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生理学_习题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3240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02 大小:4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_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_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_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血液 一、填空题 1 渗透压的大小与成正比,水向渗透压处流动。 2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浓度,其生理意义是。 3 血浆的酸碱度( pH )正常为。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是。 4 RBC 的主要功能有、。 5 红细胞解体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称为,此时,血红蛋白的携 O 能力。 6 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表现其脆性越。 7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8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细胞产生。 9 凝血因子存在于。 10 凝血因子的化学本质是。 11 内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发动的,而外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发动的。 12 体内外最重要的抗凝剂是,体外抗凝剂还包括和。 13 某人血清中只含有抗 A 凝集素,其血型是型。 14 血型是依据的特异性凝集原而定的。 15 Rh 血型的特点是,故第一次输血。 16 ABO 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主要为。 17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18 红细胞内主要的成分是。 19 Hb 与 O 结合生成。 20 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主要引起血中细胞升高。 21 将红细胞放入低渗 NaCl 溶液中,会引起红细胞。 22 红细胞既含有 A 凝集原又含有 B 凝集原的血型是。 23 AB 型血的血浆中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含有凝集原。 24 血凝块回缩时挤压出来的液体称为。 25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血清中纤维蛋白原。 26 我国汉族人口中绝大多数为 Rh 。 27 人红细胞膜上含有 D 抗原者为 Rh 。 28 B 淋巴细胞主要与免疫有关, T 淋巴细胞主要与免疫有关。 29 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和。 30 交叉配血试验,是将给血者与受血者放在一起混合。 31 具有释放组织胺细胞是。 32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 33 正常人血液的 pH 值为。 二、选择题 (一)型题 1 胃肠道内的液体属于 A 机体的内环境 B 机体的外环境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E 体液 2 下列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总渗透压与 0.09 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B 血浆总渗透压与 0.9 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C 血浆总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相近 D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葡萄糖等形成 E 血浆总渗透压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近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 纤维蛋白原 B 1 球蛋白 C 蛋白 D 白蛋白 E 纤维蛋白 4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 葡萄糖 B Na C K D 白蛋白 E Ca2 5 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B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 血浆 D 组织液 E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6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就会发生 A 溶血 B 凝血 C 脆性增加 D 血沉加速 E 血沉 7 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 A 血 Cl 偏高 B 血 Ca2 高 C 血 K 偏高 D 血 Na 偏高 E 血 K 偏低 8 有关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 B 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减小 C 血浆中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 D 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贫血 E 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增大 9 下列哪项不是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A 悬浮稳定性 B 可塑变形能力 C 有粘着、聚集、释放作用 D 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抵抗力 E 对高渗盐溶液有一定抵抗力 10 有关血红蛋白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为 136mg L 血液 B 血红蛋白有运输 O 与 CO 的功能 C 红细胞破裂以后,血红蛋白就丧失作用 D 血红蛋白对血液中的酸碱度有缓冲作用 E 血红蛋白能与 CO 结合成 HbCO 11 维生素 B12 和叶酸缺乏将导致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恶性贫血 D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 出血性贫血 12 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特异免疫功能的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细胞 D 单核巨噬细胞 E 淋巴细胞 13 急性炎症时,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单核细胞 14 关于嗜碱性粒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颗粒中含有肝素 B 颗粒中含有组织胺 C 具有吞噬作用 D 参与机体免疫 E 含有嗜酸粒细胞趋化 15 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的皮肤出现血斑点,主要原因是血小板 A 缺乏纤维蛋白原 B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 血管回缩障碍 D 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E 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16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 错误的是血清中 A 缺乏纤维蛋白原 B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D 含有大量清蛋白 E 缺乏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17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不同 B 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 因血小板因子是否参加而不同 E 凝血因子 Ca2 是否参加而不同 18 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E 因子 19 最理想的血管内抗凝剂是 A 肝素 B 柠檬酸钠 C 草酸钠 D 氯化钙 E 氯化钠 20 能引起血液凝固延缓或停止的因素是 A 将血液收置在表面粗糙的玻璃管中 B 将血液的温度由 20 升高到 37 C 在血液中加入肝素 D 在血液中加入少许生理盐水 E 在血中加入纱布块 21 柠檬酸钠的抗凝血机制是 A 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B 去掉血浆中游离 Ca2 C 破坏血浆中凝血酶原激活物 D 增加了血浆中 Na E 增加了血浆中游离 Ca2 22 血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 血浆中凝集素的有无与类型 B 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有无与类型 C 凝集原与凝集素的匹配情况 D 是否符合输血原则 E 以上都是 23 在异型输血中,严禁 A O 型血输给 B 型人 B O 型血输给 A 型人 C A 型血输给 B 型人 D B 型输给 AB 型人 E A 型血输给 AB 型人 24 某人的红细胞与 B 型血的血浆凝集,其血浆与 B 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 A A 型 B B 型 C AB 型 D O 型 E 以上都不是 25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 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固 D 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E 以上都不是 26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 Rh 阳性母亲所生 Rh 阳性婴儿 B Rh 阳性母亲所生 Rh 阴性婴儿 C Rh 阴性母亲所生 Rh 阳性婴儿 D Rh 阴性母亲所生 Rh 阴性婴儿 E 以上都可能 27 输血时下列哪一种血型的人不易找到合适的给血者 A O 型, Rh 阳性 B O 型, Rh 阴性 C AB 型, Rh 阳性 D AB 型, Rh 阴性 E A 型, Rh 阳性 28 接受同一人的血液,第二次输血时才出现输血反应见于 A A 型或 B 型 B O 型或 AB 型 C Rh 阳性血型 D Rh 阴性血型 E A 型 Rh 阳性 29 有关 Rh 血型的下述各项正确的是 A 汉族人群中 Rh 阴性率为 90 B 红细胞表面有 Rh 抗原者为 Rh 阳性 C 血浆抗 Rh 因子为天然抗体 D Rh 阴性者的血液不可输给 Rh 阳性者 E 红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者为 Rh 阳性 30 体液是指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和外液 E 淋巴液 31 内环境是指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血浆 E 淋巴液 32 红细胞比容是指 A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B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C 红细胞与血浆容积百分比 D 细胞与白细胞容积百分比 E 红细胞与血清容积百分比 33 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 A 抑制红细胞破坏 B 促进骨髓造血 C 促进血库释放红细胞 D 在缺氧时促进肾脏分泌肾素 E 抑制血液凝固 34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 雄激素 B 雌激素 C 红细胞提取物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E 肾上腺素 35 能使血液凝固的离子是 A 钠离子 B 钾离子 C 氯离子 D 钙离子 E 镁离子 36 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 抑制因子的激活 D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E 抑制因子激活 37 一般血型抗原都是红细胞膜上的 A 糖原 B 蛋白质 C 磷脂 D 脂蛋白 E 糖脂或糖蛋白 38 血型抗体主要是 A IgG 与 IgA B IgG 与 IgD C IgG 与 IgM D IgD 与 IgM E IgG 与 IgD 39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是由血液中哪种细胞转变而来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40 不存在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 A 凝血因子 B 凝血因子 C 凝血因子 D 凝血因子 E 凝血因子 41 血液中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合成部位是 A 脾脏 B 肝脏 C 肾脏 D 骨髓 E 肺脏 42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 的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单核细胞 43 循环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A 2 个月 B 3 个月 C 4 个月 D 5 个月 E 6 个月 44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变形运动 B 吞噬作用 C 产生抗体 D 杀灭病毒 E 参与免疫 45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相似,二者均可释放 A 肝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组织胺 D 5 羟色胺 E 肾上腺素 46 内源性凝血开始于 A 组织细胞释放因子 B 血小板聚集 C 接触激活因子 D 磷脂胶粒反应 E 红细胞聚集 47 型血中的红细胞与 A 型血的血清相混,将发生的现象是 A 红细胞聚集 B 红细胞凝集 C 红细胞叠连 D 血液凝固 E 红细胞吞噬 48 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时会引起 A 红细胞变小萎缩 B 组织液生成增多 C 红细胞膨胀或破裂 D 组织液生成减少 E 白细胞膨胀或破裂 49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产生于 A 肝脏 B 脾脏 C 肾脏 D 肺脏 E 心脏 50 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是 A 血小板的有无 B 红细胞的有无 C 抗凝物质的有无 D 凝血物质的有无 E 白细胞的有无 51 抗凝血酶的作用机理是 A 除掉血浆中的钙离子 B 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 C 抑制因子不被激活 D 封闭了某些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残基 E 抑制因子激活 52 血凝块回缩是由于 A 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 B 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C 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 D 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 E 纤维蛋白收缩 (二) X 型题 1 有关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渗透压的大小与渗透粒子大小有关,粒子大,渗透压大 B 渗透压的大小与渗透物质的粒数多少有关 C 水由渗透压高向渗透压低方向流动 D 水由渗透压低向渗透压高方向流动 E 血浆晶体渗透压远远高于血浆胶体渗透压 2 关于 Hb 的功能,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 能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 B 与一氧化碳的结合力比氧低 C 氧是与血红蛋白的 Fe3 结合 D 血红蛋白是一种缓冲物质 E 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释放后,功能丧失 3 有关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 0.5 NaCl 溶液中开始溶血,说明脆性增大 B 脆性大,说明渗透抵抗力增大 C 正常红细胞在 0.42 NaCl 溶液中溶血 D 正常红细胞在 0.35 NaCl 溶液中全部溶血 E 正常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4 引起血沉加快的原因是 A 血浆球蛋白增多 B 血浆白蛋白增多 C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D 血浆磷脂增多 E 红细胞间发生叠连 5 下列情况哪些可使血沉加快 A 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 B 正常 RBC 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 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 D 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 E 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 6 缺铁性贫血 A 红细胞数明显减少 B 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C 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 失血过多可引起此病 E 胃酸缺乏也可引起 7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 A 吞噬病毒和疟原虫 B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 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D 参与机体胆色素代谢 E 为淋巴细胞提供免疫信息 8 正常人的小血管受损时,自行止血是通过以下过程实现的 A 血小板粘着受损血管 B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C 血小板释放 5 羟色胺使小血管收缩 D 形成血凝块、血块回缩 E 以上都是 9 血小板的功能是 A 促进止血 B 参与凝血 C 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D 使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E 使红细胞沉降率减慢 10 血清与血浆区别在于前者 A 缺乏纤维蛋白原 B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D 含有大量清蛋白 E Na 减少 11 凝血过程是 A 一系列酶促反应 B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C 红细胞凝集反应 D 聚集的结果 E 正反馈过程 12 外源性凝血的特点是 A 凝血发生在血管外 B 由因子发动 C 需要 Ca2 参加 D 不需要因子参加 E 随后激活因子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13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A 抗凝血酶 B 抗凝血酶 C 柠檬酸盐 D 肝素 E 草酸盐 14 正常机体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是 A 血液流动快 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C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 D 有抗凝物质存在 E 凝血途径不能被激活 15 关于肝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理想的体内外抗凝剂 B 能被肝素酶破坏 C 过大剂量,不会引起病人发生危险性出血 D 对抗剂为精蛋白 E 肝素带负电荷 16 红细胞膜表面含有 A 凝集原的血型可以是 A A 型 B B 型 C O 型 D AB 型 E Rh 阳性 17 违反输血原则将会发生: A 血管内大量溶血 B 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C 血液凝固 D 危及生命 E 红细胞沉降率增加 18 关于 ABO 血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根据白细胞表面抗原的有无及类型分的 B 是根据血浆中抗体的有无及种类分的 C 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有无及类型分的 D 在 A 型血血浆中有抗 B 抗体 E 在 O 型血血浆中有抗 A 抗体和抗 B 抗体 19 按输血原则正确的是 A 大量输血时必须是同型输血 B 少量输血时 O 型可以给 A 、 B 、 AB 型输血 C 大量输血时 O 型可以给 AB 型 D 在危急情况下, AB 型也可以给 O 型血人少量输血 E 在危急情况下, AB 型可以接受 A 、 B 、 O 型血液 20 下述哪种受血者较难找到合适的血液 A 曾多次接受输血 B 曾接受过马血清注射 C Rh 阴性患者曾输过 Rh 阳性的血液 D 以前没有输过血 E AB 型、 Rh 阴性患者 21 Rh 血型的临床意义在于 A Rh 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 Rh 阴性的血液 B Rh 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 Rh 阳性的血液 C Rh 阳性女子再次孕育 Rh 阳性的胎儿 D Rh 阴性女子再次孕育 Rh 阳性的胎儿 E Rh 阳性女子再次孕育 Rh 阴性的胎儿 (三) B 型题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血浆 E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1 体液是指 2 内环境是指 A 白蛋白 B 球蛋白 C 纤维蛋原 D 葡萄糖 E NaCl 3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4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5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分是 6 与血凝块生成有直接关系的是 7 最重要的能源物质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T 淋巴细胞 E B 淋巴细胞 8 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和清除坏死组织能力的细胞是 9 主要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10 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11 能释放组织胺的细胞是 12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 13 数量最少的白细胞是 (四)型题 A Rh 阳性血型 B Rh 阴性血型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 人类 Rh 血型系统中的 85% 是 2 在血中查不出 Rh 天然抗体者为 3 接受同一个人的血液,第二次输血时出现输血反应,说明受血者可能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B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 二者都是 D 二者都不是 4 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5 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四、名词解释 1 内环境2 稳态3 红细胞比容4 等渗溶液 5 溶血 6 生理盐溶液 7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8 血液凝固 9 内源性凝血10 ABO 血型 11 渗透脆性12 血清 13 血浆14 纤溶 15 红细胞叠连16 凝血因子 17 Rh 因子18 凝集原 19 外源性凝血20 凝集素 五、简答题 1 血浆渗透压由什么构成?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2 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3 简述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4 血小板有何生理特性? 5 简述小血管受损后止血的全过程。 6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7 ABO 血型是如何分型的? 8 输血要坚持什么原则? 9 谈谈 Rh 血型特点及它与输血和妊娠间的关系。 10 简述纤溶的基本过程。 11 简述生理性止血过程。 12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13 如果没有标准血只知道某人的血型是 A 型,是否可鉴定一未知血型? 14 临床上有哪些延缓(或阻止)和促进血凝的方法? 15 哪些情况下可能发生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 16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17 为什么说一次献血 200300ml 血液对健康成年人影响不大呢 ? 18 人体内影响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因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溶质的颗粒数量低 2 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3 7.35 7.45 NaCO H CO 4 运输 O 和 CO 缓冲作用 5 溶血丧失 6 小 7 白蛋白 8 巨核 9 组织中 10 Ca2 11 12 肝素柠檬酸盐草酸盐 13 B 14 血细胞膜上 15 血浆中不存在能与该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绝对安全 16 IgM 17 NaHCO H CO 18 血红蛋白 19 HbO 20 中性粒细胞 21 膨胀或破裂 22 AB 型 23 缺乏(无) A B 两种 24 血清 25 含有不含有 26 阳性 27 阳性 28 体液细胞 29 脾脏肝脏 30 红细胞血清 31 嗜酸性粒细胞 32 7% 8% 33 7.35 7.45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B 2 B 3 D 4 B 5 A 6 D 7 C 8 B 9 C 10 A 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D 17 A 18 D 19 A 20 C 21 B 22 B 23 C 24 C 25 B 26 C 27 D 28 D 29 B 30 D 31 A 32 B 33 B 34 D 35 D 36 B 37 E 38 C 39 D 40 A 41 B 42 C 43 C 44 B 45 C 46 C 47 B 48 C 49 C 50 D 51 E 52 B (二) X 型题 1 BDE 2 BC 3 ACD 4 ACE 5 BDE 6 BDE 7 ABCDE 8 ABCDE 9 ABC 10 BC 11 AE 12 ABC 13 BD 14 ABCD 15 ABDE 16 AD 17 ABD 18 CDE 19 ABCE 20 ACE 21 BD (三) B 型题 1 E 2 A 3 E 4 A 5 B 6 C 7 D 8 A 9 E 10 D 11 B 12 A 13 B (四) C 型题 1 A 2 C 3 B 4 B 三、名词解释 1 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3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4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 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6 具有与血浆成分相似、渗透压相等的人工配制的电解质溶液。 7 将抗凝的血液放在沉降管内,红细胞则自然缓缓下沉,其第一小时末下沉的速度称为血沉。 8 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9 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在血浆之中,即血管内凝血。 10 是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 A 、 B 凝集原的种类和有无而划分的。含凝集原 A 的为 A 型血,含凝集原 B 的为 B 型血,两者都含的为 AB 型血,两者都不含的为 O 型血,共四种血型。 11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 12 血液凝固后血快收缩所挤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13 是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 14 体内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分解过程,简称纤溶。 15 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较快地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叠连。 16 在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17 在恒河猴的红细胞膜上有一类凝集原,称 Rh 因子。人类的红细胞膜上也含有该凝集原。 18 红细胞上存在的特异生抗原(血型抗原)称为凝集原。其本质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 19 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所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 20 血浆或血清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互相识别产生凝集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 四、问答题 1 血浆渗透压由什么构成?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答: 血浆渗透压是由血浆电解质与血浆蛋白形成,前者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后者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是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0.9 NaCl 溶液、 5 葡萄糖溶液、 3.8 柠檬酸钠溶液。低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高渗溶液是指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2 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答:主要表现为: ( 1 )红细胞的变形性指红细胞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改变。 ( 2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红细胞比重( 1.096 )大于血浆的比重( 1.02 )但在正常血液中红细胞却不沉降下来,称此特性为悬浮稳定性。但如果将血液加入抗凝剂,置入血沉管内红细胞则自然下沉,其第一小时下降的速度称为血沉。一 般女性为 0 22mm ,男性为 0 15mm 。 ( 3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一般正常红细胞在 0.42 NaCl 溶液中开始溶血,在 0.35 NaCl 溶液中,则全部溶血。 3 简述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 1 )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集聚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吞噬细菌及组织残片,并消化之。 ( 2 )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的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 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 3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 ( 4 )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能识别和消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消除衰老的细胞和损伤的细胞碎片。 ( 5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加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4 血小板有何生理特性? 答: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主要表现为: 粘着与聚集作用 释放作用 吸附作用 血块回缩作用 正因为血小板具有上述生理特性,才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 5 简述小血管受损后止血的全过程。 答:如果小血管受到损伤可通过如下三个不同的机制发生止血效应。 ( 1 )血管收缩,暂时止血:血管受损破裂,血管平滑肌受到刺激而发生肌源性收缩,引起血管痉挛,与此同时可产生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而形成栓子堵塞伤口而止血。血小板释放 5 羟色胺和儿茶酚胺进一步使血管收缩而止血。 ( 2 )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小板粘着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的胶原纤维上,聚集起来形成止血栓,同时血小板又释放出凝血因子,使血凝块产生而止血。 ( 3 )破裂的血管处血液凝固:受损血管和组织引起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 3 5 分钟形成凝血块, 20 60 分钟血块回缩、血块坚硬进一步阻塞受损血管而止血。 6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一般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就可使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第三步,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成后就会使血细胞网络在纤维蛋白内形成血块,产生血凝。 7 ABO 血型是如何分型的? 答: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凝聚原)种类和分布的不同分为: 红细胞表面含有 A 抗原的称为 A 型血,其血清存在天然抗 B 抗体(凝集素)。 红细胞表示含有 B 抗原的称为 B 型血,其血清中含有天然抗 A 抗体(凝集素)。 红细胞表面含有 A 、 B 两种凝集原的称为 AB 型,其血清中没有凝集素。 红细胞表面不含有抗原的称为 O 型,其血清中含有的天然抗体为抗 A 、抗 B (即含有与凝集等)。 8 输血要坚持什么原则? 答:坚持同血型相输。如果确实无同型血时,则可在给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的条件下,少量输入异型血,一般不要超过 300ml 。 在输入异型血时,要缓慢观察 15 分钟后,方可继续进行。 一定要每次都是坚持做血液交叉配血实验,以防意外。 9 谈谈 Rh 血型特点及它与输血和妊娠间的关系。 答: Rh 血型是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含 Rh 抗原命名的,含 Rh 抗原的为 Rh 阳性,不含者则为 Rh 阴性。 特点:人的血浆中不存在能与该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 Rh 血型与输血: Rh 阴性血型人接受了 Rh 阳性的血液后,可通过被动免疫形式产生抗 Rh 抗体,再次输入 Rh 阳性血液时,就会发生输血反应。 Rh 血型与妊娠: Rh 阴性的母亲,如胎儿是 Rh 阳性,可使母体内产生抗 Rh 抗体,该抗体可通过胎盘,当母亲再次怀孕时,该抗体进入 Rh 阳性的胎儿血液内,引起红细胞凝集和溶血,最后导致胎儿流产或死亡。 10 简述纤溶的基本过程。 答: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降解。 11 简述生理性止血过程。 答:生理性止血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小血管发生收缩。 血管壁受损伤处血小板粘聚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以堵塞伤口。 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形成坚实的止血栓,达到有效止血。 12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答: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从而恢复血流通畅,而且还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纤溶对于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限制凝血过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如果没有标准血清,只知道某人的血型是 A 型,是否可鉴定一未知血型。 答:可以。若将已知血型的血液分离出红细胞和血清,再与未知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根据交叉配血的结果得到未知血型的红细胞抗原和血清凝集素,即可判定。 14 临床上有哪些延缓(或阻止)和促进血凝的方法? 答:延缓血凝:置血液于光滑容器中;低温;去掉血浆中钙离子;加入肝素、柠檬酸钠等。 促进血凝:外科手术中温热生理盐水纱布按压伤口,纱布的粗糙面既可激活,又可引起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一定的温度可加速血凝的化学反应。 15 哪些情况下可能发生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 答:组织大量损伤,某些严重感染,血压下降,异型血的输入等,血中各种凝血因子大量激活容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6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答: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如下: 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的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机体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凝血酶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有所缓慢。 血流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因而循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凝固。 17 为什么说一次献血 200 300ml 血液对健康成年人影响不大呢 ? 答: 因为一般健康成年人体重为 50 公斤 左右或 50 公斤 以上,身体中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 7% 8% 。即大约有 3500 4000ml 的血液。献血 200 300ml ,不足全血的 10% ,不会有不适感,而且血浆量的水和无机盐在 1 2 小时就可由组织液补充上,血浆蛋白在 24 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可由肝脏合成而补育,血细胞恢复至献血前水平虽需 1 个月左右,但在献血时血量减少,机体会反射性引起心跳加强,血管收缩,体内的贮血库管收缩,使循环血量不减少,以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以一次献 血 200 300ml 对健康成人影响不大。 18 人体内影响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因素。 答:人体内影响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因素有二:一是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由于机体内红细胞数目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造成组织缺氧时,会引起肾脏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增加。促红细胞生素主要作用于红系定向祖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使红系母细胞数目增加。 二是雄激素。雄激素至少可以促使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多,还可以直接刺激红骨髓生成红细胞,使红细胞数目增加。 第四章 循环生理学 一、填空题 1 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0 期是,平台期是。 2 自律细胞是形成自律性的基础。 3 增大最大舒张期电位,可使自律性。 4. 在心动周期中的期,给予心室一个额外刺激,一般不会引起反应。 5 心脏搏出量直接取决于,当静脉回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搏出量,心率过快时,搏出量。 6 心电图的 P 波代表, QRS 波代表; T 波代表。 7 弹性贮器血管指的是,阻力血管指的是,容量血管指的是,交换血管指的是。 8 外周阻力增加可使动脉血压,脉压。 9 大动脉弹性下降可使动脉血压,脉压。 10 当身体由平卧转为直立时,回心血量;呼吸运动中,吸气使回心血量。 11 微循环营养通路的途径是,其功能是。 12 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 _ 。 13 正常机体内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心血管反射主要是,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该活动。 14 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总的外周阻力,临床常用作药。 15 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血管,外周阻力 , 动脉血压,临床用作药。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有关的离子活动是 A Na 内流和 Cl 外流 B Na 内流和 K 外流 C Ca2 内流和 K 外流 D Ca2 外流和 K 内流 E Cl 内流和 K 外流 2 窦房结作为心脏起搏点的原因: A 能自动去极 B 兴奋性最高 C 自律性最高 D 复极 4 期电位不稳定 E 复极 4 期电位稳定 3 心肌细胞中,传导速度最慢的是 A 窦房结 B 心房 C 房室交界 D 浦肯野氏纤维 E 心室肌 4 心脏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A 增强心肌收缩力 B 使心室不产生强直收缩 C 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 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步收缩 E 使心房不产生强直收缩 5 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 A 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 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 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D 自动节律性高于正常 E 刺激阈值高于正常 6 当血钾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 A 逐步升高 B 逐步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E 不变 7 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延续到 A 收缩期中间 B 舒张期早期 C 舒张期结束 D 舒张期结束以后 E 收期早期 8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与神经、骨骼肌细胞的不同在于 A 有周期性变化 B 有相对不应期 C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 有超常期 E 无超常期 9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因为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C 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 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 E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多发放一次 10 额外刺激落在心肌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哪一期引起期前收缩 A 绝对不应期 B 有效不应期 C 相对不应期 D 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 E 局部反应期 11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 心肌的“全”或“无”收缩特性 B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Ca2 贮存少 C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 心肌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点 E 心肌超常期特别长 12 心室肌的前负荷相当于下列哪一项 A 心收缩末期容积与压力 B 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压力 C 等容收缩期容积与压力 D 等容舒张期容积与压力 E 房缩期的容积与压力 13 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内压力最高 A 心房收缩期末 B 等容收缩期末 C 快速充盈期末 D 快速射血期 E 减慢射血期 14 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 A 等容舒张期末 B 快速充盈期末 C 心房收缩期末 D 减慢充盈期末 E 心房舒张期 15 房室瓣开放见于 A 等容收缩期末 B 等容舒张期初 C 等容收缩期初 D 等容舒张期末 E 房缩期 16 在心室射血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状态是 A 两者都打开 B 两者都关闭 C 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D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 E 以上全不是 17 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大部分是由于 A 骨骼肌挤压作用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B 心房肌收缩的挤压作用 C 心室肌舒张的抽吸作用 D 胸内负压的作用 E 胸廓扩张 18 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力最低: A 等容收缩期末 B 等容舒张期末 C 心房收缩期末 D 快速充盈期末 E 心室收缩期末 19 主动脉瓣关闭见于 A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 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E 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20 左心室容积下降速度最快是在 A 等容收缩期 B 快速射血期 C 减慢射血期 D 等容舒张期 E 等容收缩期 21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 心房压力 B 大动脉血压 C 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D 等容收缩期初的心室内压 E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22 心指数等于 A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C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D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E 以上全不是 23 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 A 收缩压 B 舒张压 C 外周阻力 D 心输出量 E 体循环平均压 24 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左心室 A 每搏输出量较大 B 射出的血液所流经的管道较狭窄 C 心指数大于右心室 D 比右心室做更大的搏功 E 室内压大于右心室 25 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 刺激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B 由平卧转为站立 C 心率加快,超过 180 次分 D 颈动脉窦内压降低 E 颈动脉窦内压升高 26 正常人心率超过 180 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 快速充盈期缩短 B 等容收缩期缩短 C 减慢射血期缩短 D 快速射血期缩短 E 减慢充盈期延长 27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击动脉瓣引起的振动 B 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C 心室收缩,动脉瓣突然开放时的振动 D 心室舒张,动脉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 E 心房舒张,动脉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 28 第二心音与下一个心动周期第一心音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A 房缩期 B 房舒期 C 室缩期 D 室舒期 E 射血期 29 在体循环中,血流平均速度最慢的血管是 A 静脉 B 小动脉 C 主动脉 D 毛细血管 E 动静脉吻合支 30 血量分配比例最高的部位是 A 心脏及动脉 B 毛细血管 C 静脉 D 肝脏及脾脏 E 肾脏 31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流阻力 A 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B 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C 与血管半径的立方成反比 D 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E 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32 静脉系统成为外周的血液贮存库,主要是由于 A 静脉管壁有可扩张性 B 静脉管壁平滑肌少 C 许多静脉位于皮下组织中 D 静脉系统的容积大 E 静脉有瓣膜 33 血液停止循环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称为 A 收缩压 B 舒张压 C 平均动脉压 D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E 脉压 34 维持正常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 较粗的管径 B 主动脉弹性 C 血流速度快 D 内壁光滑 E 心室射血 35 动脉血压保持相对恒定的意义是 A 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B 保持血管充盈 C 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 D 防止血管硬化和破裂 E 保证细胞新陈代谢进行 36 影响收缩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 心输出量 B 心率 C 外周阻力 D 大动脉管壁弹性 E 静脉回心血量 37 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 心输出量 B 外周阻力 C 循环血量 D 大动脉管壁弹性 E 心率 38 老年人主动脉弹性减退伴有小动脉硬化时血压的变化 A 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降低 B 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D 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E 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 39 关于中心静脉压,错误的是 A 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 B 可反应心脏的射血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