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课时作业4“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9057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课时作业4“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课时作业4“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课时作业4“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课时作业4“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一、选择题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BC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能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作答。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图中为韩,为赵,为魏,为楚,为燕,为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答案】A2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解析】结合所学战国时期时代背景的知识,从“黎民”“得免于战国”“更生”等词语中可得知,主要针对人民脱离了战乱而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D项是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答案】D3下列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解析】依据史实可知A、C、D三项均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B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三公九卿制提升了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解析】材料中秦朝不实行分封制,避免了战乱的发生,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答案】B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解析】从材料看“虽死犹存”主要问哪项措施具有最深远的意义,A、B、C三项介绍了某一具体的措施,D项从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角度包括了前三项所讲内容,故为最佳答案。【答案】D7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材料描述的重大工程是()A连接长城B开辟“五尺道”C开凿灵渠D修筑“直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正是对秦“直道”的描述,D项符合要求。B项“五尺道”强调统一道路的宽度。【答案】D8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倮、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两层意思:先是分析当时整体的局势,再是对秦国的分析,故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要从这两方面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应把握住材料中“所谓藉者也”这一关键信息,用简练、完整的语言概括;第二小问信息比较明显,结合材料答出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在用人上的态度,并可以看出其品质:知错就改;同时秦始皇在用人的范围上涉及了各种领域和各个阶层的人才,体现其用人的特点:唯才是举和广泛性。第(4)问概括秦始皇用人的积极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秦面临的形势:战国七雄、兼并战争、趋向统一。【答案】(1)社会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3)品质:知错就改。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4)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其中的信息点有“勤劳本事”“上农除末”“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