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四)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2008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四)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四)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四)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四)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郑观应2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3“(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4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5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载述:“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王韬的认识()A准确反映了议会的职权 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D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6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A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 B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C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 D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7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8梁氏(梁启超)云:“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之变迁,视前此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竞争也,进化也,务为优强勿为劣弱也。二十世纪之世界将为此政策此哲学所磅礴充塞,而人类之进步将不可思议。”梁氏的主张,与下列哪位最为接近()A林则徐 B曾国藩 C严复 D孙中山9“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10“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11下列属于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思想论战的内容的是()要不要实行共和政体要不要兴民权 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学习西学,改革教育制度A B C D12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13.右图是青年杂志的封面,上面印着法语“LAJEUNESSE”(青年)和“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这样的设计反映了创办者()精通法国语言文化 宣扬励志实干宣传西方文明 致力思想启蒙A BC D14吴虞指出:“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迫亦散。”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A旧文学 B旧道徳C君主专制 D愚昧迷信15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道:“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价值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16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17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主之君,立宪公之民;家全国,立宪公全国”“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致”“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A B C D18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道:“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C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19李大钊在我与世界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个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这表明此时的李大钊具有()A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B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C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20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思想)“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A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B马克思与孔子两者的思想具有相通性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三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4分)22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6分)(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2分)(3)材料三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2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时间课程内容备注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肄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2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三年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八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材料二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材料三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办该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4分)(3)材料三中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核心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共同点。(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01140021解析:选A。根据“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可以排除C、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已经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郑观应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可以排除B,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而魏源虽然思想上带有封建色彩,但是其著作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其中就包括政治制度等情况,因此有此评价。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到“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表明该运动不是从主观上要改变旧制度,“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则进一步说明该运动的目的是要维护旧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资产阶级为改变旧的封建制度,建立和维护新制度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因此排除B、C、D。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推动了思想解放,开启了中国经济、教育、国防等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加速了清朝封建制度的崩溃。3导学号01140022解析:选B。材料信息“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描述,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科技嫁接到中国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上,体现了两者的结合,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4解析:选D。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正确。A、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是共同主张,故C错误。5解析:选B。王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代表,材料中“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反映出王韬仍然认为君主有较大的权力,可见其仍然深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可排除A、C两项;D项也有道理,但王韬仍赞成君主政体,这与西方启蒙思想中的人民主权等并不吻合。6导学号01140023解析:选C。从材料“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说明A、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主的不同认识,故C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7解析:选A。从材料“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可见康有为的“改易服饰”是为变法服务的,选择A项。“改易服饰”是要服饰西化,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不能增强民族自我意识,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无关系,D项不是其目的。8解析:选C。材料中梁启超把进化论引申到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与他接近的是严复用进化论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B两项均未涉及进化论方面的思想;孙中山思想与进化论无太大关系,故D项也错误。9解析:选A。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师范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正确。B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排除。C与史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排除。10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影响的能力,切入点是戊戌变法。解题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B均不符合戊戌变法的作用,选项D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正确答案选C。11解析:选C。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实行共和政体的是革命派。12导学号01140024解析:选C。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救亡图存,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思考的焦点。严复通过进化论来宣扬救亡图存的紧迫性,陈独秀则提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两人都是围绕这一焦点而发。故C项为最佳选项。接受进化论的人主要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并未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A项错误。与之前思想相比,已有实质变化,B项错误。D项没有反映出中心问题,排除。13导学号01140025解析:选D。青年杂志封面上虽然印着法语,说明创办者在宣传西方文化,但不能就此说明创办者一定精通法国语言文化,故错误,和正确。杂志封面印着“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说明杂志的创办者希望中国青年励志实干,故正确。排除含的选项,本题选D项。14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文言文及白话文,故A项错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反对封建“孝道”,故B项正确;反对君主专制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直接性目标,故排除C项;愚昧迷信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15解析:选D。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同时应该秉承中国传统为根本,如不能秉承则“立见其败”。这便是“中体西用”。A、B、C三项错误都在于忽视了作者对欧化的认同。16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的事情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即进行思想启蒙,选A项。17导学号01140026解析:选D。主张君主立宪制;是袁世凯在1912年主张复辟儒学思想;是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器械”的思想。据此先后顺序应是。18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这里的“新的转变”是指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即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选D项。1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个解放自由的我”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倾向;“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可以看出世界主义倾向,故选C。20解析:选B。郭沫若在五四时代不主张激烈反孔,反而提倡孔子与马克思两者思想的会通,这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孔子思想和马克思思想观念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21导学号01140027解析:第(1)问,变化从“学在官府”和“学在四夷”可总结出;原因则从“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及“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学到的具体知识分析即可。第(2)问,变化可从“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总结出。原因由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央官学是为了选官,结合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则要说明教育在救国中的地位及如何实施这一思想。评价则要结合材料中“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来分析。答案:(1)变化:学在官府被打破,民间办学兴起。原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2)变化:学校种类减少,放宽了学生的身份限制。原因:科举制度彻底摧垮了世家大族,社会的等级区分日益淡化。(3)思想:维新派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和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一些清朝官员也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才能最终战胜强敌。百日维新期间提出了兴办新式学校的政策。评价:虽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但没能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2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答题关键在于根据材料理解所问,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根据所学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结合其内容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既提倡向西方学习优秀成果,又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第(2)问,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从材料“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看出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实际。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以看出陈独秀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但是偏激性肯定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4)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对待东西方文明,我们一般的态度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借鉴优秀西方文明成果。答案:(1)内容:倡导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态度:借鉴西方文明中的有益部分,但反对列强干涉中国。(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3)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4)对待: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借鉴有益的西方文明。23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指导思想结合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颁布的时间1876年得出这一时期为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教育的时期,得出其指导思想必然为“中体西用”。第(2)问,从材料中“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可见作者对原京师同文馆的态度是不认同的。所以提出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的课程,是有利于进步的。第(3)问,由“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得出民主,由“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可见科学。可见以上三则材料在学习西方、探索救亡之路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只是学习的内容上分歧较大。答案:(1)特点:注重西方自然科学;注重西方语言教育;经学与西方教育相结合。思想:中体西用。(2)态度:否定。理由: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进步: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3)思想:科学与民主思想。共同:积极学习西方,探索救亡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