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点填空默写生活与哲学.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1870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考点填空默写生活与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政治考点填空默写生活与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政治考点填空默写生活与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考点全面精析生活与哲学_、_的观点应该是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_。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_,它帮助我们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是人们对_的_和_。哲学是关于_的学问,是_、_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_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_、_和_,把_、_的世界观加以_、_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哲学是_和_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_的_。人们关于世界_、_的根本观点是_,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_和_,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_决定_,_体现_,有什么样的_就有什么样的_。不存在脱离_的_,也不存在脱离_的_。考点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哲学是对_、_和_的概括和总结。人类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_的知识,即_;一类是_的知识,即_;还有一类是关于_的知识,即_。具体科学揭示的是_、_和_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_和_,从中抽象出_和_。(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_,_推动着_。那种把哲学看作“_”,认为哲学可以取代_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_和_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_或_在_的指导下进行的。考点3:哲学与时代精神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_的_,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_和_在_的反映。哲学家可能是_,也可能是_。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_、就是因为它反映了_,把握了_,总结和概括了_。考点4:哲学的作用(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_,而是人们在_和_的活动中,在_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_。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_。(2)哲学是指导人们_的艺术。哲学是一门_、_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_或_。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_,是_。(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_、_和_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_和_,正确对待_与_,正确对待_与_的关系,正确对待_、_、_,从而为_和_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任务,就是_,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_,指导人们正确地_和_。(4)哲学具有_和_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_和_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_、_和_的功能。(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_,是科学的_和_,是人生的_,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6)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_和_的批判,更新_,解放_。还体现在它可以_社会的_,提出社会发展的_,指引人们追求_;动员和掌握_,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_。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_和_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_的先导,推动时代_,指导_。二、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5: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也就是_。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_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和_的_。凡认为_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_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_的问题,即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和_的标准。英国的_和德国的_,否认_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_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_。考点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首先是人们在_和_中遇到和_的基本问题。它还是_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_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和_,决定着它们对_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哲学的基本派别:_和_。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_,意识是_,先有_后有_,_决定_。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_、_、_。考点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进步性:否认世界是_的,认为世界是_的,坚持了_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_的。局限性:是一种可贵的_,没有_。它把物质归结为_,把_。 荀子认为,“_,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_”。王夫之明确提出,宇宙是由_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_,_”,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考点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_是世界的本原,_ 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在总结_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_。局限性:仍然把物质归结为_。具有_、_和_等局限性。考点9: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正确地揭示了_的基本规律,反映了_的客观要求,反映了_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_,是无产阶级科学的_和_,是指导我们_和_的强大_。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把_视为世界的本原,由于对_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形态:_和_。考点10: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_(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_ ,当成_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_,都依赖于人的_。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这是一种 _ 的观点。贝克莱的主要观点有“_”、“ _”。考点11: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_(_、_、_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_和_。朱熹说:“_”,“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_的观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_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某一个片段,就会导致_。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如果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_。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_。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_。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除了_和_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后者对前者具有_的意义。哲学史上存在着_和_、_和_“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_和_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关于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还有一种_的观点,即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代表人物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_。在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回答上,或者唯物主义的,或者是唯心主义的,不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考点12)(1)阶级基础:_。1846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_的形成。1848年,马、恩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_的问世。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完成,完成了社会主义由_到_的转变。(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_、_、_这三大发现。(3)直接理论来源:_,主要是_和_。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 吸取了黑格尔_的_和费尔巴哈_的_,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_。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考点13)(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 _,坚持从_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_的基础上实现_与_的有机结合,它把_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_与_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_基础上的_和_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_,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_,又经过_的_。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_”的科学、指导_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_和_。_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_;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_;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_的基础。离开_,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考点14)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_。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_的发展而_。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_和中国_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_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_和_。1、毛泽东思想是_和_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精髓是 _ 。活的灵魂是_、_、_。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重要思想以及_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_。(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_的国家如何_、如何_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_。(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_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_、_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_、_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_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_,代表中国_,终代表中国_”。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3)科学发展观是_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_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_,对新形势下_、_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对_的认识,对_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_。把握马克思主义的_,懂得世界的真正的_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_、_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一、哲学的物质概念考点15:自然界的物质性(1)物质是不依赖于_,并能为_所反映的_。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_。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而不是指某一种_。(2)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_的一部分。(3)列宁说:“物质是标志_的哲学范畴,这种_是人通过_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_而存在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_。”(4)“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_”。它是天地宇宙的_,也是万事万物存在的_。考点1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_的产物。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从存在的基础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_和_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_,生产力的实体要素_、_和_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_,它包括_、_、_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_。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_,也不能随意选择_。(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4)_是物质的,_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_。_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_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_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二、哲学的运动概念考点1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_、_的_和_。(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和_。世界上不存在_的物质。(3)运动是_的_,物质是_的_。_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_。_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4)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考点18: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_、_、_。但就物质的具体_来说,它又有_的一面。(2)静止是_、_和_。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_,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_。(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_的同时,也肯定_的存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_和_的统一。只承认_而否认_是_的不变论,只承认_而否认_ 则导致_和诡辩论。(4)_说:“_,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事物的_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前提。 诡辩家欧布里德“一切皆流、_” 和_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都属于_的观点。 僧肇和芝诺的观点属于_的观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考点19: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联系。考点20: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_,是不以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也不能被_。(2)规律是_。_、_和_,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没有规律的_是不存在的,没有_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而不能 _。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_。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_。人可以在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都是_的观点。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四、物质决定意识考点2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_的产物。(1)意识是_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生物的_(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2)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_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_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_的产物,_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_的形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_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_。考点22:意识的生理基础(1)_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_。意识是_的机能。(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_实现的。反射分为_和_。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_。条件反射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_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_,这是人和动物_;一种是在_的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_,这是人_。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考点2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1)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_,又离不开被反映的_。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_的反映,都是_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_,并在人脑中_的结果。离开了_,意识就不能产生。(2)从意识的_看,它是_的产物;从意识的_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_;从意识的_看,它是客观存在的_。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_而存在的。物质是_,意识是_,物质_意识。(3)意识的内容是_,而形式则是_的。(4)我们的祖先最早用来表达意识的概念是_,这一点与_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的祖先还用“_”、“ _”来表达意识。“意识”概念是_传人中国后逐步形成的。五、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24: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_。人们在反映_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_,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动物的操作纯粹是_的_的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_和_。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_、_,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_,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_。它不仅能够“复制” _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_、推测_,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考点25: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意识活动的_和_,是人能够_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_。世界上只有_之物,而没有_之物。 每个人的认识是_,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延续,传递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整个人类的_又是_。(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_。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_改造世界,即通过_把_的东西变成_,创造出没有_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意识对于人体_具有_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_,又对生理活动有着_。_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_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总之,意识具有_,它是对物质的_,又对物质具有_。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2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_,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_为基础。(2)方法论:既要尊重_,按_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_,把_和_结合起来。考点2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_,从_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_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_。(2)“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_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_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_,即_,求就是我们去_”。(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_,不断_,与时俱进,以_的精神探求事物的_,用_武装头脑、指导实践。(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_和_结合起来,把高度的_同严谨踏实的_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_,又要反对片面强调_,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七、实践考点28:实践的概念实践是_改造_的_。凡是实践,都是以_为主体、以_为对象的_活动。实践是一种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_的存在变为_的存在。考点29:实践的特点1 实践具有_。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实践的_和实践的_。它们都是_。实践活动的过程是_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_的制约,也具有_。2 实践具有_。实践是人_、_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_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_;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_和_。实践给_打上了_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具有_。实践不是单个人的_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_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_的_的。在不同的_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_。 总之,实践是人_、_地改造_的_。是_的活动。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_,即人们的_,这是人类_的实践活动。二是_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_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_。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点3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这种反映只有在_中、在主体和客体的_中才能实现。在_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_ 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_。(2)无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_,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_,都是_的产物。考点31:实践是认识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_。实践中不断产生_、提出_,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_和_。(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_,促进了_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提高自己_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_。考点3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_,如果不超出_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_。客观事物_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_反映了它。 (2)只有把主观和_联系起来加以_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于客观事物_。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_和_交汇点上的_。(3)通过_,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变为_。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和实践所产生的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_反映了客观事物。考点3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实践是认识的_。_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去。认识本身不是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_,不为_,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_。九、真理考点34:真理的客观性(1)人的认识都是对_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_的认识就是_,不相符合的认识则是_。(2)真理是标志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真理和谬误的界限_。(3)由于人们的_、_和_不同,每个人的_、_和_不同,对同一个_会产生多种_,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_,即真理_,真理面前_。考点35: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来说的,都是_与_、理论与_的_的_的统一。如果不顾_的推移,不随着_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_,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_,把适用于_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_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_。考点36:真理的条件性(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_和_,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_。(2)真理的_和_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_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_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_和_错误。考点37:真理和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_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_。十、认识过程考点38:认识的反复性(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_的。认识受到_的限制。(2)从认识的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_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 _、_、_、_、_、_等条件的限制。(3)从认识的_来看,客观事物是_、_的,其_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_往往要经过从_到_,再从_到_的多次_才能完成。考点39:认识的无限性(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_,作为认识主体的_是世代延续的,作为_的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_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的过程。(2)认识运动的_和_,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_的_,相反,从_到_、从_到_的循环是一种_或_的过程。(3)真理永远不会停止_,它在发展中不断地_。那些经过_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_,而是不断地向前_。(4)_,_,在实践中_和_真理,在实践中_和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考点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_,又是指导我们_和_的重要_。_的观点、_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_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_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2)_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_、_和_,学会用_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_,反对_。(3)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_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_的科学。_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_,了解发展的_,学会用_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_和_的错误观念。考点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世界是普遍_和永恒_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_,发展的_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_。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_。矛盾规律即_,是唯物辩证法的_。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_和_,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2)认识世界就是_矛盾,改造世界就是_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_。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4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是_以及_诸要素之间的_、_、_和_。(2)任何事物都与_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_。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_、_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_,没有一个事物是_的。(3)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_、_的理想目标,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归宿。考点43: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的,不以_为转移。(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_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的联系和_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_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_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_的产物,具有“_”的特点,但仍然是_的、不以_为转移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_这一客观的_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_之外。(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_中把握事物,切忌_。离开事物的_,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_,是_的一个重要特征。(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_,改变事物的_,调整_联系,建立_。考点4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_的。有_联系和_联系、_联系和_联系、_联系和_联系、_联系和_联系等。把握联系的_,对于我们正确_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在_和_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_。既要注重_条件,又要恰当运用_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_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_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_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_条件。总之,要一切以_、_和_为转移。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点4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_的。整体是事物的_和发展的_,从数量上看它是_;部分是事物的_或发展的_,从数量上看它是_。(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_、_、_各不相同。整体居于_,整体_,具有部分所_;部分在事物的_过程中处于_,部分_于整体。(3)整体与部分又是_、_的。A、_是由_,离开了_,整体就_。_的_会影响_的功能。_的_甚至对_作用。 B、部分是_中的部分,离开了_,部分就_。整体的_也会影响_。(4)我们应当树立_,_,_,选择_,实现_,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_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_, 用_推动_的发展。考点46:系统优化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_的关系。_是由_和_的诸要素构成的_,_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2)系统的基本特征:_、_和_。(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从实践方面来说, A要着眼于事物的_;系统作为一个_具有它的_都不能_;B注意遵循_的_;系统的各个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_和_发生作用的;C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_,整体的功能不是_,整体_。(4)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_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_,从_出发,把_、_联系起来考察,_,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_的认识。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八课)考点47:发展的概念(1)发展的普遍性:_是发展的;_是发展的;_是发展的。(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_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_、_构成了事物的_和_。整个人类的认识是_的。认识没有_,科学没有_。(3)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和_,是_的_和_的_。事物都是_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_。考点4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事物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