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课为君权辩护基础夯实1.从中世纪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到近代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学说()A.违背了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方君主权力不断上升的潮流B.重视人民的基本权利C.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D.不符合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西欧近代早期君主专制统治是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君权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学说是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故A、D两项错误;君主专制不利于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故B项错误。答案:C2.马基雅弗利认为,“新君主国”是指君主的权力不是或不完全是靠世袭得来的,而是靠自己获得的,这种“新君主国”的概念实质()A.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B.否定了君主的权威C.推崇君主不择手段的治国术D.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解析:马基雅弗利称赞“新君主国”,蔑视那些世袭君主国,这是对中世纪以来盛行的“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答案:A3.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面对混乱和战争,人类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无政府状态,要么是集权的国家。而国家是人们摆脱人人对人人的战争状态而建立的强大公共权力;国家的宗旨是维护稳定和保障生命安全。”霍布斯的这一主张()A.并不反对集权B.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指导意义C.指出了解决战争威胁问题的有效途径D.提出了比较成熟的国家理论解析:霍布斯的理论是针对英国革命时期的混乱状况提出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4.下列中世纪和近代为君权辩护的思想家或国王中,与其论述角度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奎那自然科学B.詹姆士一世神学角度C.马基雅弗利世俗权力D.霍布斯近代自然科学解析:阿奎那是从神学的角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A5.“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最终都变得不合时宜,其共同因素是()(导学号52420018)A.都宣扬“君权神授”B.都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C.都宣扬“君权神圣”说D.都强化君权、集权,顺应时代潮流解析:这些学说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君主权力上升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但都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合时宜。答案:B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皇为皇帝加冕图材料二阿奎那(12241274)材料三“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王权”“一切世俗权力来源于上帝的授予;王权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君主应当服从教会和教皇”“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肩负着使世俗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基督教的最高目标(灵魂得救)的使命,因此王权也是神圣的”。摘编自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材料四在西欧中世纪,罗马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10世纪后,随着教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增大,罗马教皇的权势也日益扩大,他们极力要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最高统治权。但是,世俗封建统治者国王也在为自己争夺最高统治权。这样,在西欧中世纪,教皇和国王争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成为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状况有什么特点?请用材料二、材料四说明原因。(2)材料三是如何论述教权至上论的?结合材料四分析其思想背景。又是如何论述“君权神圣”的?为什么要宣扬“君权神圣”思想?(3)结合上述内容,分析材料三的思想对教会和君主会产生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特点:教权高于王权。原因:教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增大,罗马教皇的权势也日益扩大;教皇鼓吹和神学家诠释教权至上论。(2)教权至上论:从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君主权力来源、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角度论述;思想背景:教权与王权长期斗争;“君权神圣”:从君主权力来源、王权的性质的角度论述;原因: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维护神权统治。(3)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对君主:确立世俗政治一定的地位,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选择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耻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材料二国家通过契约产生。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国家),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推翻他是毁约的不合法行为,是违反自然理性的叛乱。摘编自霍布斯利维坦(导学号52420019)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詹姆士一世怎样的思想倾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霍布斯的观点。参考答案:(1)思想倾向:“君权神授”,人民无权议论国王。背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王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影响:激化了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从而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2)认为国家是通过契约产生的,元首权力至高无上,不能被推翻。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