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升学模拟大考试卷(二)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10351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升学模拟大考试卷(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升学模拟大考试卷(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升学模拟大考试卷(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升学模拟大考试卷(二)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9九下靖江期中)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 . 春天的靖江人民公园,花树俯仰生姿 , 蜂蝶轻飞曼舞,游客们无不感到繁华和欢悦。B . 我市为即将路上军旅之路的20名新兵接风洗尘 , 举行了欢送新兵入伍仪式。C . 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不攻自破了。D . 强台风飞临海港时,扶摇直上、海浪涛天、船只相撞带来“嘭嘭”的巨响。2. (2分) (2019九下紫金模拟)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将“在中”改“从中”)B .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将“经过”去掉)C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改为“是勇气不足和谋略不当”)D . 人类在高科技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这一点是人们有目共睹。(在“有目共睹”后面加上“的事实”)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1分)3. (11分) (2018七下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在茫茫的夜里,看月光下的姑苏城,千家灯火汇成古城的安xing温馨,苏州小巷就是镶qin其中的一颗明珠。比起其它城市,苏州显然少了一份浮燥之气,多了几份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就来自家y户晓的苏州小巷,来自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小巷里简洁的石库门,来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这让人静的苏州小巷的清幽之气由来已久,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飘y而出的,或从明清青花磁里盘旋而至的,或从古城庭院深深的园林里散发出来的。那伴着昆曲票友们咿咿呀呀的笛声里回环往复的,是穷极楼格廊台之变化的苏州园林里修练而来的。(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xingqinyy安_镶_家_户晓飘_(2) 这段话里,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4. (6分) (2011烟台) 背诵默写。(1) 山气日夕佳,_。(饮酒)(2)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渔家傲秋思)(3) 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 僵卧孤村不自哀,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 问渠那得清如许?_。(观书有感)(6) 见贤思齐焉,_。(论语十则)(7) 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8) _,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中国说)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2分)5. (2分) (2019宿迁) 班级开展名著主题阅读活动,请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甲】“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乙】“我管理它们。我数它们一次又一次的数它们。”商人说,“这是件困难的事,但我是正经人!”“我把它们的数目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就这样?”“就这样就行啦!”小王子想:“这倒是挺好玩的,还挺有诗意的呢,但算不上是严肃正经事儿。”对“严肃正经事儿”,小王子的看法与大人的看法极不相同。小王子说:“我拥有一朵花,每天浇灌;我有三座火山,每周打扫。我连死火山也不放过,很难说它会不会苏醒。我能做对火山和花有益的事,才叫做拥有它们。但是你却不给星星做有益的事。”“大人们真是怪的得没法说。”小王子一边赶路一边嘀咕这句话。(选自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有删改)(1) 甲文中的“这些事”具体是指_,先生不高兴学生问,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事”不“正经”。乙文中商人“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的目的是_,可见他是一个_的人。 (2) 这两部名著都涉及“正经事”这个严肃而有趣的话题,从“我”和“小王子”的视角来看,“正经事”有哪些特点? (3) “我”和小王子还做过哪些“正经事”?请从这两部名著中再各举一例。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6分)6. (16分) (2019七下宁德期末) 2019年3月12日是第41个植树节,某班举办“中国绿”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近日,省绿化委、省林业局授予蕉城区、福鼎市“福建省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屏南县、周宁县、拓荣县、霞浦县、寿宁县、古田县“福建省森林县城”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仅仅是宁德市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中心城建成区绿地率3729%,人均公国绿地面积1526平方米,全市造林绿化累计投入967亿元。材料二:材料三: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三代建设者高原接力,在塞罕坝创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为此,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如今塞罕坝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首先塞罕坝林场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效益。同时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1) 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的一项是( ) A . 目前宁德市的绿地率高达3729%,受到省绿化委、省林业局表彰。B .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绿色奇迹,获得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C . 20002017年中国绿叶面积居全球首位,远超其他九个国家和地区。D . 根据材料二得知,除图中上人同家和地区外,其他国家绿叶面积都没增长。(2) 阅读材料三,概括塞罕坝无可者代的效益。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7. (5分) (2019衢州)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高攀龙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寂寂深山幕,微闻钟磬声。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 (11分) (2019七上台州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五悔猎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仔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见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此焚网,永不复猎。(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鹿将二仔行_母鹿度不可免_遂为张五所及_乃引二仔下_(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与“并二仔亦纵之”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 拥土覆之B . 人有母子之情C . 畜亦有之(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4) 从短文划线句子可以看出张五母子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八、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0分)9. (20分) (2019八下鄞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水的光阴,不变的鲎(hu)“这花开花落一千年一切形状,我还是自己模样。”这是好春光中的一句歌词。一千年容颜不改,让人艳羡,而一种貌似“此物只应外星有”的奇异动物鲎,保持容颜不改又何止是一千年了。人类发现的最早的鲎化石记录了地球445亿年前的鲎的特征。那时候,原始鱼类刚刚诞生,开花植物尚未出现,霸气恐龙尚未登场,而在恐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长达6500万年的今天,鲎依然保留着其远祖的基本模样。鲎之所以在数亿年间不曾进化,不是因为“装备”已经足够先进,而是由于它的生存环境一直未变,竞争对手寥寥无几,进化成这样就已经可以了,无需再做什么改变。鲎属于节肢动物门剑尾目鲎科动物,世界上共有四种,即巨鲎、蝎鲎、美洲鲎和中华鲎。作为昔日望族的最后遗民,鲎的远古近亲,如志留纪的板足鲎早已作古,现代动物中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蜘蛛和蝎子。从外形来看,体长(包括尾部在内)可至60厘米的鲎像一只带尾刺的大型甲虫。其细长的三棱状尾巴让它看起来形象威武。其实,这可以自由转动的“三棱军刺”除了为其身体提供支撑、保持平衡外,主要用途是确保在腹面朝上的情况下翻身这一“高难度动作”的顺利完成。鲎的体表覆盖有黑褐色的外骨骼,头胸部背面为圆突的马蹄状,又称马蹄蟹。凭借这覆盖全身的硬质甲胄,鲎不仅可以承受海水的强大压力,而且可以躲过多数捕食者的攻击,在海洋中对它构成威胁的只有鲨鱼和海龟。退潮之时鲎常在沙滩上慢慢而行,但更多的时候营底栖生活,在昏暗的海洋中贴着沙质海底运动或者钻入沙床之中。五对步足保证了其能够在海水中较快速度地行进。贻贝、蛤蜊以及水生蠕虫等小型动物是鲎菜单上的主食,但有时也会换换口味取食海藻。鲎的头胸部第一对附肢呈螯状,具有类似小叉的功能,负责把捕获的食物送到嘴边。中间四对附肢即步足的钳状末端内侧生有长刺,负责捣烂食物并最终把美味送入嘴中。最后一对附肢也是步足,末端有几个耙状突刺,可以挖掘沙子和清理身上杂物。鲎虽是原始物种,却也会“玩高科技”。鲎的头胸甲侧面生有一对神奇的复眼,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鲎对光有着超强的敏感度。复眼的侧抑制现象让视觉图像的边缘对比度得以强化,并在略去次要内容的同时突显了物象的主要轮廓,保证把重要而精确的信息传入大脑。这一“绝技”让鲎能够感知到很远地方的具体状况,成为它捕食、逃命乃至寻偶的一大法宝。侧抑制现象为仿生学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应用在科技领域,电视成像、宇航摄影得以更加清晰,雷达显示也得以更加敏锐。“光阴慢或者不慢,鲎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从远古时代走来被称作“活化石”的鲎,还会以这种古老的样貌走向多么遥远的未来,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吧。(1) 文章先后介绍了鲎的“_”“体表”“_”“复眼”。 (2) 画线句中“多数”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3) 鲎的竞争对手为何寥寥无几?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文章为何先介绍鲎的“体表”,再介绍鲎的“神奇的复眼”? 10. (20分) (2018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谈谈你对文中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有什么优点,你怎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11. (20分) (2018九上密山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家乡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地处商业街区,这个广场养活了不少乞讨者。不论冬夏,经常能看到穿着朴素的年轻人蹲在广场边,手里举着一块纸板或者塑料板,上面书写着自己的凄惨故事,真伪不辨。商业街平日很繁华,路人们总是像看戏一般,看着不少身强力壮的乞讨者“表演”,偶尔发发善心,扔下一些零钱。直到某一天,我在这里看到了别样的风景。那是初秋的一个下午,行人和大街一如往常般平淡无奇,而广场上早已有年轻人举好牌子、跪好并低下头,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这时,走过来一个与众不同的、颤巍巍的身影那是一位老人。阳光很刺眼,毫不留情地射在他的身上,照得他整洁的旧中山装有些发白。他的左手提着一个大大的硬质黑皮箱子,与他有些瘦削的身形不太成比例。老人有些跛脚,提着箱子一瘸一拐地慢慢走着,一小步、一小步蹭到了年轻的乞讨者中间。我不知道这位老人要做什么,只是从他走到一群乞讨者中间来看,他也是来乞讨的。可我从未见过拿着这么大箱子乞讨的人,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我胡思乱想间,老人已经慢慢躬身放下箱子。或许是年老的原因,老人的动作仿佛是老电影的回播,却不显拖沓,反倒给人几分郑重和怀旧。而此时,这个箱子更仿佛魔盒般,勾起了过路的“潘多拉”们的心。他会以怎样的方式乞讨呢?开始有人窃窃私语,不时有“家人的照片”“自己的残疾证明”这样的言语传出。老人离人群不远,十有八九是听得到这些揣测的,但他不辩解,而是自顾自地打开了箱子。箱子里竟是一把手风琴。这把手风琴有些年头了,即便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琴身也看得出有些黯淡了,甚至有几处掉了漆,露出黑黢黢的琴身,原本质地不错的背带也脱落了几块皮。白色的塑料琴键更是泛着旧旧的黄,有点像家乡冬天角落里被人遗忘的积雪的颜色。人群的窃窃私语声大了起来。老人低头给风琴调音时,更是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老人也并不恼,而是默默低头调音。歌曲的前奏起来时,人群的声响已经很大了。可老人仿佛和人群是两个世界,他静静地摆弄着手风琴。琴的音色有些沙哑,这是年老的铜制簧片们的叙旧声。歌曲进入主旋律时,老人缓缓开口,我听出他唱的是白桦林。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我听过很多版本的白桦林,温柔的、炫技的、飞扬恣意的、故作深沉的唯独这次的声音,似乎是戈壁上隽永的沙海在说话,歌声不高,却泛着黄、携着尘,渐渐压下了人群躁乱的私语。人群越聚越多,人们早已忘记自己安静了多久,没人敢轻率地发声,只是不时有人(A轻轻 B郑重 C主动)地将钱放入装琴的箱子。可不论人群喧哗或安静,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唯独在唱那句“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时破了音。他抬了抬眼皮,似乎有泪花在闪动。一曲完毕,不知是谁开始轻轻鼓起了掌,渐渐地四周都响起了低低的拍手声。老人听到了掌声,终于抬了抬头,向人群微微笑了笑。然后,他又低下头,摆弄起琴键,开始表演他的第二首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箱子里的钱越来越多,我周围的听众换了又换,可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个广场、一位老人和一段亘长而低沉的歌声,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第一首歌结束,又或许是第十首歌结束,我抬首发现已是黄昏。老人蹲下身子,如枯木一样的手指缓缓拂过琴身,仿佛在安抚一位多年的老友。然后,他收起钱,将手风琴放回箱子,跛着脚走出安静了好久的广场,又跛着脚走入喧嚣的人群。家乡这条平淡无奇的大街上,我见过无数个年轻力壮却跪地祈求的乞讨者,却只见过一位这样的老人。他逆着光,一路蹒跚而行,不曾躬身片刻,任凭夕阳将他手中本就不小的箱子拉出长长的剪影,硕大沉重得如同命运。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3期(1)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 文章开头写那些年轻的行乞者有何用意? (3) 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4)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老人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7七下石门期末) 请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一)有一种温暖,源于季节之外。它可以是一座城市,一个人,抑或一首诗歌。温暖让你远离悲伤,远离忧郁,为心情置换一组靓丽的词语,阳光伴你在路上。寒冷的时候,以真诚、以心灵,伸出你的手,让世界多一份温暖。人人伸出温暖的手,世界会更美好。请你以“伸出温暖的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二)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三个妇女在打井水。一位老人坐在石头上休息。一个妇女对另一个说道:“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上他。”“可我的儿子会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这样的好歌喉。”另一个妇女说。第三个妇女默不作声。“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另两个女人问她。“有什么好说的呢?”她说,“我儿子什么特长也没有!”说着,她们用桶装满了水,提着走了。老人也跟着她们走去,她们走走停停,手臂疼痛,水也溅了出来忽然迎面跑来了三个男孩,一个翻着筋斗,他母亲露出欣赏的神色;另一个孩子像夜莺一般欢唱着,他母亲听得眉开眼笑;第三个跑到母亲跟前,从她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妇女们问老人:“喂,怎么样?我们的儿子怎么样?”“呵,他们在哪?”老人答道,“我只看到了一个孩子!”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