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1275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 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3、怎么样 (结尾进行总结) 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摘自马勇 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隋朝(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3、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指南针是什么朝代发明的?(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北宋(2)观点: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后,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印刷术变成欧洲新教的工具(材料摘抄);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去,基本上都是在单独行走。当他走到沙漠边缘时,有人劝他不要单身进入沙漠,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他绝不半途退缩。此人凭借坚强的毅力,艰难前进,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终于到达天竺,到处拜访高僧大师学习佛经。后来开始讲经说法,成为天竺水平最高的佛学家。但他放下了所有的荣誉,携带大量的佛教经典踏上返唐之路,后居长安讲解佛学,并将自己西行所见所闻10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撰成一书,成为现在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的重要资料。他的足迹遍布印度,但是影响却是全世界的,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1)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西行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求取真经(2)观点: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奘西行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论述: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并回到祖国(历时十余年,跋涉五万余里,取得657部佛教经典回国),在长安专心译经和讲学,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文化、地理的重要资料,成为当今世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重要史料)促进中印文化交流。5、按照唐代的规定,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但太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当时魏征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于是太宗召魏征上殿质问。魏征严肃的说:“臣听说,竭泽而渔,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明年就无兽可打了。如果未成丁的男子,都征召入军,那么租赋徭役,将靠什么供给?况且近年来国家的卫士卒,不堪攻战,哪里是因为人数少?都是因为待遇不公,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如果精心选拔健壮的成年男子,对他们以礼相待,人人都会勇敢百倍,何必一定要兵多?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大事才办了三件,是说了不算,不守信用,这样怎么能取信于人?” 太宗听了惊愕的说:“你所说不守信用的事,是指哪些?” 魏征历数太宗自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的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停止征召中男人伍,并厚赏了魏征。 选自节士风骨广东教育出版社(有修改)(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叫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贞观之治(2)观点: 统治者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论述:唐太宗在位期间,自知君主无法遍知天下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正。(P8)魏征忠诚耿直,敢于直言劝谏,多被采纳。所以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其他观点参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方能长治久安。 唐太宗虚心纳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治国理政者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 魏征敢言直谏,为人臣之典范。6、15世纪,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工具等产品的出口获得空前发展,产自中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展示出独特魅力。朱棣亲定国策主动派遣使团到他国进行友好访问。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中国向海外发展有两种选择,一是实行海域扩张政策将所及诸国纳入中国版图。一是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扶持和帮助海外诸国步入较为先进的文明行列。已经是“ 世界海洋大国”的明朝选择了后者。永乐年间,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并遣使来朝,其中苏禄、浡泥、满剌加等国还是国王亲自率队来华。今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正努力成为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明朝派遣使团的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2)观点:中国倡导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都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主要用于对海外各国的馈赠,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今日国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因此,中国倡导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7、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53年间换了5个朝代14个皇帝。当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出经验: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远比一支无能的军队更糟,更具威胁。因此他一步步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利,剥夺他们的兵权、财权、用人权,派文官代替他们。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禁军大权;设立三衙,通过分割禁军将领权利;通过枢密院帮助三衙管理禁军,分割禁军大权,最终形成了三衙管理禁军,枢密院掌调兵之权。另一方面,赵匡胤大力推崇文化教育,重用文人士大夫,完善和发展科举制,扩大录取人员,给他们高官厚禄,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赵匡胤剥夺了藩镇的地方权力,割裂了禁军的管理体系,又将文官放置在武将之上,处处提防武将,终于解决了唐末以来困扰的大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重文轻武(2)观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皇权)的重要措施。(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加强皇权)论述:面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掌权造反的教训,赵匡胤通通过杯酒释兵权、设立三衙等措施分割禁军大权。另一方面赵匡胤重视文人士大夫,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大多由文臣担任等。北宋重文轻武政策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有效的维持了政权的稳定。 8、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现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1)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防范自卫/对西方势力的戒备(2)观点: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论述:明朝以前的中国是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了清朝,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使中国与世界日益隔离,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迅速衰落。因此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各国,内忧外患步步迫进。 其它观点:封闭则衰,开放则兴9、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1)材料中的“大运河”开凿于哪一朝代?(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隋朝 (2)观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 论述: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共同发展;两宋时期,大量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告完成。因此,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原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共同发展;唐朝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10、(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所以说,11、(科举制)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参考答案:(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2) 观点1: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观点2: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论述: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因此说,明清科举制僵化了。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12、隋朝大运河,赵州桥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雕刻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观点:大运河 赵州桥是惊世之作。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13.长城和故宫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文学,思想,中医,科技)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14. 闭关锁国灭亡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观点:闭关锁国必致灭亡论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只限定广州一地的通商。这种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人为地将自己和外界隔绝的政策,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挨打。结论:人为隔绝导致落后,闭关锁国必致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