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9761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检测(三)(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全卷共六大题,18小题。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科学的记忆法就是利用图形,这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也可用非文字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阅时代”理念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选自出版人,有删改)1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阅图”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印刷艺术的发展而出现。B“阅时代”借助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只是针对“图”而言,消除了字符间接传递信息的缺陷。C“阅时代”能让人更加聪明的原因是,阅图与阅文相比,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更大,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D“阅时代”借助图像传递授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借助文字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确定的形象有一定的难度。解析:选C。A项,“阅图”是人类的天性,不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B项,不是只针对“图”而言。D项,原文是“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与“读文”相比较,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现代社会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性,也使得文字的用量开始浓缩。B阅更容易被记忆,这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国旗国徽、企业LOGO、商品商标等能让人们记住就是利用图形记忆,这是一种科学的记忆法。C非文字也可以表达抽象思维的内容,现代技术的发展几乎可以表达人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任何内容,激发人的想象力,只是人的思维方式变化了。D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也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解析:选B。B项,“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的是“科学的记忆法就是利用图形”。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并非一定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C受者在通过文字符号理解其意义的过程中,可能添加了自己脑中既有的东西,因此其文字意义可能不是授者的意思了,这是“读”的缺陷。D青少年非常喜欢阅图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因此,出版人应理性面对“阅时代”的到来这一现象,这或许有助于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解析:选A。A项,“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闲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C麾樊哙去 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D吾适丰沛 适:刚好解析:选A。B.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词作状语;C.麾:指挥;D.适:到,往。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3分)()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哙乃排闼直入哙等见上流涕A B C D解析:选C。是陈述樊哙跟从刘邦打仗的事实;是说樊哙看到皇上流泪的情形。排除这两项即可。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本文段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解析:选D。“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不准确。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 译文:_(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分)译文:_答案:(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2)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失败了。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酒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像屏风一样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来等待大王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嫌隙,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把樊哙召了出来。出了营帐,刘邦把车骑都留下,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已经顺心遂意也就没有诛杀刘邦的念头了。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失败了。以前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8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5分)答:_答案:“萧萧”和“淅淅”运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_答案: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2)君不见青海头,_。新鬼烦冤旧鬼哭,_。(杜甫兵车行)(3)_,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案:(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2)古来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湿声啾啾(3)春江花朝秋月夜呕哑嘲哳难为听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高树鸣蝉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鸟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里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待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四年泥土下的黑暗,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蕴悠长。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C作者说“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说明我们没有必要赋予蝉太多的意蕴,只需要了解它生命的艰辛和不易。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和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解析:选CE。C.作者这句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没有必要赋予意蕴,而是又赋予了更多的一层意蕴。E.本文中不存在抑扬的手法。(2)第五段说:“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请解释剧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的作用。(6分)答:_答案:“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在内容上,将“无想”与蝉联系在一起,增添了蝉的意蕴。(3)蝉尽管是一种小小的生物,却在人类的无限思考中被赋予了多种意蕴,总结概括作者认为蝉具有哪些意蕴。(6分)答:_答案:蝉是高洁清雅的象征;容易让人想到逝去的时光;蝉是一种恬淡从容的心境的象征;蝉增添人凄婉、离别的情绪;蝉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蝉能体现一种生命的蜕变后的生命的快乐。(4)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的理解与感悟。(8分)答:_答案:(要点)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感悟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阐发,言之成理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爱中行走 一天,德兰姆姆注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几天后将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您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得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以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德兰姆姆最可敬的地方在于:始终坚信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摘编自华姿德兰修女传)【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雷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在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地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C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D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E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过程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解析:选AC。B.姆姆对这些做了解释。D.“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表述有误。E.本文没有记述“徳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2)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爱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6分)答:_答案:每个生命都很尊贵;穷人是可爱的、有尊严的;爱得从一个人开始;怀抱大爱做小事。(3)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哈普见证了德兰修女超常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德兰修女的行动对人们的震撼和感召,哈普是典型代表;突出只要有爱,人人都可以超越自我。(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答案:观点一:制度化、设施化会使仁爱服务受到限制。制度化会限制穷人的多次被收留;设施是有限的,有希望治好的人会成为首选,垂死的人会被排斥在医治之外;爱是救助穷人的最好方式,现代人过于相信制度,依赖设施。观点二:制度化、设施化能让仁爱服务更好地开展。完整的制度能保证服务的有序和普及,先进的设施能使救治更及时有效;制度化、设施化影响会更大,会有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进而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制度化、设施化和仁爱并不对立,关键是从事服务的人是否具有永久的热情和无限的爱心。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却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创造精神,胶柱鼓瑟,一味模仿,难以达到新的高度。B房地产商津津乐道“金九银十”,因为九月、十月是销售的高峰期,但是现在十月过半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C秋天的关山飞瀑流泉,峰林竞秀,山高水低,景色宜人;那满山遍野的树叶有红有黄,与湛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煞是好看。D少数媒体不去挖掘有社会价值的重要新闻素材,而是抓住明星的逸闻琐事笔走龙蛇,大肆渲染,连续报道,真是让人费解。解析:选A。A项,“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琴上调弦的短木)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B项,“偃旗息鼓”,比喻停止战斗或事情终止。此处不合语境。C项,“山高水低”,比喻意外的灾祸(多指死亡)。此处望文生义。D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运笔活泼而雄劲。此处望文生义。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据美国海军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测定,“海燕”登陆菲律宾时最大风速达每小时379公里,成为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风暴。B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C在印度、日本等国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探讨的中心问题。D各地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同时,还要严正法纪,惩处某些公权单位向企业利用权力变相索贿的违法行为。解析:选A。B项,“本着”和“以为原则”杂糅,应改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C项,“增强地位”“提高影响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地位”“增强影响力”。D项,语序不当,“利用权力”移至“向企业”前。1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也包括历史叙述主题个人意识的传递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ABCD解析:选C。强调历史与叙述的不可分,讲述历史叙述的功效,其中重点在于“传递”,具体讲述传递。16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或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部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且规模宏大的形象化的历史。答:_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到所给句子的主干成分,即句子的主、谓、宾,然后把长句的修饰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以分句的形式进行排列。注意不要漏掉成分,以保证句子意思的完整。长句的主干是“史诗是一部历史”,然后把修饰成分拆分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即可。答案: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部规模宏大的历史。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它是各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每句不超过25字。(6分)有人曾问某位登山专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_。至于向山下跑,看起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被卷入洪流;_!”除了登山,_。解析:前后语境是决定横线处语句内容的关键,第处应紧承“为什么不往山下跑”进行解释;第处,应注意前面的分号,这里应填入对比或并列的内容。第处应由此进行适当延伸,揭示蕴含的人生哲理。答案:(示例)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迎向它,你却能生存下来在人生的战场上,也是如此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江畔,一盏渔火,闪烁在烟雾茫茫的江面,点亮了远游者思乡的眼眸;绝境,一束灯光,照射进漆黑一团的洞穴,燃起了濒死者求生的希望灯火给人间送来光明、温暖,也给人们送来了丰富的生活、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请以“不灭的灯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