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课题汉代儒学课型新课学习教学目的【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该思想的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分析儒学兴起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儒学在汉代兴起及其发展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教学环节说明备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开课就让学生抓住线索,符合历史学科的学习要“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要求。课程讲授一、儒学发展的低潮(一)阅读第一目,思考: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课堂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1、总结: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简述“焚书坑儒”。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 坑儒:警告文化人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董仲舒介绍。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思想: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教师介绍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1、分析总结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原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另一种:儒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根本原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有为而治)2、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评价(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 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分析其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思想、文化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太学创建的意义:(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太学生参政意识的表现:(1)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因此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影响。(2)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儒学的全面影响(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结合必修一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五、探究活动1、探究活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相同: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实质:文化专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2、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3、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上升、成为正统的过程。)指导学生看书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指导学生看书整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解决问题的成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新课中存在的问题,突出重难点,提高效率小结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业布置及疑难解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