注:谏垣:谏官的官署 俺答:明朝时一个蒙古部落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B、舅,文中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C、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言官的权利算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明朝,言官甚至令皇帝都无可奈何。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沈束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B、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而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关进监狱十六年。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译: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注:“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三)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_ 。( 柳宗元小石潭记 )(2) 师说 客观阐明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的原因的两句是_ ,_ _ 。(3)苏轼的赤壁赋中,用“_ ,_ _ ”句子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邯郸学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侃侃而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因为不管一个品牌知名度多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此为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A B. C. D.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要求子女常看望问候父母,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B、甄嬛传自在各大卫视播出以来,许多观众都对孙俪的演技称赞有加,孙俪的事业也因这部剧上了一个新台阶。C、2016年江西省将在全省范围内招考490名人民警察,本次招考的对象,全部面向公安类专业毕业生(含2016年应届毕业生),不面向在职公务员。D、曾经熟悉的村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一个个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留住乡愁,保护传统村落这一“活态文化”已刻不容缓。19. 为下面这段话填上适当的连词,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3分)今天,中国独特 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 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 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 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和普世的价值观念。A、 而 也 也 也B、 和 而且 更 而C、 而 而且 也 而D、 和 也 更 也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茶文化的鼎盛与否,_。中唐之前,_,李白、杜甫等天才诗人的茶诗也仅有寥寥数首;唐中期,茶诗大增;唐后期,茶诗盛行。宋人茶诗则数以万计,宋人诗词反映茶事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胜唐人,这与中国茶文化莫胜于宋的状况完全吻合。茶艺、茶俗、茶礼、茶道以及文人和民众丰富多彩的茶事实践,_,成为传世杰作成批涌现的丰富源泉。21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河南大河报头版的导读起了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标题在全国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能说“莫言绝后”吗?试分条阐释原因。(6分)答: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三次月考答案1 B【解析】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2C【解析】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3A【解析】“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4.(4分)BD 【解析】 B.“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错,“假借”在此句是“宽容”的意思; D 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路为“朴实”。 5. (4分)1)“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2)“以儒家待人”是指他珍惜人情的忠恕心理:对人真挚、重情意、记恩,待人宽厚(各2分)6. (4分) 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 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治学中。 治学严谨,决不稍有假借。 治学勇猛精进、锲而不舍。 做学问既能延续传统又能吸纳新观点 能兼收并揽四大家的优点。 (每点1分,无需结合文本举例,答对4点即得满分)7. (5分)A 3分,D 2分,B 1分。【解析】(B.“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有夸大之嫌;C“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E:“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8. (3分)指歌词里的蒲公英在诉说和歌唱;像蒲公英一样不起眼的民工子女们的歌唱;民工子女们在以自己的歌声发出诉求。 (每点1分)9. (6分)同意。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孩子们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圆合。 从人物(表现技巧)来看,不受重视的孩子唱出“真好听的”歌声,(不知情的孩子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主题上看,孩子们越不知情地认真练习,越突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10、B11、A【解析】 是贡士12、B【解析】 是沈束被关十六年13、翻译见译文14. (5分)A C 【解析】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应该有些复杂,苦笑。(对一个2分,全对5分)15. (6分)希望终老田园: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 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怎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6分,每点2 分)16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7B (解析: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的谈论或演讲。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依托。以上为使用正确的成语。曲尽其妙:把其中的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现的手法非常高妙。此处用来形容歌曲望文生义。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18.D (解析:A关联词不当,“也”改为“但”。B中途易辙,C句式杂糅。) 19.C (空一:更需要书面表达“而”。空二:“也”和“而且”均可,后者递进语意重些。空三:上下文并没有表现出递进意。空四:上下文应该是正反对比关系。) 20.茶诗的多少能够体现 茶诗很少 为宋代文人写茶诗提供了内容21.参考答案:可以。1)“莫言”可以是动词,即“不要说绝后”,表示对我们中国还会有这样的奖项充满信心。2)因为“莫言”可以是作家的名字,也可以是动词,所以说“莫言绝后”有多重意蕴。3)“空前绝后”是一个熟语,拆开来说“空前绝后”是为了引人注目。(每条2分,能从表达、文化、语言修辞的角度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四.写作:略参考译文: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侭,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下了诏狱。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稀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做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鼓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