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结与提升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628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结与提升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结与提升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结与提升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总结与提升一、 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六单元1易错字音泾(jng)流殆(di)亡(w)以应迂(y)曾(cng)不能陇(lng)断有间(jin)探看(kn)好(ho)治不应(yng)遂(su)死荷(h)担者腊(x)之俟(s)缶(fu)恂(xn)恂相藉(ji)2易错字形两涘始龀穷匮骨髓挛踠绮户蔡桓公腠理转徙叫嚣隳突婵娟云鬓莅事者万仞孀妻厝魁父箕畚雍南浣溪沙朔东顿踣殚蹙嗣曩啮悍吏渚崖3通假字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辨明)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敷治)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调配,调剂)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愚公移山讳疾忌医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惩山北之塞:苦于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改变方七百里: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司命之所属:隶属,管辖臣是以无请也:询问太医以王命聚之:征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于:于是焉(介词,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之: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的)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以:以君之力(介词,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而: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关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连词,表承接关系) 吾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关系)始若焉观故食已1百川灌河(古义: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2于是焉(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3至于北海(古义:来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4东面而视(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5寒暑易节(古义:变换;今义:容易)6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好处)7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请求、邀请、聘请)8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今义:方向)9以尽吾齿(古义:年龄;今义:牙齿)10不应有恨(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用作名词,盛美的东西)2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5聚室而谋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6针石之所及也(名词作状语,用针石)7殚其地之出(动词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用作动词,把制成干肉)9夜泊秦淮近酒家(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1秋水节选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宋国蒙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著有庄子,鲁迅先生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故事家喻户晓。3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人搜集其遗著,编成韩非子一书,其中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4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著作柳河东集。5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有王右丞集。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6泊秦淮,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7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有李义山诗集。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有珠玉词传世。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二、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仲尼(zhng)则殆矣(di)冀州(j)B始龀(chn) 箕畚(j) 桓公(hun)C腠理(cu) 绮户(q) 得而腊之(x)D转徙(t) 顿踣(pi) 婵娟(chn)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桓侯故使人问之(派遣)向吾不为斯役(假使)B且焉置土石(哪里)东面而视(面向,朝向)C秋水时至(按时)年且九十(况且)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晓镜但愁云鬓改(只)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B而乡邻之生日蹙C吾与汝毕力平险D河曲智叟亡以应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永州之野产异蛇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B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南岸的北边。)C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您的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有点小毛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D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现在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丧命已好几次了。)6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2分)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7古诗文原句填空。(5分)(1)征蓬出汉塞,_。(2)商女不知亡国恨,_。(3)_,何似在人间。(4)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原因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_,_。(5)秋水中写黄河浩渺无边的句子是“_,_,_”。8名著阅读。(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人名)(3分)阅读名著能启迪思想,引领人生。读施耐庵的水浒传,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景阳冈打虎”的_等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能让我们从_身上学到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能让我们在贝多芬、米开朗琪罗、_三位伟人身上,体会到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勇于担当的伟大情怀;读傅雷家书,能让我们领悟到遇困难不气馁,要有国家民族荣誉感的人生道理。_9(2015绥化节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绥化市某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6分)(一)【魅力汉字】真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1)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1分) (2)请根据谜面写出谜底。(任选其一作答即可)(1分)两目不同心相连。打一字:_一边是绿,一边是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 打一字:_(二)【戏海拾粹】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请根据要求填空。(1)“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戏曲剧种_天仙配中的段唱词。(1分)(2)你还知道其他戏曲剧种名称吗?请再写出一个:_(1分)(三)【众说纷纭】最近,某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0字左右)(2分)二、阅读(42分)(一) (2015广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二)(15分)【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乙】(段)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注释】段太尉: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赠太尉,谥“忠烈”。营田官:掌管军队屯垦的官员。焦令谌(chn):人名。巽(xn):通“逊”,谦恭。判:判决书。舆:抬。衣:包扎。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汪然出涕曰_(2)竭其庐之入_(3)谨食之,时而献焉_(4)太尉判状辞甚巽_1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而乡邻之生日蹙/而山不加增B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C农且饥死/且焉置土石D以大杖击二十/以君之力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君将哀而生之乎?14【甲】文第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填空。(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乡邻蒋氏不是死亡就是辗转迁移可以放心地睡觉一年受两次死亡威胁15【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三)(9分)唐临为官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注释】万泉:古县名。丞:此处指辅助县令的从属官员。稼穑:耕种与收割。明公:对县令的尊称。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会暮春时雨_(2)吾自当其罪_17对文中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囚犯”都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B“囚犯”都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的。C“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D“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而被系上绳子。18县令“不许”的原因是“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9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_,后者表现了唐临_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_这件事。(3分)(四)(中考仙桃)(13分)豪气干云陈鲁民有个词语叫“豪气干云”,形容豪气高到触碰到云的地步。倘举例说明,那就是荆轲吧,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都知道,其实后边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更有气势,简言之就是“气贯长虹”。做人贵在有豪气。有了豪气,襟怀、志向、胆识就有了立足之地。西汉人陈汤,素有大志,他给皇帝的战报中,汇报了消灭入侵匈奴人数后,加了一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啥时候想起来都叫人热血沸腾。有了这样豪迈、雄壮、凛然的气势,国家就不可战胜,民族就不会受辱,秦时明月的皎洁,汉时雄关的巍峨,就会代代相传,中华子民就会永享安康。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那时,秦桧正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好友劝其不该锋芒太露,担心秦桧报复。张孝祥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足以告慰古今一切豪放之士。有了豪气,就有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襟怀与壮志,就有了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_甲_,就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_乙_,就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_丙_豪气与大话有时很难分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是豪气;说了做不到,则为大话。钱钟书在清华放出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基本做到了,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值得看的书,扫荡了不止一遍,后来熟悉到哪本书放在哪一架,哪一格都清清楚楚。这,就是豪气。个人要有豪气,才能活得有声有色;国家民族有豪气,才不被人欺负,领土、领海才不被人蚕食。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没有实力的豪气,如同纸上画饼,只是自欺欺人。读南宋时期那些主战派诗人的豪言壮语,常觉心酸和无奈,国家积贫积弱,朝廷昏聩无能,根本没有实力与女真人的虎狼之师抗衡,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史为鉴,我们唯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拼搏,富国强兵,才能不怒自威,不言自雄,堂堂正正,顶天立地。(选自演讲与口才2014第12期,略有改动)20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2分)21研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6分)事例作用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1)(2)有力地证明了“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辛弃疾空怀报国志(3)22.下面三个短语是从选文第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它们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处。(3分)悲壮与不朽从容与决绝潇洒与自信甲:_乙:_丙:_23文章第段是否离题?请简述理由。(2分)三、作文(50分)24记忆中,总有一段时光令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甜蜜,或痛苦忧伤剪一段时光,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请以“那一段_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答案:一、1.D点拨:“徙”应读“x”,“踣”应读“b”。2C点拨:C项中“且”的意思应为“将要,快要”。3D点拨:A项中“少”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中“日”为名词作状语。C项中“险”为形容词作名词。4C点拨:A项“方”古义:道;今义:方向。B项“毛”古义:地面长的草木;今义:毛发。D项“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表明两种事物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5B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B项中“河阳”译为“黄河北岸”。6C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法。】C项应为:扁鹊/望桓侯/而还走。7(1)归雁入胡天(2)隔江犹唱后庭花(3)起舞弄清影(4)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5)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8武松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9(一)(1)马(2)想秋 (二)(1)黄梅戏(2)示例:京剧昆剧(昆曲)川剧豫剧越剧梆子戏(三)示例:小明,孝道是弟子规的精髓之一,我们应遵从,但也应活学活用。你应该主动和妈妈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点拨:本题在回答时要注意语言得体问题,即要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等方面的要求。本题要以平等的身份告诉小明正确理解弟子规的内容,要善于与母亲沟通。二、(一)10.(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分)(2)(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之情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2分)(二)11.(1)眼泪。(1分)(2)收入。(1分)(3)喂养。(1分)(4)言辞。(1分)12A(2分)点拨:A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B项“乎”,介词,在/语气词,表疑问,可译为“吗”;C项“且”,副词,将要/连词,况且;D项“以”,介词,用/介词,凭借。13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2分)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先抓住关键词“哀”(“哀怜”)“生”(使动用法,“使活”),然后翻译即可。14示例: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1分)受悍吏侵扰,不得安宁(1分)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1分)点拨:抓住关键句“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进行概括即可。15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2分)段太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粮食替农民还租。(2分)点拨:结合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柳宗元是“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即写文章反映社会现实,希望统治者关注民生;段太尉用实际行动关爱百姓。译文: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地,租给农民耕种,说:“将来庄稼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里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粮食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催逼得更厉害。农民快要饿死了,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言辞非常谦恭,派人求见并劝告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将欠租的农民叫了去说:“我难道怕姓段的吗?怎么敢去告我!”拿判决书铺在农民的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民快死了,被抬到段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污血,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民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给农民喂饭,然后自己才吃。牵过自己的坐骑卖掉,买粮食代农民偿还地租,不让那农民知道。(三)16.(1)恰逢。(1分)(2)抵充。(1分)17B(2分)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本题应抓住关键词“入赋(缴纳赋税)”,“系(关押)”,然后连词成句即可。18惧其逸(2分)19为囚徒及其妻儿着想敢于担当囚徒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每空1分,共3分)点拨:【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还可以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本题抓住“无稼穑何以活人”“吾自当其罪”这些句子,可以提炼出唐临为他人着想、敢于担当的品质。译文:唐临是辅佐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监狱里关押着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没缴赋税而被关押的。当时恰好赶上了晚春,雨水及时,正是耕种的好时候。唐临禀报县令说:“囚犯也有妻子和儿女,不耕种与收割怎么让他们活下去?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被放出后逃跑,没有准许。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怀疑,我一个人承担全部罪名。”县令就请假回乡。唐临于是将囚犯全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来。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春种结束时全部集中在县监狱里了。唐临由于这件事出名了。(四)20.做人贵在有豪气(个人、国家、民族都必须有豪气)。(2分)点拨:【本题运用中心论点“四看一析”法。】本文开篇由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21示例:(1)解释什么是豪气干云,引出中心论点。(2)张孝祥上疏请昭雪岳飞,不怕报复。(3)有力地证明了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6分;每空2分,意近即可)点拨:开篇写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主要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写辛弃疾空怀报国志,是为了论证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22甲:潇洒与自信乙:悲壮与不朽丙:从容与决绝(3分;每空1分)点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潇洒与自信”;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的是“悲壮与不朽”;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从容与决绝”。23不离题。第段论述有豪气应言行一致,深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深入)。(2分;论述内容和作用各1分;只答“不离题”不给分)点拨:【本题运用内容是否离题分析法。】判断某个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白所判断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最后要判断这两者之间是一致还是矛盾。所有的内容安排都要为中心服务。如果发现某一内容可以突出文章主旨甚至使文章主旨更深入,当然就切合题意;如果发现其与主旨冲突,当然就离题。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离题。本题考查议论文结构的严谨性。第段写豪气与大话的区别,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所以不离题。三、24.思路指导:这道半命题作文的关键词是“时光”,题意明确,考查学生对成长的体验和感悟能力。选材时宜化大为小,写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焦虑与忧伤、希望与成功、幸福与快乐。写作时要以小见大,写出真情实感,发掘深刻的立意。如写成记叙文,可在文中运用夹叙夹议或卒章显志的手法,点明那一段时光带来的意义,反映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还可以把视角转移到古代、国外,如李清照前期生活的快乐时光,后期的忧愁时光;贝多芬的孤独时光,使他在那个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文章可写成书信、日记体、答记者问等形式,要注意抒发成长感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成长。例文:那一段逝去的时光犹记得小时候,年幼的我们喜欢在桃花飘落的季节,踏着满地桃花,尽情地奔跑在香气馥郁的花海中。落英缤纷中,粉红的花瓣像千万只粉蝶翩飞,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手上,当时我们只有幸福的感觉,好想就这样沉醉在花海中,让花芳香我们整个童年。如今,我看到更多的汽车冒着尾气从街道上飞驰而过,看到沥青路从远处一千米一千米地铺过来,我无法再在我的泥土路上奔跑。高压电线杆一个接一个地架起来,我无法再让自己做的竹风筝承载自己的梦想在天空飘飞。童年时一角钱的棒棒糖,我能有滋有味地嚼上半天,如今却怎么也嚼不出童年那甜蜜的滋味儿。现在的丰收时节,人们仍捧出一篮鲜红的桃子,用一贯的姿势客气地说:“吃吧!”虽然还是那熟悉的桃子,但我们再也品不出那熟悉的味道。至今我仍在怀念儿时的春节走亲串户拜年,彼此亲如一家的温暖。而现在过年,除了春节晚会还在电视屏幕上提醒我今天是春节以外,我再也感受不到一丝热闹,一丝亲切原来,一直荡漾在心中的美好,是如此不堪一击。数千年沉淀的文化,却敌不过繁华经年的瞬间。往事迷离,如雾里看花,怎去听梧桐细雨、萧瑟秋声?我的小桥流水变成了立交桥,我的古老巷子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再也无法拾回曾经的温馨,被水泥钢筋包围着的我倍感寒冷。似乎太快了,这现代化的一切。快得不给过去一丝喘息的机会,便将古老压碎,而且碎得是那么彻底。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亲情、友情、爱情,在它面前,这些都只是脆弱的纸人。我曾经拥有一个青涩的梦想,将它折成纸船,只要放在小溪中,它就能远航。然而现代文明汹涌的波浪,太高、太大,我没有丝毫还手的机会,梦想便被打翻在大海中,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我曾拥有一只风车,与风一样的颜色,每转动一次,就为我的生命添上一抹厚重。但是,现代文明是一场风暴,瞬间就摧毁我所有沉淀的记忆。远去了,我执花而笑的少年之梦;远去了,家乡的那片桃花林。再也不见倩翅细腰的蜜蜂,再也闻不到醉人的清香,这肥沃的土地“种上了”一座座水泥钢筋的建筑记忆随风飘逝,旧梦依稀,春花秋月里,曾经的美好了无痕迹。桃花没了,家乡的笑脸也没了。家乡人用金钱埋葬了桃花林,而我的心里、梦里,却永远地开着那片桃花。这些被掩藏在繁华时光之下的,是曾经美好过的所有古朴,曾经温馨过的所有沉静。其实,在繁华中正在失落着的,又何止是我们的童年呢?层层深入,由客观事物的变化上升到了人们情感精神的变化,升华了主题。材料以小见大,反映生活。通过家乡桃花林的消失,抒发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无奈,反复、比喻多种修辞并用,语言生动,情感抒发真挚。立意鲜明、深刻,用桃花林的消失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正在失落着的,又何止是我们的童年呢”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总评】文章化大为小,把“对现代文明的沉思”这个大话题转化为桃花林的消失,沥青路代替泥土路,立交桥代替小桥流水,高楼大厦代替古老小巷,用金钱衡量一切等。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深刻揭示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不好之处,表达作者对淳朴美好生活的回忆,对现代文明埋葬桃花林的惋惜。结尾“在繁华中正在失落着的,又何止是我们的童年呢”一句,读后令人深思。点评:“香气馥郁”“落英缤纷”词语生动,语言优美。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粉红的花瓣”比作“粉蝶”,更添诗意,表明作者对童年记忆的美好感觉。运用对比,构思精巧。用“小时候”与“如今”自己对事物感觉的强烈对比,突出现代文明发展之快,表达出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的惋惜之情。运用反问,直抒胸臆,增强了语气,心中的惆怅之情溢满字里行间。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第六单元 文言文专项一)考点分析翻译句子)1考点解说句子翻译属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在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时,要力求做到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洁优美的三个要求,尽力做到“信、达、雅”。文言句子翻译的常见题型主要表述为:(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下面选项的句子翻译最恰当的是()。2解题方法此题型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具体阐述如下:方法一:保留法。文言文里的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谥号、书名、器具名称等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而照录下来,就是保留法。方法二:替换法。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翻译“齐师伐我”时,句中的“师”“伐”现在都用另外一个意义相当的词来表达了,“师”现在说为“军队”,“伐”现在说为“攻打”,通过这样的替换,句子就可以翻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方法三:删除法。即删除不必译出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翻译时便可以删去。如“夫战,勇气也”的“夫”是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不译。方法四:补充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翻译时恰当地补充出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一句,翻译时将省略的主语和宾语翻译出来,译为“(村中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方法五:调整法。对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颠倒、被动句等,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如翻译“受地于先王”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按“于先王受地”的语序翻译。方法六: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可把大意翻译出来,不强求与原文一一对应,而只求在整体上使译文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保持一致的一种翻译方法。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翻译时可用意译法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文言文断句)1考点解说文言文的断句,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断句时,我们都要有全局观念,不要割裂开来,急于求成。首先,应当诵读整个文段,通过诵读,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再借助断句方法进行断句。主要有两种题型:(1)操作题,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一般给出文中的一个句子,用“”标出,限标几处。(2)选择题,选出朗读节奏停顿标示正确或者有误的一项。2解题方法此题型运用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1)借助名词、代词断句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它们前面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断句时,我们可以先找出名词,再断句就比较简单了。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2)借助动词断句可借助常见的动词“曰”“云”“谓”“言”等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3)借助修辞断句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一般会给你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4)借助句式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一般很有规律;此外,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被动句式:“为所”“见于”判断句式:“者也”“即”“为”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安哉”。(5)借助虚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至若”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一般它们的前面要断开。句尾语气词:“也”“焉”“矣”“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与”用于疑问句末尾;“夫”“哉”用于感叹句末尾,一般它们的后面要断开。疑问词:“如之何”“孰与”“安”“胡”“何”等词,它们一般构成疑问句,需要贯通文意进行断句。总之,在给文言文语句断句时我们要把握以下规律与原则:读文段,通文意标名词,定主宾明修辞,巧判断看虚词,找位置读文史,定句读。谈感悟、启示、观点、评价)1考点解说开放性试题往往是文言文阅读中的最后一题。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创新、鉴赏、审美、批判的能力,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所在。这些开放性主观题一般可以分为体验类、启示类、评价类、观点类等题型。中考中常见题型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做法的?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当前生活,谈谈你的看法。2解题方法此题型可用主观迁移类问题回答法。主观迁移类问题一般考查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收获、看法等,答题时要分四步走:一是围绕文章中心,确立自己的观点;二是写出自身的体会;三是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四是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二)考点训练一、(2014江西)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注释】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惩艾:惩戒。曩:从前。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搴:读qin。勒:编辑。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考点2殆 不 如 曩 时 十 一 二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考点1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_3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考点3_二、(2015金华)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辟:征召(为官)。龙丘萇:人名。窭:贫穷。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考点2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考点1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_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考点3_答案:第六单元文言文专项一、1.B(2分)点拨:本句可根据句子的意义进行断句。“殆不如”,“大概还没有”的意思,“曩时十一二”,“从前的十分之一二”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应在“如”后断开。2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2分)点拨:本题把握“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3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用功学习。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2分)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围绕中心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要紧扣原文主题,观点要明确,还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去谈。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文章,也不会有很大的错误。可后来依仗记忆力强放纵自流,喜欢和一些能言善辩、好饮酒的人交往。一个月中,也没有几天时间看书。因此,我虽然记性好,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常告诫自己要发愤读书,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损,恐怕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从头至尾翻看几遍,可合上书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唉!毁坏我学业的,常常是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件事呀!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了若干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补救吧。二、1.家 甚 贫 窭 /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 时 人 呼 为 四 皓(2分)点拨: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找出陈述对象。注意后面提示“限断两处”。2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2分)点拨:要注意把关键词“累”“辍”准确译出。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写字练字没有纸张,经常在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里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是后汉龙丘萇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这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贫穷,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