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11212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知识点(1-5章) 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第一节现代农业的理论框架知识点1:现代农业的内涵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原始农业:有目的的种植、养殖;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制工具为主。(2)传统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变化小;人力资本稀缺。 (3)现代农业: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产农业生态系统。现代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 注意:美国约翰梅尔按照农业的性质对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1)传统农业,农业技术基本上是停滞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2)低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且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3)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业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人地比例逐渐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 2、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1)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渠道包括:引入农业新产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开辟新的农产品市场、开拓农业生产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形式 (2)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集约化经营的三种模式分别是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力集约。我国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 (4)全球化理念: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5)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土地经营形成规模、专业协作形成规模、联合发展形成规模。(6)标准化的理念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为支撑;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知识点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结果高效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手段科技化: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的竞争,本质是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3、要素投入集约化: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4、服务社会化:农户、合作社、政府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5、农民职业化: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 6、产业领域广、链条长:逐步形成绿色、蓝色、白色农业三组鼎立。7、农业经营方式一体化:一体化经营的三种类型一是工商业公司直接经营农场;二是工商业公司与农场签订合同;三是农场之间建立合作社。8、农业功能多样化:生活休闲、缓解城市污染 9、资源配置市场化: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知识点3: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1、生态农业: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2、有机农业:不用化肥、农药及其他合成的化学制品,成本高、产出率低,将会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 3、立体高效农业:立体种养,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4、高科技型农业:包括分子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等; 5、观光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生产、消费融为一体,是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形式。 知识点4: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可以出多选) 1、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2、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挤压);3、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贸易连年逆差)。知识点5: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美国模式:人少地多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户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2、日本模式:人多地少是其主要特征,因此主要依靠技术和资金实现农业现代化; 3、中间模式:资源禀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制约因素,主要以德英法为代表; 4、其他模式:以色列。知识点6: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可以出多选)1、具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2、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 3、具备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有较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第二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考点】发展阶段 1、启动建设阶段:1953-1978年。开始于农业合作化。农业建设主要是农业的基础建设:大规模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以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为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特点:以水利化、机械化为建设重点,依靠集体的力量,自上而下,行政推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大规模农业基础建设。 2、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2年。开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建设重视物质投入,优化农业结构,追求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 中央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探索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出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3、全面推进阶段:19922015年 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保护农业。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坚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坚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 此阶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论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考点】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进展 (1)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一步改进;(2)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4)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5)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考点】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1)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资源短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 (2)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小规模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约农业,不可能盲从欧美等国规模化大农场的路子。(3)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矛盾(4)农业投入不足和要素大量外流的矛盾(5)参与国际竞争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矛盾(6)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第三节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策略和主要措施【考点】推进策略 1、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1)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同步;(3)要转变资金向城市工业流动的偏向。2、实施分阶段、分区域、重点突破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分阶段的目标 技术目标:靠科学技术装备农业,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保护环境、发送和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目标:农林牧副渔的产值构成、商品率、人均产量、企业目标(投入产出率、劳动收入等)。农业现代化的直接价值取向。 生态目标: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率、土壤肥力、草原利用率等。社会目标:农业人口供养数、人均农牧产品占有量、农林牧渔产出商品率、农村人口识字率、文盲率、科技人才拥有率等。 熟记:表格“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指标,2015年、年均增长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5.4;粮食播种面积(亿亩)16;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6;科技进步贡献率(%)55; 适宜农户没沼气普及率(%)5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310分区域的定位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点推进区域粮食核心区、其他主要产品优势区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不拘小节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常委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 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重点突破的选择 一是制定和实施农业高科技发展规划。二是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三是通过的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扩展与传播。(3)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农业(4)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5)通过农业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考点】政策措施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领先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强化产销区之间的利益衔接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 通过实现区域布局和开展统一服务来实现种植业的规模化 建立建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五大体系:标准体系(以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模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应急体系、监管体系 3、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培育多元化推广组织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 4、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细化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加快落实补助奖励机制的各项政策做好技术保障和管理服务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三个不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农业投资确有保障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国家对农业的资金入,应优先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第二章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第一节农业企业概述知识点1:农业企业的界定 农业企业是指在一定的地点,集合劳动力、土地、设备、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和相关服务,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农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社会经济责任,向国家缴纳税金,向社会提供优质而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还要不断增加盈利,积累资金,发展自己,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企业成员的收入,提高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 知识点2:农业企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作用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劳动力:包括农户务农人员、企业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员。3)资本: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 4)技术:传统农业中是非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5)制度:农业企业所选择的体制、机制和行为规范。大的方面来说包括管理体制,如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小的方面如企业的用人机制。它是一切企业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 6)生态资源存量: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水资源。 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知识点3:农业企业的特征 1)盈利性:利润=商品价格-成本 2)独立性:企业经营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居首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3)法人性:受国家法律保护和制约 4)拥有经营自主权,政府不能行使企业的职能5)经营的分散性6)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7)生产条件艰苦,自然风险大8)从事第一产业相关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第二节农业企业的分类与企业组织形式知识点1:农业企业分类 1、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农企)、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联营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是指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指所有权属于集体的企业如乡镇企业。 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做大后,企业制度转型,自营“家族式”管理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2、按产出形态划分:产品生产型、劳务和服务型企业 3、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划分:专门提供农产品的专业化企业和综合性企业;农产品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企业;农业服务型企业。4、按生产要素结合形态划分:劳动密集型(香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按地域空间划分:地区型农业企业和跨地区农业企业6、按经营形态划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 7、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独资、合伙、合作、公司制企业知识点2:企业组织形式 1、独资企业: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经营,通常也称为个体企业。不具有法人的主体资格。2、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的作用;合伙企业的分类,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不具有法人的主体资格。3、合作社企业:自愿参加,民主管理,按章程处理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人一票。属于特殊的法人企业。4、公司制企业: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1)管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2)公司制企业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公司制企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资本聚散;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5、股份合作制企业:既具有合作制属性,又具有股份制属性的混合制企业。其优点在于它能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体现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双重属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最高决策权属于股东大会;决权通常采取按人、按股双重标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可以申请退费退股;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提留规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第三节农业企业组织管理体制 知识点1:建立与健全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意义与原则 (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知识点2:农村双层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行使土地公有权,组织农业基本建设、抗灾;对合作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社的重要活动规定统一的行动准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策等;(2)生产服务。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组织一家一户办不到或虽能办到但不经济的事情;(3)资产积累。管好用好现有的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统一组织,筹划兴办企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知识点3:国有农场的管理体制1、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沿革 国有大中型农场内部一般实行农场分场(专业公司)生产队(厂)三级管理或四级管理。农场是领导和经营中心,统一领导全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干预下属场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场内部各管理层次大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内部各种形式的小农场原则上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2、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概括为:以农场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农场内部各式小农场分散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大农场套小农场,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双层经营的体制中,联系统与分的纽带是经济承包合同。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正确处理统分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体系。 知识点4:国有农场的公司制改组 确定国有农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制度;确定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等;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1)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2)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资本金制度;(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4)剥离社会职能,减轻农场负担。知识点5:国有农场企业集团 概念: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资金、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联合、合并、兼并、协作等形式,由多个具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单位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特征:企业集团具有规模大、结构层次多、经营范围广、功能多的特点。 主要的类型:主导产品型(依托一个大型企业作为核心,以该企业的名优产品为龙头);经营服务型(依托若干企业,形成互相提供信息、扩大销售和服务范围为主的企业集团);同一部门联合型(由同一部门不同规模、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组成);多元复合型(跨地区、跨行业)。 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1)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把子公司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参股和经济协议把众多的协议企业固定联结在一起,使众多企业结成一个连锁发展、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2)按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管理集团。(3)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而是经济协作关系。(4)集团的领导体制由各成员单位协商确定。 国有农场企业团的主要形式:(1)有条件的垦区(农场群)改组为大型企业集团;(2)以实力强大的大中型农场、工商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3)有条件的国有农场建制改组为综合经营型企业集团。 国有农业企业集团的配套政策:将国有产权明确授权给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清理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赋予企业集团对外经营权;赋予企业集团筹资、融资权。 第四节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知识点1:企业的经营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这个有机体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围绕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内在结构功能状况及运转方式、运转过程的原理和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的总和。企业经营机制与企业经营方式的区别:(1)企业经营方式是指企业由谁来经营,以及怎样经营,亦即企业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方法与形式的总和。(2)企业经营方式的选择是企业经营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企业经营机制构成:(1)从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看,企业经营机制一般由企业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产出机制、调控机制及信息反馈机制构成。(2)从责、权、利三方面关系看,企业经营机制是由企业动力机制(包括收入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市场导向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构成。 市场导向机制的表现形式:(1)按市场供求规律来组织经营活动。(2)从市场上获取生产要素。(3)产品通过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4)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供求机制的含义:企业的供、产、销、运、储等诸经营要素的运 行必须符合供求规律的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和发挥作用。 价格机制的内涵:价格是调节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产品的科学定价,引导企业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 竞争机制的意义:优胜劣汰规律,促进经营要素的科学有机组合,促进以市场为基础有效配置资源。 风险机制的意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能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知识点2: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特点 客观性:企业经营机制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且经营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某种作用,从而导致一定的结果; 内生性:对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企业会自动作出反应。比如,一旦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某些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市场饱和等),企业会在其动力机制的作用下,通过降低消耗、挖潜改造、开发新产品或转产等方法去规避风险,力争取得最大利润。 系统性:企业内部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应。动态性:企业经营机制在企业运行的每个流程中发挥作用。知识点3:企业的管理机制1、企业管理机制的含义 企业管理机制,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2、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容: 约束机制:是指为了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管理的预期目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要素中,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激励机制中的激励方式:理想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制度激励。其中,制度激励中最常见的激励方式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 流动机制:是指为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在企业管理内在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有机组合中,通过市场流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双向选择的用工上岗机制,企业各类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在财务管理上,企业的资产可以进入市场,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流动,通过市场盘活资产,使不良资产或闲置资产能有效利用,是资产保值增值。 效率与公平机制:效率是指企业经营能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效益。而公平是指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公平的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公平机制。 资本扩张机制中,股份有限公司(该机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特有)资本扩张的两种形式:资本积累式。资本集聚式。第五节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知识点1:承包经营1、国有农场的承包经营 大多数国有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承包责任制。 第一个层次是农场向国家(主管部门)的承包。实行财务包干上缴。一般国有农场自负盈亏的办法,少数盈利较多的农场定额上缴利润。一些国有橡胶农场、农工商联合企业、农垦部门直属企业,实行定额上缴利润;微利企业自负盈亏、独立自主经营。一些条件差的农场还有亏损,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补贴,限期扭亏,超过期限则自负盈亏。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的承包经营知识点2:股份制经营 股份制经营是采用入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成立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实行独立的自主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形式。股份制经营优点:有利于筹集资金,通过入股集资。实现企业内部所有制多元化。可以得到各方面的监督和帮助。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横向经济联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知识点3: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指将企业出租给承租者(集体或个人),以取得租金收入的经营形式。 特点:1.租赁经营以有偿转让资产经营权为目的,承租人必须按期缴纳租金;2.承租者与出租者之间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3.租赁经营一般要以承租者的财产作抵押;经营亏损时,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4.承租者除缴纳租金,在保证不损坏生产资料的原则下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所租的资产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有权处置自己的产品和收入。租赁经营有个人租赁和集体租赁两种形式。第六章 农产品供求与价格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需求和需要的关系:(1)需求品种的范围小于需要;(2)需求的数量小于需要的数量;(3)需求有趋向于需要的趋势。 农产品需求影响因素:人口因素、收入水平、农产品价格、相关产品(可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价格变动的预期。价格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变量 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生活的必需程度。 (2)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3)农产品用途的广泛性。(4)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差异。(5)价格变动时间的长短。 农产品需求的特殊性: (1)农产品需求的派生性,即消费者对最终农产品的需求会引起加工业者和各级流通主体对中间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多属于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3)就同一销售阶段而言,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各类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4)同种农产品在不同销售阶段需求价格弹性不同(5)农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品质有很大的相关性。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供给两个必要条件:(1)有出售欲望(2)有供给能力。 自给性农产品和暂时不愿出售的,不能计算在供给量内。 农产品供给量来源于:国内当年生产的可供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当地社会农产品储存量(国家储存、生产者储存经营者储存)进口量。 农产品供给影响因素:(1)农业资源(2)农业科学技术(3)农产品价格(4)生产成本(5)相关农产品的价格(6)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测。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 (2)资源的丰富程度。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供给弹性大 (3)农产品成本的高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如果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则盈利减少,供给量增加少,供给弹性小。 (4)价格变动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时间越短供给弹性越 (5)生产条件改变的难易。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容易,供给弹性相对较大;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困难,供给弹性较小。 (6)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农产品商品率高,供给弹性大 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某些农产品供给与价格发生幅度大致相近而方向相反的较长时期的持续波动。 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农产品供给对价格与其他产量变化反应滞后导致的。 第三节 供求均衡与蛛网理论 供求均衡短期价格的形成:即均衡价格的形成,是价格与需求的反方向变动和价格与供给的正方向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蛛网理论长期价格的形成:是阐述在动态的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的循环变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变动的理论。 蛛网理论的假定条件:(1)本期供给量决定本期价格。 (2)本期价格决定下一期产量。 蛛网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农产品的供需变动规律。 三种蛛网类型:需求和供给的变动以图形表示3种类型: (1)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并逐步收敛,最后趋于均衡。 (3)封闭型蛛网。价格与产量既不能回到均衡点,也不会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第四节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值是农产品价格构成的基础, 农产品价值=C+V+M:生产资料c、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v,以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 农产品价格构成:农产品价值构成各部分的货币形态, 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国家税金+农产品纯收益 生产成本c+v是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物质消耗支出和劳动报酬支出,它是农产品价格中的最大构成部分; 流通费用: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物质消耗支出和劳动报酬支出,也可以用c+v来表示; 国家税金和农产品纯收益,是指农产品价值构成中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m的货币形态。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3个方面:价格管理权限,即价格决策的主体是谁、价格形式,包括形成的方式、途径和机理、价格调控,包括价格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措施。 农产品价格的作用:(1)农产品价格是调节农业生产的经济杠杆,是农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居基础地位,对市场其他商品价格有重要影响。(3)农产品价格是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的主要因素: 、供求关系的变化。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与价值一致或偏离的主要因素。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可能高于价值; 、货币价值的变化。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币值与价格成反比例变化。币值越高,价格越低。另外,纸币的发行量决定币值,因而是决定价格总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纸币发行量增加时,币值降低,用纸币表示的价格水平上升。反之价格水平降低。 、农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围绕价值变动的价格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则价格会相应上升。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运动的根源,归根结底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各种农产品生产的不平衡性。 、农业有机构成(c/v)的提高,使农产品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但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农产品成本下降,农产品价格水平下跌。农业有机构成对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自然条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政策性因素等,也是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及价格体系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差价:指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的差额。 1、地区差价:同一时间同种农产品,不同地区不同价格。 地区收购差价:由于产地条件不同生产成本不同 地区销售差价:产地距离销售市场远近不同流通成本不同 地区收购差价=集散地收购价格-产地收购价格 地区销售差价=销地批发(零售)价格-产地批发(零售)价格 2、季节差价:同种农产品同一市场,不同季节存在的差价。 形成原因:一、不同季节生产成本不同;二、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储存、储藏费用;自然损耗) 成本法:季节差价=某季节价格-基价(旺季最低价格) 3、购销差价=零售价格-收购价格 =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收购价格 购销差率=购销差价/收购价格100% 4、批零差价: 批零差率=批零差价/批发价格 5、农产品比价:(单项比价、综合比价) 单项比价=交换品收购价格/被交换品收购价格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两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1、比值剪刀差:价格背离价值。表现工农产品价值不等量交换及其发展趋势。 2、比价剪刀差:以价格动态(工农产品综合比价)表现。表现了不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比价及其发展趋势。有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种计算方法。 第七章、项目投资与融资 第一节 项目投资评估 项目评估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综合评价、比较择优的原则,是投资项目评估必须坚持的原则。(3)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原则。项目的实物形态、价值形态、计算范围、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要具有可比性,另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可比性。(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投资项目评估的程序:(1)建立评估小组,制定评估计划。评估小组一般由5-7名确为项目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 (2)确定评估的目标、对象和指标。目标要长短结合;对象要完整;指标要根据目标和对象的差异有不同的侧重。 (3)根据确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收集、整理相关的评价资料,做出专项分析。(4)运用整理完备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对不同项目进行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5)提交评估报告。 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1)项目的概况。涉及项目设想、资源储备、资本状况、生产条件、销售情况、项目与国民经济的一致性、项目的寿命周期及其相关特征和阶段。(2)市场分析。包括产品市场概况、产品更新换代需求方面的分析、产品供给方面的分析、产品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3)建设条件。包括项目建设的厂址条件、环境效果条件、项目建设的其他条件。(4)技术、工艺与设备评估。(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和预备费以及流动投资估算等;投资筹措包括注册资本和企业贷款,以及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是否可行。(6)财务数据测算。(7)财务分析。(8)国民经济分析。(9)不确定性分析和项目比选。涉及到盈亏平衡、敏感性、概率等不确定性分析。(10)项目总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的定性分析法:(1)特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拟定调查提纲,征询专家意见,在综合、归纳不同专家的意见之后再反馈给专家,并由此提出新的论断。(2)评判意见法。综合由熟悉市场状况的业务主管人员或基层销售人员对项目产品市场未来供求状况的判断,推测项目的产品的前景。(3)购买意图调查法。(4)对比类推法。根据同类项目的状况,预测目标项目产品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分析法:(1)绝对值分析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净收益法、净年值法、现值成本法、终值法。(2)相对值比较法。有投资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效益费用比法、净现值指数法。(3)时间比较法。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4)增量比较法。(5)抽样调查法。 第二节 项目的财务评价与比选 项目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 (1)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及计算期。项目的自然寿命期。指从项目开始建设到项目主要固定资产报废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项目建设期加上项目建成后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生产服务期。项目的经济寿命期:指项目建设期加上在自然寿命期内能够维持经济再生产且不因无形损耗被提前淘汰的期限。由于考虑到项目的动态情况,项目的计算期一般都在10-20年之间,有时会小于项目的经济寿命期。 (2)项目总投资。(3)生产规模与产品品种方案。(4)产品成本费用。(5)销售收入和税金。(6)利润总额及其分配。(7)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静态指标 全部投资回收期(全部投资返本期):假定全部投资均为自有资金的情况下,以项目的净收益(包括利润、折旧和摊销)抵偿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所需要的时间。当累计净现金流量等于零或出现正值的年份,即为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最终年份。投资回收期的小数部分,可用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除以当年净现金流量。 投资回收期(pt)=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年份的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投资利润率=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项目总投资 100% 投资利税率: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利税或项目生产期内平均利税总额与总投资的比率。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年利税总额=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费用 =年利润总额+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资本金利润率: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年平均利润总额与资本金的比率。 (2)动态指标 财务净现值:指项目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即项目全部收益现值减去全部支出现值之差。如果财务净现值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超过了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收益水平。 财务净现值率(fnpvr):等于项目财务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即单位投资的净现值。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是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的折现率。 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按现值计算的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p t)=累计财务净现值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年累计财务净现值的绝对值/当年财务净现值的绝对值) 效益-成本比率(b/c):指项目现金流入的现值之和与现金流出的现值之和的比率。 当(b/c)大于1时,则说明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项目可行。 净效益-投资比率(n/k):是项目净现金流量转为正值后各年份的净现值之和与净现金流量为负值的早期年份的净现值之和的比率。 例题1:投资回收期小数部分等于( ) a、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与当年净现金流量之比 例题2:在项目寿命周期内,使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 )的折现率称为财务内部收益率。d、0 例题3:从效益一成本比率(b/c)角度考查,一个经济可行的项目要求( 答案:b )b、b/c大于1,项目净现值大于0 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及偿债能力的指标,也是反映项目偿债能力的最主要的指标,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 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借款偿还期。是指在国家财政制度及项目具体条件下,以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不包括已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常简称为借款偿还期。 借款偿还期=借款偿还后开始出现盈余年份-开始借款年份+(当年偿还借款额/当年用于还款的资金额) 流动比率。是反映项目各年偿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速动比率。是反映项目快速偿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大于200%、速动比率大于100%时,可以认为项目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项目比选的方法 (1)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值法、净现值法和净现值率法。当各比选项目的计算期相同时,按照不同项目所含的全部因素进行方案比较。 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指两个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的现值之和等于零的折现率。年值法。将分别计算的各比较项目净效益的等额年值(aw)进行比较,以年值较大的项目为优。 净现值法。将分别计算的各比较项目的净现值(npv)进行比较,以净现值较大的项目为优。净现值率法。净现值率(npvr)表明该项目单位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净效益,进行项目比选时,以净现值率较大的项目为优。 (2)最小费用法。当比选项目生产能力相同,但无形资产难以估算时,可采用最小费用法,包括费用现值比较法和年费用比较法。费用现值比较法(现值比较法)。计算各比较项目的费用现值(pc)并进行比较,以费用现值低的项目为优。年费用法。计算各比较项目的等额年费用(ac)并进行比较,以年费用较低 的项目为优。 (3)最低价格法。比较产品质量不同、产品价格又难以确定的项目时,若产品为单一产品或能折合为单一产品时,可采用最低价格法。分别计算各比较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产品价格并进行比较,以产品价格较低的方案为优。 (4)静态比较法。当两个项目产量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可采用较为简便的静态比较方法,包括静态差额投资收益率(ra)法或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 (5)计算期不同的项目比选方法。计算期不同的项目进行比选时,宜采用年值法和年费用比较法。如果要采用净现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费用现值比较法或最低价格法,则需对各比选项目或方案的计算期和计算公式做适当处理后,再进行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以项目或方案计算期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比较项目或方案的计算期,称为方案重复法。以所有项目中最短的计算期作为比选项目计算期。 第三节 项目融资 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要投资建设一个项目,国际上通行的投融资方式有两类,即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 (一)公司融资(企业融资):是指由现有企业筹集资金并完成项目的投资建设;无论项目建成之前或之后,都不出现新的独立法人。 公司融资基本特点:公司作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承担投资风险,也承担决策责任。贷款和其他债务资金虽然实际上是用于项目投资,但是债务方是公司而不是项目,整个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产都可用于偿还债务、提供担保。债权人对债务有完全的追索权,即使项目失败也必须由公司还贷,因而贷款的风险程度相对较低。 公司融资两类参与方:一是公司作为投资者,要做出投资决策;二是当需要债务资金支持时,银行及其他债务资金提供者,要做出信贷决策。另外,当要改变股权结构来筹集权益资本时,公司股东会是第三参与方。 (二)项目融资:指为建设和经营项目而成立新的独立法人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完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还贷。国内的许多新建项目、房地产公司开发某一房地产项目、外商投资的三资企业等,一般都以项目融资方式进行。 项目融资特点:投资决策由项目发起人做出,项目发起人与项目法人并非一体;项目公司承担投资风险,但因决策在先,法人在后,所以无法承担决策责任,只能承担建设责任;同样,由于先有投资者的筹资、注册,然后才有项目公司,所以项目法人也不可能负责筹资,只能是按已经由投资者拟定的融资方案去具体实施(签订合同等)。一般情况下,债权人对项目发起人没有追索权或只有有限追索权,项目只能以自身的盈利能力来偿还债务,并以自身的资产来做担保。由于项目能否还贷仅仅取决于项目是否有财务效益,因此又称“现金流量融资”。对于此类项目的融资,必须认真组织债务和股本的结构,以使项目的现金流量足以还本付息,所以又称为“结构式融资”。项目现金流量的风险越大,需要的股本比例越高。 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区别,不在于项目的物理形态,而在于其经济内涵。 项目融资的三类参与者:一是项目发起方,它们是项目实际的投资决策者,通常也是项目公司的股份持有者;二是项目公司,它无法对投资决策负责,只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偿贷;三是当需要债务资金时,银行及其他债务资金提供方要做出信贷决策。 (三)特许权经营 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间资本的基本形式就是项目融资,其核心则是特许权经营,即: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包括外商)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维护等;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来抵偿投资和经营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政府则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 在特许权经营中,参与者除了一般项目融资中的项目发起 人、项目公司、债务资金提供方之外,政府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政府批准特许权项目,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政府通常还提供部分资金、信誉、履约方面的支持等。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本质是特许权经营,不是产权转让,所以特许期满,移交政府是无偿的。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就是特许权经营的一个具体类别。特许权经营是没有固定程式的一种投融资方式,我国专家根据国内实践提出的tot方式(移交一经营一移交),就是符合中国国情、把侧重点放在融资上的特许权经营新品种。 (四)风险投资 又称创业投资,是技术成果的发明者希望通过项目的投资,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工艺或服务。在美国,这类投资是由风险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来完成的。 其融资特点是:(1)发明者大多只有手中的无形资产,少数则还有一个艰难创业中的小公司。投资者看中的是新发明可望带来的未来效益。因此,风险投资本质上属于项目融资,也就是现金流量融资,或者叫结构式融资。(2)多数项目(70%-80%)将会失败或无显著效益,这正是风险投资的风险所在。但是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只要有少数项目成功,就足以弥补其余的投资损失,并带来比一般投资高得多的回报率。(3)发明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是难以估价的,而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前景主要依赖知识的价值及其经营,所以发明者和经营者一般享有多数股权。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公司希望参与经营,但并不追求控股,它的利益在于资本进入与退出时的巨大差价。因此,风险投资融资结构与常规投资有显著区别。 (五)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在资金筹措内容方面的异同 在公司融资情况下,项目的总投资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司原有的非现金资产直接利用于拟建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不必涉及此部分;二是拟建项目需要公司用现金支付的投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所对应的就是这一部分投资。 公司融资时投资与筹资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公司能够投入到拟建项目上的现金来源有四个:一是企业新增的、可用于投资的权益资本;二是企业原有的、可用于投资的现金;三是企业原有的非现金资产变为现金资产,这三部分合称为自有资金;四是企业新增的债务资金。 项目融资可看作是公司融资的特例,由于不存在任何“企业原有的”资产或负债,此时项目总投资的资金来源,仅有新增权益资本和新增债务资金。 例题:关于特许权经营的说法,正确的有(bce ) b、特许经营不涉及产权转让 c、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可以向用户收取费用 特许权期限内,政府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 本题考查第六章特许经营内容,并不是任何项目都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方式经营,一般都是基础设施项目采用这种方式,特许期满后,与项目有关的各种权利是无偿移交政府的。 项目融资应具备的条件 有如下条件:(1)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财务计划。(2)项目投产后的原材料、能源供应要有保证,价格不要超过事先的预测。(3)项目投产后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有稳定可靠的市场,运输成本要合理。(4)项目同外界的通讯要通畅。(5)建筑材料要有保证,价格不超过原计划水平。(6)承担施工任务的承包商和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经营者要有经验。(7)不使用未经实践考验或难于掌握的新技术。(8)合营各方之间签有各方都满意的协议。(9)政治环境稳定、友好,各种执照和许可证齐全。(10)不存在国家和主权风险,项目不会被所在国政府没收。(11)货币和汇率风险已得到妥善安排。(12)项目发起各成员均已缴齐各自的股金。(13)项目本身应具有足够的价值,可以充当贷款的担保物。(14)对项目的资源和资产进行了评估,结果令人满意。(15)对项目有关的保险已做了统盘考虑和安排。(16)对不可抗力、项目超支、工期延误的风险已做了安排,采取了措施。(17)项目具有良好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 项目融资的组织 : (一)项目融资的参与者 (1)项目主办方,又称项目发起方,是项目公司的投资者,是股东。项目主办人可以是某家公司,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联经济效果与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 一、经济效果概述经济效果是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经济效果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2)经济效果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社会再生产领域;(3)经济效果是从数量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进行评价。因此,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讲求经济效果,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表现,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1. 讲求经济效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2. 讲求经济效果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二、经济效果的类型1.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经济效果的计算公式:经济效果=劳动成果(产出或所得)/劳动消耗(投入或所费)。经济效果的临界值为1。经济效益是指盈利或利益,表示产值、成本、利润和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是人们综合经济活动结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盈利性和满足需要相结合的效果。因此,经济效益从实质上讲,是指经济效果的社会有效性的价值体现。经济效益计算公式 :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消耗=产出-投入=所得-所费经济效益的临界值为0。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区分:(1)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涵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张。(2)使用经济效益重点在于满足需要这一前提下的盈利性,使用经济效果重点在于考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比重。(3)经济效果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是一个相对值;经济效益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是一个绝对值。(4)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反映所得与所费的关系。但是,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它可以反映单项投入的效果,如土地生产率;也可以反映投入的综合效果,如资金生产率等。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盈利,它反映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的区分:(1)社会经济效果指的是国家的经济效果,指国家整体和长远的经济效果;企业经济效果是指某个具体企业或部门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果。(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济效果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企业经济效果好并不等于社会经济效果好,企业经济效果要服从于社会经济效果,企业或部门必须在保证宏观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果。3.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的区分:(1)单项经济效果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措施或生产某种产品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综合经济效果不是各项单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