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0649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第一章一、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B)A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创立了唯物史观 C 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 D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A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 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D 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D)A 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C 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A 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C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C)A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7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B)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新增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作用。二、 不定项选择题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AE)A 它的批判精神B它要改变整个世界C 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D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E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9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在(ACE)A 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B 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D 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E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在于(BCDE)A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答案B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C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D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E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BCDE)A 它是“科学之科学”,包括一切科学B 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C 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D 它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E 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BCD)A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 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C 创立了唯物史观D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 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解决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现成答案第二章第一节一、 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C)A 外在性B 可感性 C 客观实在性D 直接现实性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C)A 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B 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C 时间和空间 D 实践和社会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 D 相对主义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D)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C 不可知论D 形而上学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D)A 否认时空的客观性 B 否认时空的无限性C 否认时空的可变性 D 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A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D)A 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 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 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二、 不定项选择题1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BCE)A 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B 动物的本能活动C 人的感性活动 D 人的感性认识 E人的实践活动1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A 多元论的思想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 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BCD)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E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1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 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E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ABCD)A 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 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 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1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BCE)A 形式B 主体 C 承担者D 属性E基础1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BCDE)A 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B 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C 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D 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E 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20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BC)A 惟一特性B 根本属性C 存在方式 D 内在结构E 外在形式2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E)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 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E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CD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第二节一、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是因为实践具有(B)A 实体性B 直接现实性C 目的性D 能动性2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A 科学实验 B 社会关系实践C 生产实践 D 精神文化创造实践3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C)A 自我意识的出现 B 社会对自然的诞生C 人类的实践活动 D 自然对于人的生成4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二、 不定项选择题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ABE)A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B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确定性 D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不确定性E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CDE)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8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ABCD)A 实践决策 B 实践目标的制订 C 实践的组织和管理D 实践结果的检验 E 实践的无限发展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CDE)A 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 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C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D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E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节一、 单项选择题1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C)A 人工语言的形成 B世界的物质本原C社会性的劳动活动 D 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D)A 多样性的统一 B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5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C)A 人脑的进化B 动物心理的产生C 劳动D 语言的产生6否认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看做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D)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7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A人的实践活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先知先觉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9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新增考点: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 不定项选择题10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E)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1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12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本质区别在于(BCDE)A 运算速度B 有无社会性C 运动形式D 有无创造性E有无主体性1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14现代科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难题,这表明电脑(CE)A 具有能动性、创造性B 具有思维的属性C 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D 可以完全取代人脑E 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15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BD)A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 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 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 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16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DE)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第三章第一节一、 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C)A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C 是否承认矛盾 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3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是(D)A方生方死,方死方生B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4规律的特点是(A)A 重复性和客观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 普遍性和特殊性D必然性和偶然性5假象是(B)A 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对事物的错误反映B以否定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C 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D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虚幻的反映 6“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A 机械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8唯物辩证法认为(C)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9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0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D)A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 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二、 不定项选择题11下列事物和现象属于系统的是(ABCD)A 一部汽车B 生命有机体C 城市交通D 人类社会E 一堆杂物12主观辩证法是指(ACD)A 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C 辩证的思维D 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E 唯心主义辩证法13增强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ABCD)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B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C 辩证否定的原理D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原理E 矛盾特殊性原理14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BC)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1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4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是(BCD)A 抓典型B “欲擒故纵”C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D “为了前进而后退”E “有备无患”第三节一、 单项选择题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B)A 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C 诡辩论D 绝对主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A 同一性和斗争性 B 普遍性和特殊性C 贯通性和排斥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3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B)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4“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C)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C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D 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D)A 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关系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D)A 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C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二、 不定项选择题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ABCDE)A 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内容 B 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C 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D 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 E所揭示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9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E)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10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BDE)A矛盾双方调和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矛盾双方自行消失 D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E矛盾双方融和成一个新事物11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包括(BE)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E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12下列哪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ABC)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D“独中又自有对。”E “万物皆化。”13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ABC)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C“耦之中又有耦”D“和实生物”E“过犹不及”14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ABC)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C “礼之用,和为贵。”D “一分为二”E “动非自外”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CE)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1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1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18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DE)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通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9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2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E)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21主要矛盾是(CDE)A 矛盾两方面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B 构成系统的主体要素C 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D 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的矛盾E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工作重心所要解决的矛盾第四章第一节一、 单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B)A 感觉论B 反映论C 经验论D 实践论2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指(D)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是(B)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C 认识机制上的对立D 认识方式上的对立4批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D)A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 B 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C 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 D 人类实践的发展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D)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现实和理论的关系 D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6“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C)A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 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 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 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A 熟知即真知B 熟知不等于真知C 熟知起源于真知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1实践是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A 普遍性B 绝对性C 客观实在性D 直接现实性1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C)A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B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D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13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A 实践具有客观性B 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C 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 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14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D)A 人脑的发育程度B 人的智力状况C 周围环境D 人的实践活动15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D)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7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二、 不定项选择题18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指(CDE)A 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 主体实际地把握客体的过程C 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E主体加工客体信息,形成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的过程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 世界的可知性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 认识起源于经验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2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A 人的主观意识B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 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E 一般的人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D)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 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E 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A 实践关系B 认识关系C 价值关系D 审美关系E 主从关系23下列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ABCD)A 孔子主张“生而知之”B 老子主张“不行而知”C 柏拉图主张知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D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E 洛克认为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24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BCE)A 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B 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C 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D 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E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25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BCDE)A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B 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C 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D 否认了人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E 把未知和不可知混同26下列思想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CE)A “生而知之”B “不行而知”C “先行后知”D “不虑而知”E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DE)A 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 上级指示和决议可执行也可不执行C 要事事经过实践D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E 要将上级指示和决议尽可能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2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CD)A 知行不可分割B 知行合一C 知行相互促进D 行先知后E 行难知易第二节一、 单项选择题1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B)A 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 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C 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 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A 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 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C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 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3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A 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 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 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 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4人的知识可以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D)A 感性认识B 理性认识C 正确的认识D 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二、 不定项选择题5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E)A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B 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C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D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7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BCE)A 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 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 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 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 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第三节一、 单项选择题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D)A 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C 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 D 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因为 (C)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B)A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C)A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C)A 相对主义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 怀疑论的观点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A 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 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二、 不定项选择题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ABCDE)A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C真理和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D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E 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ABCE)A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B 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C 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D 它们之间是不可逾越的E 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BD)A 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B 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C 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D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E 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10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DE)A 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B 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 意志决定一切D 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 在科学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第四节一、 不定项选择题1“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BDE)A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B 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C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D 由抽象规定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E 在思维中形成多重规定的综合的过程2“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BCDE)A逻辑和历史的完全一致B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历史是逻辑的基础D 逻辑反映历史的主流的方向E 逻辑不跟随历史的具体环节第五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A)A 社会存在B 地理环境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A 劳动发展史B 阶级斗争史C 思想发展史D 国家发展史3社会结构的内涵是指社会的(D)A阶级结构B部门结构C 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D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4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是(D)A社会形态B社会经济结构C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D社会有机体5生产方式是(B)A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二、 不定项选择题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BCDE)A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7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意义在于(BCE)A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实际上是等同的B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实现于人的无意识活动E人们有可能用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眼光考察社会第二节一、 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B)A 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C 政治关系D 思想关系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D 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A 劳动工具的状况B 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在知识经济时代(B)A 知识生产决定物质生产B 物质生产决定知识生产C 知识生产取代了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D 知识生产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6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A)A 生产工具B 劳动对象C 劳动者技能的高低D 产品的质量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8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A 生产工具系统B 信息传递系统C 自动化控制系统D 能源动力系统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是(A)A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B 分配多少C 社会分工D 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二、 不定项选择题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D)A 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B 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要素C 能够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 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中形成现实生产力E 近代以来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BCD)A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 它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C 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D 它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E 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DE)A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C 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D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E 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节一、 单项选择题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A 政党B 国家政权C 政治法律制度D 道德伦理2政治文明是指(B)A现代社会政治结构的表现形式B 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C反映人类调整社会关系实践的政治理论D与野蛮、无知和愚味相对立的开化状态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B)A 政党B 国家政权C 法律D 哲学第四节一、 单项选择题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B)A奴隶史观和英雄史观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科学史观和文化史观D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C)A 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 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C 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D 哲学、艺术、宗教3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D)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D)A 杰出人物B 人性C 人类之爱D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因为统治阶级(B)A 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B 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C 掌握了宣传机器D 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B)A 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B 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D 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D)A地理环境决定的B人口状况决定的C“天数”决定的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8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C)A 地理环境决定的B人口状况决定的C绝对观念决定的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9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规范C 文学艺术D 哲学思想10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是(A)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C 艺术D 哲学11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B)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B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性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新增考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二、 不定项选择题12在下列事物中,属于 “社会存在”的有(ABD)A 物质生产活动B 自然资源C 各种社会关系D 生产力E政治法律制度1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DE)A 自身的历史继承性B 对生产力具有突出的反作用C 与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D 对经济和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E与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14文化范畴(ABDE)A 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B 在狭义上是指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C 在广义上属于社会意识D 在狭义上属于社会意识E在广义上与文明相对应1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6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在于(ABCD)A批判现实社会B 维护现实社会C反映现实社会D调控现实社会E直接改变现实社会17文化的功能表现为(ABCDE)A知识继承的功能B对人教化的功能C构成民族心理D塑造民族心理E形成民族传统18社会意识形态包括(ABCD)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C 艺术D 宗教和哲学E 自然科学19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CDE)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C 前者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D 前者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后者不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E 在阶级社会,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20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BE)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C 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E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21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有(ABCDE)A 对人们的思想起指导、控制作用B 调控人的实践活动C 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D 调控社会运行E 为制订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2一定社会的精神文化(ABCDE)A 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B 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C 反映了一定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D 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E 具有知识传承、认识和教化的功能23先进文化是(ABC)A 反映社会前进趋势的文化B 促使人们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断发展的文化C社会的精神文明D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文化E具有信息传播、教育和塑造功能的文化24社会文明(BCE)A 指文化发展程度,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B 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C 指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D 指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状态E 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