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8679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的记叙文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名人有强烈的兴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闻先生的革命精神。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他们效仿闻先生的做法,以其优秀的品质作为学习的榜样,力争做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质疑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他是谁。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1、作者介绍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2、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3、闻一多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三、初读课文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文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明确:1、解决基础字词(略)。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四、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岁设计的问题)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第二课时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1.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4)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3.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三、拓展延伸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陶渊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小结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反思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内容丰富,意蕴深刻,但我教得较为轻松。主要是注意了五个方面:一是抓住了课文词汇量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达到会释意、会运用。二是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三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和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四是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介入学生的发问和回答,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五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针对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和语文问题的多端性、多解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升华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这节语文课给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3、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4、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动。总之,语文课如何发挥文本的优势,发挥语文的思维、情感优势,以知识去激活知识,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以生命去激扬生命,是今后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