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先贤圣论教学案 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3058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先贤圣论教学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先贤圣论教学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先贤圣论教学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先贤圣论1.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及句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反复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参照课下注释感知全文大意。3.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性和讽刺性。1.诵读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某些句子的理解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品读法。针对文章中哲理性强的句子或优美的语句加以品析,品味语言美。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生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2.通过时代分析作者的感情和价值观取向,用科学、辩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本单元包括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词。四篇文言文分别讲述不同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东西挖掘背后的道理,培养学生摄取信息、提炼要点的能力。五首诗词风格、题材各不相同,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感悟能力,学会欣赏其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多“自省”,讲恕道。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由第五、八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对富贵要取之有道。第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学习本课,重在领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验证其正确性。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辩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舍生取义”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引出“不为苟得”“不辟患”,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订鬼一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世上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文章紧紧围绕“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了“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马说一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诗词五首一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主要抒写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喜悦,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甚至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了。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约客是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本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惆怅、失落和无奈。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女子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人抚今追昔、借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1.掌握课文中难解词语,疏通文意。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2.把握课文的主旨以及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古诗词的背诵和领悟。4.文言文中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手法的运用。5.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1.与上一单元相比,本单元的选文较难,说理性较强,特别是鱼我所欲也和订鬼,在疏通文意时需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2.教学时应重视诵读的作用,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熟读成诵,培养 学生读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等。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文言语句。5.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出自课文的成语、格言、警句的意义和特点。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汲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25课论语十则2课时第26课鱼我所欲也2课时第27课订鬼1课时第28课马说1课时第29课诗词五首2课时口语交际写作2课时第25课论语十则1.易错字论语(ln)曾参(zng)冠者(gun) 三省吾身(xng)舞雩(y)恕(sh)弘毅(hng)韶(sho)沂(y)喟然(ku)2.通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3.古今异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自己;今义:身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义: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今义: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原谅)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古义:据有,取;今义:居住、交往)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古义:背离,抛弃;今义:与“来”相对,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的一方到另一方)富而可求也(古义:做官;今义:与“贫”相对,指资源、财产等充裕)吾与点也(古义:赞赏;今义:介词,跟、给)虽执鞭之士(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奉行;今义:走)4.一词多义行为是从道士恶去而齐与5.词类活用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君子成人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的)不成人之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坏的、不好的)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作动词,吹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见贤思齐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6.文言句式(1)判断句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小人反是(“是”前面省略介词“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前面省略代词“之”)(3)倒装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六七”是定语,定语后置)浴乎沂,风乎舞雩(“浴”“风”的状语“沂”“舞雩”后置)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整理编订春秋。孔子宣传“仁”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圣人”。【创作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社会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制度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怀疑主义思潮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孔子的家庭对孔子产生的影响。所以,时代、社会、家庭分别构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宏观背景、中观背景和微观背景。本文分别从自省、恕道、追求、尽责、君子、欣赏音乐、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等方面讲述做人的道德修养、理想抱负和艺术修养,表达了儒家的修身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十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多“自省”,讲恕道。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由第五、八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对富贵要取之有道。第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九、十则讲做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本课为2课时。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熟读并能背诵课文。3.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4.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坚守正确的做人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修养。【重点】熟练地背诵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汇。【难点】理解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和做人的准则。第课时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汇。2.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疏通文意。3.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重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以及课文大意的疏通。【难点】把握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新课导入速读掌握翻译全文整体把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论语是纪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十则。一、速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文章不长,读准字音及断句,是翻译、理解课文的关键。1.听读。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标记不熟悉的字音和长句的断句。2.点读。点几名学生分则朗读课文,教师评价、指导。3.齐读。学生齐读课文,巩固基础知识。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1.自读。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重点词语。(1)实词:省、谋、忠、信、传、贤、齐、行、恕、道、弘毅、处、去、美、恶、图、为、与等。(2)重点虚词:而、虽等。(3)通假字:莫。(4)古今异义词:去、三、行、士、与、虽、恕等。2.译读。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设计意图理解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3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第二部分(48则):讲做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三部分(910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欣赏音乐、亲近自然、锻炼身体。2.归纳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分别从自省、恕道、追求、尽责、君子、欣赏音乐、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等方面讲述做人的道德修养、理想抱负和艺术修养,表达了儒家的修身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论语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人生道理,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对付困难的法宝,希望大家好好利用。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论语十则第课时1.理清课文主要内容,能流畅地背诵课文。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3.感悟课文蕴含的人生道理。【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以及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难点】感悟人生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前准备研读重点突破难点品评赏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内容,利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习。1.请汇报你整理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一看自己与他有没有不同的,他回答后进行补充。2.请同学背诵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哪些地方背得不准确。好,同学们背诵得很熟练,归纳得很全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了解孔子思想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一、研读分析,突破重点1.赏析每一则阐述的道理,对课文内容有一整体把握。设计意图学会用现代汉语概括每则写到的内容,提炼重点意思。明确第一则:此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这三个方面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应该说,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一大美德。人应该反省的是多方面的,曾参提出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第二则:此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看见德行优秀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求上进的心态,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反之,看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才会免于犯错误。第三则:此则是孔子回答子贡发问的。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第四则:此则指出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第五则: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是要“以其道得之”,这个“道”就是“仁道”,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妨碍别人的利益,如果妨碍了,你就不能据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贱”,即使行了“仁道”得到的是却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抛弃“仁道”。第六则:此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第七则: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使别人形成不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好和君子相反。由此可见,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者的人,说他们是成人之恶,是小人。第八则:孔子认为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第九则:此则表述了孔子听了美妙音乐的感受。韶乐之美使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同时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有很高的欣赏能力,也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第十则:此则通过孔子对点的赞许,来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亲近大自然、锻炼身体。2.回顾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人生道理:一是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二是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要能成人之美。三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欣赏音乐、亲近自然、锻炼身体。3.提炼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设计意图成语的内涵深刻,往往具有警示或教育意义。明确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成人之美、三月不知肉味等。二、理解分析,突破难点1.边读边讨论,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明确(1)个人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诚实守信,对待财富要取之有道;当求则求,难求则遵从自己的爱好;要有远大抱负,有追求,要先行动再发言。(2)为人处世:要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学习应当痴迷,也要锻炼身体。(4)要欣赏音乐和亲近大自然。2.(1)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赞成哪一个观点,不赞成哪一个观点?为什么?设计意图共同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够,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三、品评思想,赏析魅力设计意图品评课文的思想价值,了解孔子文体的特点及风格。1.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明确每则相对独立,不能连贯成篇。论语记录的都是一些精要的话,语言精练,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流传至今,有的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启发意义。格式上体现了语录体的特点。2.第五则是如何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的?明确在第五则中,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果损害了,你就不能据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与贱”,但即使因施行了“仁道”而得到贫贱,君子也不因此而抛弃“仁道”。由此可见,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的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仁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有人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成资料卡片在班上交流展览。论语十则真知灼见千古流传一、参考答案课文所选的十则论语,其内容包括学习的态度、思想品德修养、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内涵及君子的理想志向等,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可概括为: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向所有人学习,包括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有过错便要勇于改正,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问心无愧;待人要忠诚、讲求信义,先做后说,态度诚恳,依体行事;做事应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志存高远,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地位。二、参考答案1.忠:诚心诚意。信:诚实。2.省:检查,反省。3.恶:厌恶的。4.图:料想。5.与:赞赏。三、参考答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造句略。链接:关于论语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论语虽然篇幅不长,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内省()莫春()喟然()弘毅()恕()2.按要求用课文原文填空。(1)子在齐闻韶,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孔子提出要讲“恕”道的话是:(3)曾子自省的三个方面是:(4)孔子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见贤思齐焉(2)内自省也(3)不成人之恶(4)小人反是(5)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4.翻译下列句子。(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张伪造的病假证明显然是假的。B.通过老师的教育,我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C.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D.操场上,到处飘扬着彩旗和歌声。二、课内语段阅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士不可以不弘毅(2)不以其道得之(3)富而可求也(4)虽执鞭之士7.翻译下列句子。(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8.找出选文中的两个成语。9.儒家最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于这句话应该有不同的看法。联系社会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三、课外类文阅读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注】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垂沙之事: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令尹:官职名。10.下列句子中的“国”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B.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C.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3.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的话回答)【答案与解析】1.xngmkuhngsh2.(1)三月不知肉味(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1)看齐。(2)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3)坏的,不好的。(4)这样。(5)料想。4.(1)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要对照着检查自己。(2)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则与此相反。”5.B(A项中“伪造”和“假”重复,可去掉“伪造”;C项可把“能否”去掉;D项可把“和歌声”去掉。)6.(1)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2)方法。(3)求得,追求。(4)即使。7.(1)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2)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且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8.任重道远成人之美9.示例:我们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多替别人想想。10.D(A项中的“国”为“国防”;B项中的“国”为“国都”;C项中的“国”为“地势”;D项中的“国”和题干中“是以国危”中的“国”都为“国家”。)11.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点拨:本题运用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法解答,本句的意思是“大臣在百姓中宣扬国君的错误,用您的土地肆意赠送给诸侯,和大王的所爱相违背,这也不是忠臣”,按意思停顿。)12.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来辅佐他。13.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译文:苏秦对楚王说:“仁爱的人,对于百姓,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好话去抚慰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孝子对自己的双亲,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钱财去奉养他们;忠臣对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去辅助他。现在大王的宗室、贵戚喜欢毁谤贤能的人,以此作为资本,对臣民加重赋税,使国君被人民怨恨,他们不是忠臣;大臣在百姓中宣扬国君的错误,用您的土地肆意赠送给诸侯,和大王的所爱相违背,这也不是忠臣。这样下去,国家就会危险。做人臣,最难做到的是,没有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为国君献身倒很容易,像垂沙战役,死的人数以千计。屈居国君之下,也很容易,像从令尹以下,为大王服役的人数以千计。至于无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的,却不见一人。所以,英明的国君考察他的臣子,必须了解他们是否有忌妒之心,是否能推荐贤才。贤能的人侍奉国君,也必须无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推荐贤才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贤能的人被任用,自己就会被废弃,贤能的人地位尊贵,自己就会卑贱。所以,人们难以做到。”第26课鱼我所欲也1.易错字羹(gng)蹴尔(c)苟(gu)箪(dn)屑(xi)所恶(w)2.通假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3.古今异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乐器)一豆羹(古义:古代的一种食器;今义:豆科植物)故患有所不辟也(古义:祸患,灾难;今义:害病)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止,停止;今义:已经)4.一词多义则与而于是为得之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活用作动词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活用作名词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的后边省略宾语“礼义”)(3)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甚”的状语“于生”后置)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是“加”的宾语,前置)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创作背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本文突出地表现了他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鱼我所欲也本文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用类比推理得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颇具雄辩力量。本课为2课时。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反问句和对比、排比修辞的作用。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及中心论点。3.背诵课文,增加语言积淀。【难点】文章的论证过程。第课时1.积累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重点】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难点】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新课导入诵读掌握精读理解整体把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导入一:激趣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在古代少河流的北方,鱼不多,食有鱼成了富贵人家的象征。难怪孟子曾经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从中寻求答案。导入三:简介背景型设计意图简介文章背景,引起探究欲望。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王道”“仁政”“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关键时刻不要见利忘义。并且他的文章的语言气势恢宏,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这个人就是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自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一、速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文章不长,读准字音及断句,是翻译、理解课文的关键。1.听读。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1)读准下列字音。所恶(w)一箪食(dn)蹴尔(c)妻妾(qi)辟患(b)一豆羹(n)不屑(xi)苟得(u)乡为身死(xin)不为苟得也(wi)(2)长句的断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设计意图巩固字音、断句。2.点读。点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评价、指导。3.齐读。巩固诵读中的基础知识。二、精读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1.自读。学生各自自由的朗读课文,标注重点词语。(在课下注解中标注)(1)实词:苟得、患、辟、蹴、万钟、奉、辩、得、乡、已等。(2)重点虚词:也、以、之、与、尔等。(3)通假字:辟、辩、得、乡等。2.译读。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遇有不理解的词句大家共同讨论。设计意图把握重点语句的意思。教规律,讲方法,成习惯,提能力。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设计意图理解主要内容。1.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主要内容?明确第1自然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2.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3.给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其意。明确第一部分(1):提出并论证论点。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论点。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三层(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到段尾)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部分(2):举例论证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第三部分(3):举例论证丧失“本心”的情况。4.归纳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义忘利的人。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我们要以此为诫。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第课时1.理清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1.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前准备研读重点突破难点品评赏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检查上节课要求背诵的内容,引出新内容,利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习。1.点名让几个同学背诵课文内容,其他学生认真听,并且指出背诵的同学出现的错误。2.提问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点名让同学回答。好,同学们背诵得很流利,回答得也很准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总结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一般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一、研读重点设计意图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的一般方法,教规律、讲方法、养习惯、成能力。1.什么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明确一词多义,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要注意该词语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充当什么成分,具有怎样的词性,以及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而于是为得之古今异义,即词语的古代意思与现代常用的意思不同。一般情况下,根据词语的翻译就可以判断出,这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一个重要考点。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掌握。古义的翻译要根据语境来确定,今义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意思。所以,古义是关键,一般在课文的课下注释中都有标注,翻译时要结合注解,考虑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思进行对照,进行学习掌握。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乐器)一豆羹(古义:古代的一种食器;今义:豆科植物)故患有所不辟也(古义:祸患,灾难;今义:害病)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止,停止;今义:已经)词类活用,即词语在文言文的语境中词性与用法发生了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现象。翻译的时候应注意掌握,一定要根据语境进行判断翻译。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活用作动词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活用作名词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用意是什么?明确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本文的哪句是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之所以先设谕而后提出论点,是因为“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甚于生者”“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明确“甚于生者”指道义,“甚于死者”指丧失道义。“所欲”指的是正义的事,“所恶”指的是不义的事。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明确“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6.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明确举例论证。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人们不要丧失人的“本心”,“义”比“生”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7.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8.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设计意图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辟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二、突破难点设计意图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三、品评赏析设计意图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2.结合本课所学及课下的了解,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示例一: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示例二: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示例三: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1.课下同学们自由探讨“利”和“义”的关系。2.做本课的练习题。鱼我所欲也一、参考答案文天祥拒绝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等事迹。课文主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参考答案1.生命,是我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宁可)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生命也是我喜爱的,我想得到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得到生命的事。3.不只是道德高尚的人(才)有这种心性,(而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心性,(只不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三、背诵点拨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适合朗读、背诵。可在解决字词句后,大致疏通文意并熟读课文,然后根据文章的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链接: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简介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的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苟得()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妻妾()2.用课文原句填空。(1)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故患有所不避也(4)贤者能勿丧耳(5)蹴尔而与之4.对“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但却失掉了义。B.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但却失掉了义。C.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D.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二、课内语段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以上文字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继孔子之后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四个字概括),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7.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C.乞人不屑也(不屑于接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呼尔而与之。翻译:呼唤着给他吃。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翻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C.乡为身死而不受。翻译: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D.贤者能勿丧耳。翻译: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惑而丧失本心。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10.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三、课外类文阅读【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