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一)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8033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种观点认为:“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得到很大发展,其集中表现是执行于1918年至1921年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一政策之下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这一观点实际上()A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结为苏俄激进B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C忽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的内在原因D是对余粮收集制的非理性判断和否定2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到:“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背景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3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4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6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要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BC D7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A BC D8“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9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年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10“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11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A BC D12“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13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 BC D1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到:“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6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B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C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7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18有学者认为: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该观点反映出()A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经济模式具有制约作用B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C外部环境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作用D中央集权体制和国有化政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19“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有()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A BC D20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经济改革中突出了市场因素。不能反映二者共同点的改革是()A美国罗斯福新政 B勃列日涅夫改革C中国的改革开放 D戈尔巴乔夫改革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5分,22题13分,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形形色色的人簇拥在一起。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22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 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 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材料二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三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3分)(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二、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0分)23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5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急于”“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可以看出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实际的表述,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导学号04830071解析:选B。从“前线”“饥荒省份”和“红军家属”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题干动员令出现时,正处于战争状态,苏维埃政权已建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当时应是俄国内战期间,A项说法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德国入侵苏联是二战时期,排除D项。3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实施的一种改革运动,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故D项正确;经济体制不能混合,故A项错误。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是市场经济,是单一经济,不是混合经济,故B项错误。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不符合“混合经济”的说法,故C项错误。4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1年”可知,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企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脱离了苏俄的国情,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并非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5导学号04830072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共同点的比较分析,限定词:根本相同点。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仅是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排除;题干两个政策都涉及工业方面,如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方面措施是中心措施,B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小农占据优势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6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题中政策指的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充分经济核算”,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材料“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大傻瓜”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正确。故选B。7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看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紧迫性,故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答案选C。8导学号04830073解析:选D。抓住材料信息“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苏俄时期,而材料指的是“苏联”,首先可以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利益,不能体现“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9解析:选B。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0解析:选C。A项牵强绝对;“农业集体化”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D项在时间上不符合;B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B项所表达的意思。所以选C。11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斯大林”“苏维埃经济制度”可知应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排除含的A、B、D三项,选择C项。12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13解析:选C。从背景来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A项正确,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B、D两项观点正确。1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是列宁实行的,推行“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所以答案选B。15导学号04830074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造成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否定,那么自然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D项错误。16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可知,苏联农业的改革效果不明显。这主要因为没有“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即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当时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17解析:选B。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契尔年科执政仅13个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18导学号04830075解析:选A。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是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无法化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强调经济的全球化对东欧和苏联的影响,故A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外部环境是外因,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影响,但不能说起到了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19解析:选A。美苏冷战重点一直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故错误;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一向是发展重工业,故正确;因为苏联认为牛仔裤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故正确;苏联在工业技术上并不落后,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20导学号04830076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没有突出市场因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改革开放,改变原有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注重市场和价值规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1解析:第(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当时苏俄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值,联系教材归纳出原因;第(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3)问,概括材料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22导学号04830077解析:(1)联系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等知识回答“非常手段”,回忆教材知识可知“用行政办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等。(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材料二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三认为,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分析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联系相关史实回答。答案:(1)非常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材料二材料三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23.解析:(1)四个弱:轻工业、农民、地方和企业、人民生活,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3)由“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改革工业方面措施的相同点,给企业一定的权利、物质利益刺激积极性。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应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知识迁移到此处。答案:(1)经济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相同之处: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