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3331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16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重点精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同时其国有化和按劳分配等原则又带有共产主义特性,故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方面的性质,故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认识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深化探究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思考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概括指出该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政策:余粮征集制。背景:苏俄政权建立后,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需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材料二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思考结合材料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重点精讲如何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质?(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2)实质:该政策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深化探究材料一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思考(1)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1)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2)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归纳比较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什么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名师点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深化探究材料一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苏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2)材料二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3)材料三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案(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2)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得太多,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课堂小结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题目中列宁所说的“强攻办法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的是苏维埃俄国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在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契诃夫拿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和理解正确的是()A真的。余粮征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B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C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D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要求。3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答案D解析苏俄在1920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因此“阴云密布”。而1922年时如D项所说,所以“阳光灿烂”。C项农民的赋税没有免除,B项权利归国家,A项说法错误。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D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取消商品贸易,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调节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所以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两个政策的概念。5.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答案A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6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答案C解析题干意思是斯大林模式用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办法实现了工业化,尽管办法无情,但效果却是实现了工业化,评价较为客观。课中思考提示(1)同:都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主张实行公有制或部分实行公有制。(2)异: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四月提纲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人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阅读与思考提示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1)“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符合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它超越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抑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与探究提示罪名不成立。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同时并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苏联经济协调、稳定、全面地发展,符合苏联实际,是正确的观点。基础达标1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A按劳分配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推行以工代赈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答案D解析注意关键语句“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A项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没有体现出来,C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都可排除。2“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这种政策的调整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答案B解析“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指暂时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4“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和所学史实,最早是指1921年苏俄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历史时期,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生产力,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项。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不能体现。6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他得出此结论的根据是()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B社会主义是天堂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D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3年”和“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联系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不同发展状况,可以综合得出结论。7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由此可知斯大林()A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B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C反对农业集体化D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人坐上汽车”“农民坐上拖拉机”即斯大林对苏联的工业化充满信心,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8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满怀希望地去了苏联,却带着失望而归。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书从苏联归来,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红苹果虽红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生虫的红苹果”喻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了经济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把握材料中“1936年”这一关键信息。当时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起到巨大的作用,即材料中的“红苹果”有光鲜亮丽之意。但也存在巨大的弊端,即材料中“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之意。能力提升9这是苏联的一则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简直要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答案C解析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一切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归集体所有。题中信息是针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行,它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0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罗曼罗兰于1934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作者访苏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故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四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谷物(万吨)7 3009 55031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四,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也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体制(模式)。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境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形势严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2)政策: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巩固苏维埃政权。(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