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09670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兰州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兰州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B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二、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0年前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是向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白手起家,百废待兴,无畏前路(1)(q)岖,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巧妙绝伦,把一个又一个胜利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就是倔强的中华民族!70年后,迎着又一个10月1日的晨(2)(x),近14亿中华儿女满怀喜悦和豪情,共庆人民共和国华诞,共享伟大祖国荣光,共抒由(3)(zhng)的赞叹!70年来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2 .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汉字(1)_(q)岖(2)晨_(x)(3)由_(zhng)3 . 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jing nn qBjing nn qCqingnn qDqing nn q4 .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B白手起家C巧妙绝伦D感天动地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蝉和蚁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的,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橄榄树的地方。但是凡读过拉封丹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虽然拉封丹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人。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妈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骄傲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你唱歌吗?”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有的时候,蝉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蝉并不靠别人生活。它从不到妈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妈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我不是说哀恳吗?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妈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竞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拋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法布尔昆虫记,有删节)(材料二)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一一法布尔5 . 材料一中作者开头讲拉封丹关于蝉和蚁的寓言故事有何作用?6 . 找出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用它突出的嘴一一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7 . 阅读材料一、二,说说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法布尔怎样的科学精神。8 . 材料一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为什么这部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民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报纸、书籍等传统阅读,相对于传统媒体,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奇的阅读体验。那么新媒体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要有目的性。数据显示,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今天的80%至90%。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因此,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跟不上时代潮流,不知选择,不会选择的阅读必然劳而少功,收效甚微。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境遇、心情去读,从阅读中找到现实中自己的影子,这样的阅读才有益。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要懂得自我甄别。它在为人们提供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数字化阅读空间的同时,也为滋生低俗文化提供了温床,大量的信息垃圾易腐蚀读者灵魂,污染数字阅读生态文明。面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数字化阅读环境,我们要善于甄别筛选海量而无序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要做到相互补充。新媒体是纸质阅读的“作料”,数字化阅读带给人们一种视觉感官的愉悦和享受,好比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甚至是囫囵吞枣,记忆只停留在表层,较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新媒体虽然阅读方便,信息量大,但毕竟是零星的,缺乏上下文情境和创作背景,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它不能替代系统化的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网络上的阅读,还要延伸拓展阅读,把数字化阅读与走进书店、图书馆阅读结合起来。纸质阅读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快、全、杂的特点,补全系统,甚至找到不同的观点,丰富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客观、深刻。通过互相取长补短,从“浅阅读”向“深阅读”递进,借助更多方式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提倡全民阅读。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丰富的传播手段,调动起国民读书的热情,尤其是阅读要从少儿抓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高度的读书自觉。在大社会、大数据、大文化的新媒体背景之下,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能够传播阅读文明,打造书香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就已足够。(材料二)近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调查表时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数字化阅读接触率58.16468.27376.2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材料三)2018年对我国民众倾向的阅读形式的调查发现,38.4%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17年下降了6.7个百分点;有40.2%的人倾向于“手机阅读”,比2017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有12.8%的人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7.7%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0.8%的人“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9 . 对(材料一)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但没有明确的观点。B本文以“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奇的阅读体验”为论点,逐层展开议论。C本文以“新媒体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为讨论话题,逐层展开议论。D本文先提出分论点,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即:“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能够传播阅读文明,打造书香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就已足够。”10 . 为“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要懂得自我甄别”这一观点选择论据,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爱因斯坦B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苏轼C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别林斯基D看书不能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顾颉刚11 . 对(材料一)第段主要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碎片化阅读”。B运用比喻论证,突出纸质阅读是从“浅阅读”向“深阅读”递进。C运用比喻论证,强调纸质阅读更能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D运用对比论证,强调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要相互补充。12 . 对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调动全民读书的热情,要从孩子抓起,电子书、纸质书都可作为阅读对象。B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持续上升,多媒介阅读(数字化阅读、纸质阅读)时代已经到来。C国民纸质阅读接触率呈下降的趋势,数字化阅读取代纸质阅读的趋势不可逆转。D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各有优势,可以互为补充,从而提高全民族阅读水平。13 . 同学们阅读了这三则材料后纷纷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悟”,既贴切又得体的一句是( )。A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关键是要“读”,条件再好,不读一切都将落空。B我才不管什么“深阅读”,“浅阅读”,纸质阅读就是不方便,我就不喜欢。C数字化阅读既方便又新潮,碎片也罢,低俗也罢,都不影响我的喜爱。D科技的发展虽然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无助于解决阅读的乏味。大风莫言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 ,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 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 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 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 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 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 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 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爷爷,那是什幺?”“风。”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 车。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选自萌芽 2013年第1期,有删改)14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15 .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句中,“爬行”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品味“我们钻进风里”一句中“钻”字的妙处。16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1)“爷爷,那是什幺?”“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17 .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 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18 . (积累链接)写出刘祯的赠从弟一诗中用大风衬托松柏美好品格的诗句:四、对比阅读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19 . 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_)(2)夕日欲颓(_)(3)从流飘荡(_)(4)鸢飞戾天(_)20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1 . 顾恺之说会稽山“千岩竞秀”,鲍照也有“积山万状,负气争高”之句,吴均化而用之,形象写出舟行途中所见高山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的情趣的句子是:22 . (甲)(乙)两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23 . (甲)(乙)两文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句子默写24 . 诗文填空。(1)露从今夜白,_。(杜甫月夜忆舍弟)(2)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_;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欧阳修醉翁亭记)(4)水调歌头中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在兄弟友爱中得到补偿的句子是:_,_。(5)湖心亭看雪中表明当时所处的环境的句子是:_,_。(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_,_。六、诗歌鉴赏25 . 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七、名著阅读26 . 名著阅读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本段文字选自,作者是。在这之前,作者见到了。 (2)作者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作者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作者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八、作文27 . 作文请以“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出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